“双减”政策下巧妙提问驱动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2022-06-03 12:32李宇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6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提问双减

李宇彤

【摘要】“双减”政策下,在物理教学中,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欲望,并且迅速打开学生的思维,进入深度学习,从而减负高效地完成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本文主要以笔者在力学教学中(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些课例为例,阐述实现物理高效课堂的以任务提问来驱动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双减;提问;任务驱动;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我国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曾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同样地,一节高效的物理课应该是富有节奏的,能迅速调动学生情绪的,让学生主动进入探索世界的生动的艺术品。而这节奏,需要用巧妙的提问来把握。因为“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亚里士多德)”。在我校推行的“五步教学法”中,任务驱动是第一步。在物理课堂上,巧妙的提问可以很好地驱动任务的完成。对于巧妙提问,笔者有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大家探讨。要做到巧妙提问,驱动任务完成,笔者认为,教师要有以下意识:

一、“生活激趣”意识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入手,可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前,为了快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希望他们能对问题进行有根据的猜想,笔者设计了一个在生活中大家会遇到的问题:“小华买了一瓶果酱,拧不开盖子,你帮他出个主意?”这时,学生会七嘴八舌讨论起来:用毛巾包着瓶盖用力拧(擦干汗再拧),戴上手套,把创可贴的胶布贴在盖沿上,再大力扭;找个力气大的帮忙拧,等等。

这问题的设计能解决三个教学设计问题:1.从摩擦力的概念到探究实验之间的衔接问题。2.使学生充满兴趣来研究物理问题。3.使学生自然而然做出合理的猜想,并顺利设计实验,完成任务。待学生讨论完各类方案,再问:“这些方案中有无共同点,可分几种?”则足以使学生自主猜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有关了,一切顺理成章。

可见,提问生活中有趣的现象,甚至引发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而且能自主学到很多知识。

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动手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平时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用适当的提问,可激励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学到知识。《新课程标准》中有陈述:“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例如,上面的“怎样拧开果酱瓶盖”的提问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实验愿望。再如,在《滑轮》一节,讲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不同时,可问:“用滑轮使物体提升有几种方法?”学生立即很感兴趣要动手来试,试过就能明白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差异不是滑轮本身不同,而是安装方式不同。

三、“简约”意识

简化教学环节,“以少(问)胜多”,使课堂变得简单。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中,有两个关键处如果巧妙设疑,可以以较少的提问解决多个问题,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也就是直接通过两次任务驱动高效推进了教学。

第一处:浮沉条件。设计一小魔术,小球三次在水中释放,实现了上浮、悬浮、下沉(受力分析,可知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问这是怎么回事?公布谜底:这是三个外观相同(体积相等)的小球。此时,学生会自发引起思考,会思考到是小球内部密度不同所致,从而推进沉浮与密度关系的教学。这里也涉及一个很多教师没注意的问题: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也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控制了体积相同。这比很多案例中用不同体积的物体完成这个实验更易让学生清晰地思考问题。

第二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的过渡处可设计一个提问:“你能想办法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上来吗?”附上材料:一个鸡蛋、装了水的杯,一包盐,锡箔纸、针筒。学生会迅速思考讨论,给出多种方案。这有几个好处:1.引起学习兴趣。2.学生巩固了刚学的浮沉条件。3.设计的方案与接下来浮力的应用的原理联系紧密,学生会自然地从已有的知识中得到联想。如,用针筒抽走鸡蛋液,改变物体重力来实现上浮,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相同。鸡蛋放在锡箔纸做成的小船上会浮起来,联想到轮船的工作原理,等等。那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节课几乎只需要这两处设疑就能成功地高效完成了。

四、有意识地启动学生的思维

吴松年老师说过:“课堂设问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根本目的在于训练能力。”尽量减少对“是什么”的提问,多问“为什么”“怎么办”。这思考“怎么办”其实就是在启发学生的深度思维,驱动任务完成。

1.选择有多个答案或无固定答案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上面的例子中已讲述过,“你能想办法让水中的鸡蛋浮上来吗?”此问题能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举出至少三种方案。再如,上面的“怎样拧开果酱瓶盖”的提问,学生可以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挥很大的作用。

2.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滑轮组的引入,可问:“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改变力的大小,如果既要改变力的方向又要改变力的大小,应该怎么办?”

(二)其实,以上各个课例几乎都同时体现了这四个意识,这也证明了高效提问的这四个意识确实是不可缺少而又互补的。设计提问时,除了要有以上意识,还要注重提问点的设计:

(1)起——在引入处进行提问

如,大气压强的学习,可以先复习提问液体压强的特点。再类比问:“那么,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有没有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呢?”从液体的压强到大气压强的类比,可使学生容易把已学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当然,这里也可以用一个实验设疑来引入大气壓强。

(2)承——在关键处进行提问

①在教学重点这一关键处提问。如,在上面的例子“浮沉条件”的设疑。

②在概念理解处巧设疑。对抽象的问题要形象地问,帮助学生辨清概念。

在对有用功、额外功的理解中,可举例: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有用的?反过来问:水桶掉下水,捞水桶上来桶里顺带了些水,问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有用的?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就能分清有用功、额外功了。

③在思维障碍处,对教学中一些易混的难点,可以变通地问。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包含两层意思: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对后一点,学生很难理解,或理解得不深刻。这可采用两道问题的对比来解疑。题1:“用飞机空投物品,物品下落过程中,如果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那么它将做什么运动?”学生均能答出:匀速直线运动。题2:“超市的购物小车被人匀速直线地推着,突然撤出手,则小车将?”顺着第一题的思路,多数学生也会回答“匀速直线运动”,但话一出口就改口了,因为不符合日常经验呀。这是因为小车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并没有把所有外力撤走,而是由于惯性,运行一段路程再停下。这两题的差异,令学生焕然大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于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自然就点透了。

(3)转——在衔接处进行提问

上面已举过的“想办法使鸡蛋浮起来”这一提问的设计,就是衔接浮沉条件与它的应用的桥梁。再如,上面的例子“怎样拧开果酱瓶盖”,就是从摩擦力的概念到探究实验之间的衔接问题。

(4)合——在归纳综合处提问

①上面举过的例子“滑轮组的引入”就是由动滑轮、定滑轮的优点综合得出滑轮组的优点。

②上面举过的例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就是综合两种题型的提问来释疑的。

实际上,一节课即使同一环节都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巧妙地问到点上,就能让学生充满兴趣,展开思维,驱动他们真心探索物理世界,这符合“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下苦功夫多方面进行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效物理课堂上增长智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陳小凤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提问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