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2022-06-03 15:40董蓓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摘要】本文立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提出课程定位要明确、学情把握要准确、教学目标要具体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总体思路,从课程思路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三个方面呈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思路,并提出建设教师队伍“主力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构实践教学“新场景”、建立教学评价“新机制”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设计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84-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深化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属于高校“大思政”课程教育的范畴,其教学应跳出个案心理咨询和治病救人的微观视角,树立“大健康观”和“三全育人”理念,建构系统化的心理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等关系,培育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总体思路

(一)课程定位要明确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年修正)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必须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所有高校都要开设。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在培育学生心理素养的过程中同时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铸牢理想信念。从此课程定位来看,思政教育定位与其高度一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天然优势,高校应该将这门课作为实施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主渠道和切入点。

(二)学情把握要准确

了解学情是实施教学并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学生信息进行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适应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求的前提条件。学情分析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是否形成好学、乐学的习惯。学情分析主要采取问卷填写、访谈、教学反馈、作业评估等方法,调查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心理需求,包括學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想要知道什么、学生有什么认知途径等。如针对《情绪管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在交流中常用“郁闷”“蓝瘦香菇”“心塞”等网络词汇,说明大学生对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较高的接纳度,但也发现了他们对情绪发生的生理、心理机制和调控方法一知半解。准确把握学情之后,再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教学目标要具体

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的重要实施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实现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育心提升到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帮助学生铸牢理想信念,熟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正确对待和处理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以《情绪管理》章节内容为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应结合学科特点,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方面引导学生掌握情绪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在能力培养方面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情绪的基本原理与发生机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价值塑造方面,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深入挖掘情绪管理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未病先防”“修身养心”“身心合一”等理论,启迪学生思维,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的协同效应。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思路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的教育,教师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注重教育内容设计的逻辑自洽和内涵延伸,遵循“显隐结合、以隐为主”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中强化育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二是把课程思政资源和具体内容纳入总体教学目标,并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每堂课中;三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将课程思政的要求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过程。

(二)内容设计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要求,同时结合学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整合为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个模块,再对应每个模块的内容适当融入思政元素,更易于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如表1,见下页)

(三)方法设计1397FFDE-8CC8-41B4-B448-C5D1F41E30A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融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传授心理知识,而且要重视心理活动的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设计,也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求,具体可采用理论与体验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等教学形式,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团体训练、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教学方式,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任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线上教学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尽可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建设教师队伍“主力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政治素养、思政教学水平。第一,不断强化教师利用课程思政育人的思想自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思政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准确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关系,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人格培育与心理滋养。第二,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加强对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如在《心理健康导论》章节内容中,从中西方对人的心理文化属性认同着手,提炼出西方文化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更关注“小我”,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天人合一,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人格,更关注“大我”等观点,将其转化为“和谐”“友善”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教师还要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精设教学环节,最终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以上述《情绪管理》章节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学情调查掌握大学生不够了解情绪发生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不熟悉情绪调控方法等基本情况后,在课堂上采取情境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情绪,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的理论解释情绪无所谓好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情绪。第三,利用团队力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高校普遍有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团队,在团队内开展集体备课、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教育理论学习、公开课和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使教师在多样化的团队教学、教研活动中,逐步提升教学方案设计水平和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团队领导人则推动教育过程中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加强各阶段思政育人思维引导,层层递进地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获得感和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在互动体验活动中沟通、交流、分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在讲授《生命教育》章节内容时,请学生提前发送个人年幼时的照片,教师上课时逐一展示并让学生猜照片上的是谁,看照片的过程中师生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之后,教师提问:“是什么让你从一个小婴儿长大成为现在的你呢?”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成长中的事件,再播放卵子受精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不易,看到生命的顽强,感悟自己不仅是强壮的也是足够幸运的。通过体验、交流和积极赋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珍惜生命、感恩父母、感谢祖国。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动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中收获良多,表明课堂的主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建构实践教学“新场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或者“坚持做到”。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还要渗透到课外学习、社会实践、自我体验、创业实习和志愿服务等场景中,在课堂之外构筑大学生自我成长、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大思政”教育新场景。通过实践有效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建设、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进行了《珍爱生命》内容的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开展“讲述生命故事”的团体辅导活动。一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热烈、活跃的氛围中,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是一个孤儿,父母都病逝了。我经历过一段情绪低落、悲伤难受的时期,但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我看了很多起起落落的人生故事,竟然从人生低谷期逐渐走了出来,现在心态比以前积极、乐观多了,虽然我还是很希望能够像别的同学那样‘背后有人(指父母的支持)。”针对这名学生关于生命的困惑和感悟,教师回应:“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父母能带我们走一段路,但不能一直在我们身后。当身后没有了父母,我们要意识到身后还有国家和社会,它们也能支撑我们不断前行。我们这个班级集体、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是你的家,团体里的老师、同学,社会里的好心人、热心人,就是你的亲人。”类似的团体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从课堂理论学习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各式各样的“新场景”,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加深心理体验、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实践思政育人效果。

(四)建立教学评价“新机制”

教学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反馈教学实际效果,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还能提升学生的评价体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过程而言,可以对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与表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习效果而言,要以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导向,对学生的心理素养、自我调适技能、个人心理成长、德育效果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考核。此外,还要综合运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描述性评价与同伴互评、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等方式。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全面评价,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初显成效,但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该课程在思政育人教学资源整合、评价体系建构、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先进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积累与运用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自觉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同时坚定贯彻执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平,田宝伟,王建坤.课程思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现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1(1).

[2]梅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发展走向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

[5]李千蔚,利振华,刘庆奇,等.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自信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21.

注: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教学量化研究”(2020SZ125)、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1B04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蓓(1982— ),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黄健清)1397FFDE-8CC8-41B4-B448-C5D1F41E30A6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