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园不迟到”课程的家园共构

2022-06-06 16:54李钦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家长幼儿

李钦

儿童视角下的家长参与课程共构,是源于幼儿的、家长自发加入并辅助教师帮助幼儿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以“来园不迟到”这个课程话题贯穿始终,通过“抛”“寻”“助”,引导家长读懂幼儿,学会和幼儿对话,和教师形成互补关系,共助幼兒解决问题。

一、“抛”——从读懂幼儿开始

“抛”,即抛问题。抛出的问题围绕幼儿,让家长理解幼儿对于问题的具体想法,帮助家长读懂幼儿。

疫情以来,幼儿按年级分时段来园,但每天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幼儿迟到。于是,教师利用绘画和聊天的方式,了解幼儿对迟到问题的理解,并将之抛给家长,共同解读。

1.“抛”幼儿的痕迹

教师请幼儿将自己对“迟到”的看法画下来,并用文字标注幼儿画面的内容,发给家长看,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2.“抛”老师的分析

通过解读幼儿绘画作品及与幼儿聊天,教师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本质上幼儿并不理解为什么不能迟到;第二,成人没有告诉幼儿不迟到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

教师将幼儿的绘画作品、表格总结及两点思考等内容分享给家长,引导家长和教师共同读懂幼儿。这为家长参与课程共建奠定了基础——“看清”幼儿。

二、“寻”——学会和幼儿对话

“寻”,即寻找方法。这里的“寻”,侧重于寻找跟幼儿对话的方法。

1.“寻”对话主动权

在家园共育中,教师可以将亲子间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幼儿,由幼儿发起对话,从而让家长更加明确“幼儿的力量”,让家长知道幼儿有能力成为对话的发起者。在“来园不迟到”案例中,把问题抛给家长后,教师开始思考家长在其中可以做什么。教师请幼儿担任小记者,采访家长:你们迟到过吗?迟到了会有什么后果?并让幼儿将采访结果记录在任务本上。周一来园时,幼儿开始介绍自己采访到的成人对于迟到的看法:不礼貌;会被扣钱;会被老板批评;很多事情做不完,等等。同时教师也将幼儿的汇报照片发在微信群,让家长看到我们的课程进展。

2.“寻”角色定位

在“来园不迟到”课程推进过程中,其实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家长应该转换角色定位,而是让家长不断体验和幼儿对话的过程,唤起家长的角色定位意识。家长应该是幼儿的“好伙伴”,“好伙伴”会和幼儿经常对话,会和幼儿争执。多一点对话,才能对幼儿多一点理解。

三“、助”——和教师形成互补

“助”,即帮助。帮助教师做一些在幼儿园无法落实的事,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幼儿。所以家长的“助”,实际是和教师形成互补关系。

1.“助”教师解决困难

通过采访活动,幼儿开始逐渐了解成人迟到带来的后果。接着,为了让他们逐渐养成守时的习惯,我们开展了一个“时间存储计划”。计划第一步——时间如何存储。我们和孩子商议下来,利用来园后的时间,让幼儿记录下自己来园的时间和存储下的时间,以“7:55”为节点,若幼儿“7:46”来园,则可以在纸条上记录“周一:7:46,9”,代表“幼儿星期一是7:46来园的,存储下9分钟的时间”,并将存储纸条放入星星宝盒,一个星期统计一次,看总共可以存储多少时间。计划第二步——存储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刚开始,教师对于幼儿存储的时间,会给予幼儿相应时间的自由奖励,但是因为幼儿园很多活动都是统一的,过多的自由需要较多的教师人力,会有些不便。于是教师将困惑和家长分享,并询问爸爸妈妈的意见,爸爸妈妈建议可以将这样的奖励放在周末生活中进行,于是家庭中的时间存储奖励开始了。

2.“助”课程延伸至家庭

在进行计划第三步——时间存储奖励时,每个家庭时间存储的周期和奖励方式都不太一样。每周,幼儿将自己存储的时间纸条带回家中和爸爸妈妈分享,有的幼儿需要一周进行一次奖励;有的幼儿希望把一个月存储的时间累计起来,然后让家长带自己去喜欢的地方玩。

从“抛”,到“寻”,再到“助”;从读懂幼儿,到学会和幼儿对话,再到辅助教师共同解决课程建构中的困惑,家长自然而然成了课程的共同建构者。A38C4759-205F-4634-AD7C-11164E5A035B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家长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长错了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探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