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2-06-03 18:29邓建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探索课程思政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俯拾即是,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并非难事,具体融入方式和途径随课程内容而变,主要有融入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融入国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融入志存高远、正视困难的人生价值观,融入正确的友情观、亲情观、爱情观,融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采用多种实施路径,以提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81-03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十大育人体系之首便是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构建课程育人体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思政教育在教育领域的生命线地位更加彰显。之后,课程思政获得普遍关注和认同,涌现了不少课程思政的示范典型。

在此时代背景下,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理应与时俱进,积极践行课程思政。中国历来就有诗教传统,这一传统对“中国古代文学”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致力于挖掘古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当代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当前,在理论层面对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论述比较多,相对充分。而在实践层面,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中,不少人不了解课程思政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融入方式与途径,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手段与实施路径亦缺乏深入认识。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悟,就上述两个方面略作论析。

二、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方式与途径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而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俯拾即是,课程思政融入其教学并非难事,具体融入方式和途径随课程内容而变,以下举其大略。

(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优秀作品中蕴含了作者偉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沉执着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高亢旋律和家国情怀的深情吟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深入挖掘和切实把握国家、民族至可宝贵的精神宝藏,在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比如教师在讲授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著名爱国主义作家专题时,应注重介绍爱国主义作家的生平行迹和文学创作,融入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以坚定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讲授《聊斋志异》(蒲松龄)、《儒林外史》(吴敬梓)、《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等对封建社会腐朽与罪恶的揭露时,应注重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与当代社会的文明进步进行对比,以展现封建社会的黑暗,凸显当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进而融入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坚定政治认同,拥抱时代、热爱生活。

(二)融入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国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与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内在驱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可以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讲授,将抽象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景观、形象、人物和事件等,进而将之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内在精神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国家与民族自豪感。比如教师在讲授《敕勒川》(北朝民歌)、《望天门山》(李白)、《望岳》(杜甫)、《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等歌咏祖国无限风光、大好山水之作时,应注重融入对祖国大好河山、秀美风光的赞美和热爱,以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在讲授《秦风·无衣》(《诗经》)、《国殇》(《楚辞》)、《从军行》(杨炯)、《出塞》(王昌龄)、《满江红》(岳飞)等卫国与边塞诗词时,应注重融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对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的讴歌与赞美,以激发学生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三)融入正确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学生必须志存高远、理想坚定、顽强拼搏,方能有所作为、不负时代;另一方面,社会纷繁复杂,人生充满变数,挫折与坎坷在所难免,青年学生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人格方面责无旁贷、大有可为。比如在讲授《上李邕》(李白)、《望岳》《房兵曹胡马诗》(杜甫)、《登鹳雀楼》(王之涣)等言志抒怀诗时,应注重融入对志存高远、不负芳华之人生价值观的讲授,以引导学生树立志存高远、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的远大理想。在讲授《劝学》(颜真卿)、《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苏轼)、《浪淘沙》(刘禹锡)等劝学励志诗时,注重融入对发愤苦读、砥砺奋斗之人生姿态的认可与赞叹,以引导学生养成努力学习、发愤读书、刻苦上进、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在讲授《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定风波》(苏轼)、《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黄庭坚)、《郡斋即事》(范仲淹)等贬谪失意诗时,要注重融入对从容面对人生、正视挫折与困难之人生强者的肯定与赞扬,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挫折与逆境。

(四)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伦亲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渗透、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人伦观念和传统美德,具有巨大的教育和塑造作用。当前,少数学生受到不良社会现象和错误价值取向的影响,对友情、亲情、爱情的认识出现偏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回避这个问题,应该积极发挥古代文学优秀作品的教育、引导和塑造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友情、亲情、爱情,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亲情观和爱情观,匡正社会公序良俗,共创和谐文明社会。比如在讲授《别赋》(江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卜算子》(王观)等送别之作时,应注重融入对友情的珍视、对友情的正确态度,以引导学生认识友情的难得,树立正确的友情观,重友情、讲情理。在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月夜忆舍弟》(杜甫)、《喜见外弟又有别》(李益)、《游子吟》(孟郊)、《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等亲情之作时,应注重融入对亲情的珍视、对情理的正视,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珍贵,树立正确的亲情观,重亲情、讲情理。在讲授《关雎》《蒹葭》《氓》(《诗经》)、《上邪》《有所思》(汉乐府)、《离思》(元稹)、《无题》(李商隐)、《卜算子》(李之仪)、《生查子》(欧阳修)、《西厢记》《红楼梦》等爱情、婚恋之作时,要注重融入对爱情的珍视、爱情中的责任与担当、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等,以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美好,明了爱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提升获得幸福的能力。

(五)融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劳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消解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等错误观念和“丧文化”“佛系文化”“躺平主义”等亚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不良影响。比如教师在讲授《苤苢》《七月》(《诗经》)、《归园田居》(陶渊明)、《悯农》(李绅)、《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等经典劳动诗时,要注重融入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认同与推崇,以培育学生鲜明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需要授课教师具有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和鲜明的课程思政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实施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将专业素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塑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融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为了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效果,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并采用多种实施路径。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启发式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學法、经典导读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政治认同,还是国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论是志存高远、努力奋斗、正视困难的人生价值观,还是正确的友情观、亲情观、爱情观、劳动价值观,都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意识,是不能通过抽象解说、强制灌输来实现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础上,以作品中的真实情感为切入点。如果对作家认识不深入,对作品理解不透彻,甚至脱离作品实际、随意发挥,只会适得其反。

在信息技术手段方面,应注重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手段相融合,增强课堂思政的亲和力和实际效果。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为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可借鉴和使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包括文本资源、课件资源、声像资源以及教学案例等多种形态,其中文本资源主要有教学大纲、教案等。课件资源主要是团队成员的授课课件。声像资源包括课程思政教学图片和视频、典型事例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案例主要收集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成功、典型以及特色案例等。

在实施路径方面,一是以课堂教学为课程思政主阵地,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达成立德树人效果,达成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的无缝衔接;二是与实践教学相融通,结合“读书报告”“写作训练”“学年论文”等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品味古代文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风,赓续中华绵长文脉。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课外文化活动,比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古诗词大赛等;三是“课堂+课外”“理论+实践”,构建课内与课外相得益彰、理论与实践一体两翼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模式,形成课程堂堂有思政、课外时时讲育人的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通过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可以提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育人效果,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知度,政治认同愈加坚定,养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乐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形成积极向上、阳光开朗、乐观豁达、自立自强的良好人格和健康心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富有民族自豪感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具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4.

[责任编辑  包玉红]

收稿日期:2021-11-24

作者简介:邓建(1976—),男,湖北松滋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100102-580420048);广东海洋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汉语言文学”(100102-580420002);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团队——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粤教高函〔2021〕4号);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粤教高函〔2020〕19号);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教高厅函〔2021〕7号)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探索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