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思政课在“党的领导”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2022-06-03 14:01陈宏翠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5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党的领导教育

【摘 要】中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党的领导”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有效发挥其关键作用,需聚焦学段培育目标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充实教材强化理性认知,结合“四史”资源增进情感认同,在学科活动型课程教学中增强践行,实现“知—情—行”合一。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党的领导”教育;党的领导;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9-0015-03

【作者简介】陈宏翠,天津市河东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300170)思政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中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党的领导”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承担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任务。新时代,中学思政课要发挥好政治引导功能,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夯实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仰根基,增强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奋发有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一、聚焦学段培育目标,培养政治认同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中学思政课最根本的任务,明确学段培育目标是有效培养政治认同的基本前提。科学设置学段培育目标,必须“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突出针对性。

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要求,中学思政课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重点围绕觉悟提高和品德塑造,夯实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念根基、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重点围绕思想认同和精神升华,理解党的精神之源,明确党的领导的地位和意义,形成拥护党的领导、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培育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与学行为的基本依据,明确目标有助于发挥目标的引导作用,科学规划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学要立足学情,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落实落细落小政治认同的培育目标,依据目标整体设计和实施,最大化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二、充实党的领导知识,强化理性认知

知识是载体,强化理性认知离不开知识支撑。充实“党的领导”相关知识进教材,与教学内容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对“党的领导”的“本质属性概括——区分、识别——推理”的逻辑深化认知过程,为学生增强对“党的领导”理性认知丰富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

依据《“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相关要求,中学思政课重点融入内容主题为“党的特质和使命”“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和“党的自身建设”,重在夯实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党的自我革命品格,坚信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奋发有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对“党的领导”的理性认知,要重视运用经典著作、史实案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形式呈现“党的领导”的相关内容,丰富感性材料、营造视听认知情境,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感受力、认知力和思维力,促进政治认同。譬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图文及视频资源,动态呈现“百个瞬间说百年”“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图片、文本和视频资料等,可以帮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等“党的领导”相关知识的理性认知,为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提供认知条件。

三、深读“四史”优化情境,增进情感认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内容是开展“党的领导”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完成“知—情—行”的转化提供实践佐证,创设认知情境,强化体验,增进情感认同,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内化于心,为外化于行打牢情感根基。

深读“四史”,精心梳理资源,可以为增进认同“党的领导”汲取教育智慧,提供教育力量。譬如,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实践,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四个自信”,促进学生坚定党的全面领导,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情感体验是教育发生的重要机制。增进对“党的领导”的情感认同,要注重情感体验,在呈现方式上下功夫。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活“四史”资源,变静为动,立体化呈现,增强视听效果,拉近历史,营造体验氛围,拓宽视野,吸引注意力,增强感受力。譬如,动态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自我革命精神,借助强烈的视听效果展现一个个共产党人感人事迹中展现的特质和精神内涵,可以给学生留下震撼且深刻的印象,对增进学生爱党之情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政课与历史紧密联系,运用好“四史”资源,要遵循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遵循學生认知规律,设计思政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相关要求,深读“四史”,锁定主题,开展常识性和体验性学习。“牢牢把握党史主题主线,将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有机统一起来。新中国史突出复兴的主题,改革开放史突出创新的主题,社会主义发展史突出信仰的主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中,要凸显理论创新,讲好党的理论创新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讲好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1]

梳理“四史”资源,主题目标可多维,切口大小可弹性调节,但要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信仰、信念、信心上下功夫,引领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担责,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实践证明,用丰富的史实开展“党的领导”教育,有助于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观察、辨析、反思,能够使学生从情感认同水到渠成地上升至思想认同,强化信念和行为,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奠定情感基础。

四、议题引导活动课程,增强责任使命

议题引导下的活动型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奋发有为的责任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实现知、信、行合一。

设计活动型课程教学,要以议题为纽带,以活动任务为依托,凸显“课程内容活动化”的特征,强调议题“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中获得社会实践经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在“党的领导”教育中运用活动型课程培育政治认同,议题设置主要聚焦“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等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领导”的相关理论,积极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付诸行动,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譬如,“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专题学习,可以围绕总议题设置四个分议题:“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走好和平发展道路”“倡·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学生展开相应的探究、辨析、论坛等活动。其中,针对“中国霸权论”的伪观点,为学生创设冲突认知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鑒别提高认识,在冲突情境中深化理解,在探究活动中拓宽视野,进而认识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助推学生认同党的外交思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活动型课程教学可以模拟社会环境和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议题的设置尤其是两难议题、辨析议题的设置,对帮助学生排疑解惑,强化深度理解,增强爱国情怀意义重大。活动型学科课程对于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尤为适宜,志愿活动、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能够帮助学生从实践照鉴理论,感悟“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张杰.将党史教育更好融入思政课教学——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举行[EB/OL].(2021-04-21)[2022-01-18].http://www.cssn.cn/zx/zx_gjzh/zhnew/202104/t20210420_5327855.shtml.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党的领导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党的领导
题解教育『三问』
科技看百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