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创新:构建教学思维导图

2022-06-06 17:26倪文锦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备课思维导图

倪文锦

【摘 要】如何备课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一个“老大难”问 题。本文提出了备课要备教学思维导图的创新思路,以打通从备课到实施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并基于焦点阅读的理论,设计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聚焦思维,学会阅读。从实际操作看,确立教学基本问题、厘清教学层次、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三大环节是关键。

【关键词】备课,思维导图,焦点阅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正在实施语文新课程,使用语文新教材。基于课程和教材层面初显成效的改革,如何落实新课程,用新教材教好语文,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更为紧迫的任务。

一、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其对教师备课的影响

目前教师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领导动员,专家讲座,教研员说课,特级教师等名师上课,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个人学习、钻研备课参考资料,等 等。从教师的反馈和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总体上培训效果欠佳,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限。个中原因,如加以分析,也不难理解。

领导动员。教师培训的动员,一般都是领导的思想动员、政治动员,强调教育发展,突出课改意义。有的甚至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谈起,一直讲到省、市、地方的中小学教育发展布局规划等,一路下来,洋洋洒洒,但与教师具体上课以及怎样上课等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联系。

专家讲座。教育学专家通常讲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讲教学原理的多,讲教育教学实践的少。学科教育专家突出的往往是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概念等,真正分析、研究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比较少。尤其是少数专家对外国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盲目崇拜,甚至奉为圭臬,照抄照搬。一线教师在接受培训以后,名词术语学了不少,但大多隔靴搔痒,能够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实际的教学效果了。

教研员说课。现在的教师培训虽然也有教研员上课,但是不多。许多地方流行教研员說课。说课虽然也属于培训方式之一,但毕竟是纸上谈兵,实际效果并不好。有些地方的说课,只是教研员在摘抄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个人的简单发挥,缺乏含金量。

特级教师等名师上课。名师上课,一般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但是,他们有很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不容易学习和模仿。他们的课,往往不同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个单元的教学要求,而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名师的课承载的功能与普通课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其广度、深度绝非普通的课所能比拟。有些专题研究性质、教学示范性质或展示表演性质的课,不容易被普通教师理解和接受。

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是我们教师培训中的一个长项,搞得好,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提出的教学建议,不能说没有质量,但由于大家都是从个人立场出发,所以这些分散的意见和建议很难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中。所以若搞得不好,大家便你一榔头、我一棒槌,意见即使被吸收了,建议被采纳了,最后形成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也难免杂、乱、散,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

个人钻研备课参考资料。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备课参考资料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这是以前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不仅有文字的,还有音频的、视频的,教师只要认真钻研,合理利用,其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问题是,理解教学参考资料是一回事,实践应用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有时教师看着似乎都懂,一旦教起来又感觉不得要领。即使是理解了的东西,实践起来也未必一定能用好,这里面有个消化、吸收、转化的过程。缺少必要的转化,别人的东西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

这样看来,教师在备课到能够实施高质量课堂教学之间,还存在尚未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二、构建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

那么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呢?我认为,备课要备教学思维导图,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是提高一线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成熟读者能够把一本厚书读薄,教师备课如果能把复杂的、冗长的教案在头脑中变成一张简明、清 晰、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那么这就是备课成熟的标志,教师就能够按照这张教学思维导图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把学生导入引人入胜的学习境界。这就启发我们,可以对成熟、优秀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提炼、概括、抽象等方法,将教案化繁为简,形成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或者将某种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运用于教学,转化为实用的教学思维工具,通过构建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来指导教师,为其课堂教学提供正确、合理的指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尽管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机械不变的,其间有无数的教学生成,需要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但我们不能否认,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严谨的教学结构,任何主观、随意的教学无助于学生的学习。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应该成为科学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犹如汽车的导航图能指引驾驶一样,不仅可以规划好起点到终点全程的路线,还可提供行驶不同路线的预案;不仅对教学新手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也能对教师熟练教学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这里仅就阅读教学中教学思维导图的构建谈谈我的看法。

教学思维导图是教学思路图像化的表达。它是一种有效的实用性图形思维工具,通过简洁明了的图形、表格,显示教学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思维导图通常使用一个关键词或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再用一级分支,二级分支……逐步演绎,构成具有整体思维的完整教学流程。作为一种教学思维工具,完整的教学思维导图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信息。

教学思维导图与课文思维导图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维导图反映的是教学过程思路,课文思维导图反映的是课文行文思路。教学思路与课文思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厘清课文思路是确定教学思路的前提。一个连课文思路都不能梳理清楚的教师,是无法确定正确的教学思路的。教学思维导图与课文思维导图有时具有同一性,如课文《雷雨》的行文思路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雷雨》的教学也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进行。但更多的情况下,二者并不一致。F37F3141-DE35-465D-910C-F22377723576

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连续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这里谈谈前面三点。

整体性。对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需要有整体性,不然很容易产生“瞎子摸象”的问题。作为课文整体的阅读理解,到底要探索什么主题,解决什么核心问题,教学目的是什么等必须明确。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要清楚显示文本教学的主题或提出关于文本教学的整体性问题。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题目就蕴含着须探究的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本来应该倒的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老屋会倒的原因是什么?它总也倒不了的原因是什么?但大部分课文题目并不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与提炼。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的整体性问题应该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么死的?因为只有找到小女孩之死的根本原因,才算真正理解了这篇童话的主题。

层次性。教学思维导图的层次,相当于不同层级的分支,内容按照一级分支、二级分支等阶梯式渐次排列,显示出其清晰、丰富的层次性。从教学思维导图的构建来讲,它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从问题解决的思路来看,它是由局部到整体,通过不断解决局部的小问题,最后实现整体突破。一篇课文的教学层次究竟分几层?这是没有规定的,须要根据课文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我的总体意见是少而精为好。如教学《咕 咚》时,没有必要像课文一样分四个层次,主体层次分为“听”与“看”两层就够了,前者反映的是耳听为虚,后者验证的是眼见为实;课文《荷叶圆圆》可分两个层次,但教学层次我主张分成三层,因为荷叶不仅有形状、颜色的外在美,助人为乐的内在美,而且从课文中每一幅完整的图画看,它还有与别人的合作美。

连续性。教学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时间中展开的连续的过程,教学思维导图必须反映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如果不从连续性上思考老屋“准备倒”与“总也倒不了”之间的关系,割断二者之间的联系,只是孤立地探究老屋不倒的原因,那我們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有局限性,以为老屋只是为了满足小猫、老母鸡这些求助者的请求而坚持不倒的。通俗地说,它是为了做好事而不倒的。这样的结论显然具有片面性,事实确实也并非完全如此。从老态龙钟的“应该倒”(“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到“准备倒”(“准备往旁边倒去”),再到为了求助者而坚持“不能倒”,到最后听小蜘蛛讲故事感到“很有意思”而“不愿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屋的心态发生了从消极被动到积极进取的巨大变化。屋子是用来住的,没人居住,屋子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只要有人居住,老屋就不倒;反过来,老屋之所以“准备倒”,除年久失修以外,是因为没人居住)。因此,只有在充分研究老屋“准备倒”的基础上,再探讨老屋坚强不倒才有实际意义。由此可见,老屋“总也倒不了”,不仅表明屋子经历了由没人居住到有人居住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于老屋实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三、构建基于焦点阅读的教学思维导图

构建基于焦点阅读的教学思维导图,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焦点阅读,它对思维发展有何影响,根据焦点阅读思路形成的教学思维导图如何对教学发挥指导作用。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短板。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清楚地说明,要培养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是关键。阅读理解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认知能力,关键在于培养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 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针对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上的短板,我在2018年发表了《“焦点阅读”初探》一文,明确提出了焦点阅读的构想,即聚焦思维,学会阅读。同时,我用了近4年的时间在小学课堂上观察和跟踪研究,进行深入探索和深刻反思。现在阅读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是对的,但是还要加上一句话:会读书。一个人如果不会读书,读了等于白读,最多也就是“两脚书橱”。什么叫会读?

从本质上看,只有聚焦思维、学会思考的阅读才叫会读。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实践证明,语文学科对于发展思维的意义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显示。阅读教学仅仅从文本中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或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读者要在头脑中结出属于自己的思维硕果,思考是唯一的养料。没有思考就没有理解,聚焦思维是学会阅读的根本所在。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指出,“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威金斯的设计理论也突出“理解为先”。他们都为学习的认知理解、思维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学理依据。因此,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理所应当地成为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焦点阅读是问题化学习的一种模式,旨在聚焦思维,学会阅读,通过系列问题来指示学习任务,指引思维方向,引领深入思考,引发持续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目标看,焦点阅读旨在聚焦思维,学会阅读。它是一种基于文本理解的问题化学习模式,以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

从教学过程看,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系列性、结构化的问题贯穿学习全过程,引发持续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核心问题,学思结合,积极参与、成功体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促进并实现阅读理解。

从教学特点看,疑是学之始,思之端。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注重问题设计,强化问题结构,研究问题呈现,突出问题解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真问题、强思考。F37F3141-DE35-465D-910C-F22377723576

从教学操作看,它立足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坚持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紧紧抓住三大关键环节,即确立教学基本问题,厘清教学层次,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以下简称“构建问题链”)等关键环节,提供阅读分析框架或学习支架,发展认知能力。

焦点阅读秉持三大理念:价值理念——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思考;生本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协同理念——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中四个主体,即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与教材编者的协同作用。焦点阅读坚持一条教学原则,即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对于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来说,如何构建基于焦点阅读的教学思维导图呢?我认为要在三大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首先,确立教学基本问题。从文本理解的角度看,无论是单文本教学还是多文本教学,必须要立足文本整体,明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把它称作教学基本问题。所谓“基 本”,指的是学习主题或核心问题的难易和复杂程度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不能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确立教学基本问题是为教学“定向”,保证教学的方向。确立教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主要是作者的立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一篇课文而言,作者是创作的主体,其作品是有主体性的。我们只有吃透作者的创作意图,忠实于作者的原意,才算尊重作者的主体性。所以,确立教学基本问题必须根据作者的原意。同时,这个问题也应该是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真问题。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基本矛盾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包括阅读动机和愿望、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等,与理解课文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包括对阅读任务情境的理解,展开认知所需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阅读活动中所需要的技能水平之间的差异。这也就构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矛盾。换句话说,基本问题就是文本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与学生认知存在的主要障碍的“交 集”。它来自文本,来自学生,来自这二者“碰撞”所产生的真问题。当然,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提出的语文要素,也是我们确立教学基本问题的参考依据。

以《慈母情深》为例,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写母亲的,应该把教学基本问题确定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是“慈母情深”,教学基本问题应该探讨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还有人认为,教学参考资料说课文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因而教学基本问题应该探讨作者是如何表现母慈子孝的,等 等。其实,学习这篇课文并不是为了宣讲母爱无私、母爱伟大的抽象道理,也不是为了给母亲贴上什么“高大上”的标签。“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讲述的这个“真实故事”,“亲身经历”爱看书的“我”是怎样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的过程,体验课文创设的“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以及“我”的真实心路历程,思考和领悟母亲所表现的非同寻常的母爱个性,并对母亲心怀感恩。同时,品味小说场景和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提升语文素养。这些内容不可能只通过教师的“讲”来实现。据此,课文的教学基本问题可以确定为:爱看书的“我”是怎样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为课堂教学规划了一条清晰的路线图。在学生预习或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梳理故事情节入手,渐次进入故事内容,探索故事主题:“我”想书、买书心切—“这么多钱”从何而来—到工厂找母亲要钱—“我”拿了母亲给的买书钱而未买书—母亲“数落”“我”之后,又凑够了买书的钱给“我”—“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其次,厘清教学层次。如同写文章须要分层分段一样,教学过程也是要分层次、有结构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不同的教学层次中,教学内容有重点、难点,有时须要分门别类,有时须要条分缕析,不能平铺直叙,平均用力,这就是教学的条理性。从教学层次的切分来看,它本质上是厘清教学思路,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层次应该分几层,这样分层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分层有什么好处,等等。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有太多的随意性,教学思路混乱,教学层次不清,这怎么能够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厘清教学层次,就是强调教学要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明确教学思路。如《慈母情深》的教学过程可按照人物母亲和“我”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围绕母亲的付出进行教学,另一个层次则围绕“我”的心路历程展开教学。写母亲的付出无疑是个重点,为了家庭,为了爱看书的儿子,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工作,用瘦小的身躯顽强地扛起生活的重担,无怨无悔地付出体力、付出金钱、付出精力。题目“慈母情深”也清楚地显示了这一重点。当然这两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母亲的一言一行和“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反映的。所以,分清教学层次不是为了割裂二者的联系,而是为了从结构上作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层次清楚了,根据学生实际,每个层次怎样设计问题,设计多少问题,形成怎样的问题链才能水到渠成。

最后,构建问题链,要使问题序列化、结构化。每个层次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前后有序,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环环相扣,有条理地展开。《慈母情深》表现母爱有它的独特之处,每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深厚的感情,但“我”的母亲对“我”“情深”的不同表现则在于“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所以哪怕生活再困难,工作再艰辛,但孩子因“爱看书”而要买书的钱,她给。不仅毫不犹豫地给,心甘情愿地给,而且为了让孩子买成书,给了两次的钱(第二次是千方百计“凑足”的)。要让学生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母亲的付出”这一层次上,我们至少要围绕以下几个重要节点设计问题(至于具体设计多少问题,要视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母亲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挣钱的?母亲是怎么挣钱的?怎样理解母亲给儿子“塞”钱和“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对儿子“数落”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数落”之后为什么又“凑足了”第二次给儿子买书的钱?其中,“塞”钱和“挺高兴”是重中之重。当儿子要钱买书,母亲问清多少钱后,二话没说,不顾同事的反对,“将钱塞在我手里”。一个“塞”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爱看书的理解,对儿子爱看书的肯定,对儿子爱看书的鼓励,对儿子爱看书的支持,以及对儿子爱看书的付出。母亲还十分自豪地回答她的同事,“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挺高兴”,表现了母亲为儿子“爱看书”而感到喜悦,感到骄傲,感到幸福。在对待子女“犯错误”的态度上,母亲也表现出极大的与众不同。孩子犯错,许多家长可能是一味地责备和批评,而“我”把母亲第一次给的买书钱自作主张地买了罐头后,尽管“我”的出发点是为了母亲,但她毫不留情地把“我”“数落了一顿”,并“凑足了”买书的钱,第二次给了“我”。什么叫“数落”?母亲“数 落”了什么?这“数落”中有责备、批评,也有对孩子的教诲和嘱托;“凑足”,更是体现了母亲保护和激励孩子“爱看书”的良苦用心。图书有价,母爱无价!这就升华了慈母情深的内涵。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在教学思维导图的内容旁作上标记,把教学方法融入不同的环节,实现教学活动多样化。例如,“我”到工厂找母亲时,亲眼看到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母亲是如何挣钱的。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劳动环境中挣钱的?教学时可采用信息筛选与提取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相关部分,圈点勾画,并相互交流。有些内容,如作者饱含深情地写到三次“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以及四个“立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就须要朗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我的母亲”和“立刻”的语句,可以是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全班读。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得声情并茂,甚至读得声泪俱下。披文以入境,入境才能入情。只有入境入情,才能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的心理成长。母亲“数落”儿子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表演读,女同学扮演母亲,男同学扮演儿子。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为保证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的有效性,教学新手可以在重要的教学活动旁边注上时间,如母亲工作环境信息的提取与交流,安 排5分钟;师生一起品味分析母亲言行“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的内涵,安排3分钟;男女同学表演读母亲“数落”儿子的内容,安排4分钟,等等。这样,一张简明的教学思维导图,包括了内容点、路线图、时间表、方法论等信息,为教师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见图1)。

当下,提倡和实施的“双减”政策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达到保质优质。我们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要减轻教师的负担。如果我們能够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为一线教师提供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或者一线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能够构建优化的教学思维导图,那么不仅教师的负担可以减下来,而且阅读教学的质量也能获得更多的保证,这样,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F37F3141-DE35-465D-910C-F22377723576

猜你喜欢
备课思维导图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