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做负责任的表达者

2022-06-06 05:35薛法根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理性思维

编者按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部分设计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接“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广大一线教师十分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等问题。为此,本期组织了3篇有关思辨性阅读的文章。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薛法根从发展脉络、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活动组织、评价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进行整体解读;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魏小娜和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陈永杰重点探讨了在教学层面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设计要领;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针对教师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备课的角度,提出构建教学思维导图的观点。希望这几篇文章能对一线教师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提高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摘 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接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内涵,旨在培养有见识的阅读者与负责任的表达者。本文依据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理念,从发展脉络、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活动组织、评价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结构内涵进行整体解读,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实践导向与学术支持。

【关键词】理性思维,学习任务群,内涵解读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发展脉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接“思维能力”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突出了“思辨”特性,指向“理性思维主导下的阅读与表达”,培养有见识的阅读者与负责任的表达者。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觉思维,二是以表象为中介的形象思维,三是以概念为核心的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建立在直觉形象思维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为感性思维,建立在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为理性思维。传统语文教育偏重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缺乏抽象逻辑思维。哲学家黎鸣先生曾说,“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程内容直接指向思维本身,尤其是将“思辨”为特性的理性思维作为内容主题,是语文课程设计上的历史性突破。纵观“思维”这个课程内容要素在现代语文课程史中的发展,可以梳理出三个发展转向。

1. 从“统”到“分”:从“思考”到“思维”再到“思辨”

“理性思维”作为课程内容,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统合到分立的认识过程。最初,“思维”模糊地表述为“思考”或“理解”,随着对“知识与智力、能力”关系认识的逐渐清晰,“发展思维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文教学任务,进入了课程视野,但往往偏重于形象思维;21 世纪的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思维能力”的发展重心也逐渐从形象思维转向了抽象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要“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已经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实践要求,从“思维能力”这个整体概念中分离出来了,呈现了其无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课程价值。

2. 自“上”而“下”:从“理念”到“目标”再到“内容”

“理性思维”作为课程内容,经历了从上位观念、目标到下位任务、内容的转化过程。“发展思维”一直作为一种课程的基本理念,写入历年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理念的落地需要从课程理念转变为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发展思维”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目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有效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体界定了“思维能力”这个课程目标的丰富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 版)》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提出“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将“发展思维”的课程目标转化成了课程任务,成为可以“教”、可以“学”的课程内容。

3. 由“线”到“块”:从“论说文”到“辩论题”再到“任务群”

“理性思维”作为课程内容,其内容载体与呈现方式,经历了从课文为主线到多种资源为主体的方式转化。1963 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小学高年级设置了论说文的读写要求,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文体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辩论题”,从单一的论说文读写拓展为综合的主题式活动,呈现了立体的块状结构,拓宽了理性思维的发展空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以任务群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将“读、 写、议”的对象由“论说文、说理文、辩论题”拓展为“实用性作品、文学性作品、思辨性作品”及“自然生活的现象与事例”,涵盖所有文体,且贯穿各个学段,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根植于学生的语文生活。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定位

1. 对接“逻辑思维”课程目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关键词是“思 辨”,注重理性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的“思维能力”,对接语文课程总目标第 7 条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这个目标,是从方法、能力、习惯、精神四个方面设计的:一是思维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概括、推想等;二是思辨能力,辩证地思考及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思考习惯,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等;四是理性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等。“逻辑思维”课程目标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上位目标与内容取向,也是定位本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目标参照。1564D313-4F1A-4379-B85D-61E1B407A111

2. 目标的设计维度与要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是从阅读、探究、表达三个活动角度,对照“逻辑思维”目标中的方法、能力、习惯、精神四个方面来整体设计的。

(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语文经验出发,在探究活动中梳理出理性的思维方法,既包括分析与比较、归纳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又包括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类型。运用理性的思维方法学习,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和讨论。

(2)提升思辨性读写能力。在阅读与表达中锤炼思维品质,并以高品质思维促进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进阶。在阅读中通过猜想、验证、推断、质疑及批判等方式,区分观点与事实,以正确的价值坐标,辨析立场与态度,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提高阅读思辨力;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异同,在反思中深刻自己的认知,有证据、有逻辑、有条理、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升思辨性表达能力。

(3)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思维的内在驱动力;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语言现象,要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善于反思,探究其中的道理与规律,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4)培养实证的理性精神。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辩证地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不人云亦云;能用平等的视角、批判的眼光,合乎逻辑地分析他人的言论,不盲目相信,崇尚真知、讲求实证、明辨是非,提升理性思维水平和理性精神。

“思维能力”是一个整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设定侧重于“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文学鉴赏与创意表达”的目标设定侧重于“直觉体验与形象思维”,二者在“阅读、表达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相互关联、彼此渗透,构成完整的“思维能力”。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对 人、事、景、物、理的感悟与解读,离不开直觉体验与形象思维,更需要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的介入,如此才能促进阅读与表达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实现“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与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挥“思维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在语言运用、审美创造以及文化自信素养方面的提升。

3. 学段目标的衔接与递进

合理的目标设定要遵循学段特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学段目标的设定上既体现递进性,又注重衔接性。我们可以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来考查逻辑思维在学段目标上的层次感。

关于思辨性阅读,围绕“事物、事实与观点”的辨别,第一学段重在“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旨在多看多问中磨炼观察力和辨别力;第二学段重在“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旨在通过多个例子积累理性思辨的经验与方法;第三学段重在“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旨在辨别与把握总分、并列及因果等逻辑关系,发展逻辑思维。

关于思辨性表达,围绕“看法、观点”的表达,第一学段提出了“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旨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第二学段提出了“有证据地表达观点”,旨在学习积累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的方法与经验;第三学段提出了“有条理地表达观点、鼓励评价文本”,旨在锤炼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思辨性閱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容选择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有两类:一是思辨性阅读;二是思辨性表达,包括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思辨性阅读的学习内容以故事类文本为主,重点在于思考其中的道理,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思辨性表达的学习内容以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为主,重点在于学习分析现象、讨论问题,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辨性阅读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三类文本:一是科普类文章,包括介绍日常事物、自然现象、语言现象等方面的文章,重在区分现象与真相;二是说理类故事,包括中华智慧故事、科学故事、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重在学习道理与思维方法;三是评论类短文,包括关于社会公德、传统美德方面的短论、简评,也包括简单的论说文,重在梳理观点与事实,学习明辨是非与实事求是的评论方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包含若干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要素,形成一张结构化的“做 事”清单,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主题。

第一学段包括“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等学习主题。“真奇妙”“小问号”体现了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与趣味性,主要学习任务包括:阅读与发现身边常见事物的奇妙之处,提出并讨论学习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解决办法等。第二学段包括“大自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我的奇思妙想”等学习主题。“奥秘”“智 慧”“奇思妙想”体现了学习任务的探究性与创造性,主要学习任务包括:阅读与发现自然中的奥秘与故事中的智慧,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借助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等。第三学段包括“社会公德大家谈”“奇妙的祖国语言”“科学之光”“东方智慧”等学习主题。“大家谈”“奇妙”“智慧”等体现了学习任务的思辨性与挑战性,主要学习任务包括:阅读与思考汉语表达的特点与效果,阅读与思辨故事中的科学道理与人生哲理,阅读与辨析短论简评中的事实与观点,明辨生活中的是非现象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个学段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主题上具有关联性,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设计。比如,“生活真奇妙” “大自然的奥秘”与“奇妙的祖国语言”等学习主题,思考的对象从日常事物到自然现象,进而到语言现象,任务范围逐步扩大。三个学段的学习任务在主题设置上呈现开放性,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比如,第三学段的“社会公德大家谈”,可以选择“中华美德大家谈”“节日风俗大家谈”等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在不同的学段或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选择更具针对性、更具操作性的学习主题,比如,“中华美德大家谈”这个主题比较宽泛,可以选择“勤劳”这个美德设置学习主题,并设计为若干个具体的任务,每个具体任务下再设计若干个学习活动。如此,学习主题的学习会更聚焦、更深入。1564D313-4F1A-4379-B85D-61E1B407A111

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活动组织

学习任务是通过若干个学习活动来完成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与组织方式,整合学习资源、学习策略与学习工具等要素,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过程,在任务实现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1. 活动要求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应设计阅读、讨 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学习活动:一是阅读活动;二是探究活动;三是表达活动,包括讨论、演讲、写作等。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类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突出三个要求。

一要突出“思辨性”。注重活动的理性思维含量,体现“三导”:以问题导入,设计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与推动学生的主动阅读与积极探究;以结果為导向,设定可预见、可达成与可评判的结果形态,如要点分享、证据呈现、书面报告等,逆向设计与所选择的活动类型相适切的学习方式;以理性思维导航,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实证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批判地思考问题,不作情感的断言。阅读活动“边读边思”,注重辨别“现象与真相、故事与道理、事实与细节及观点与证据”;讨论活动“边听边议”,注重学习“倾听与思考、提问与自述、总结与追问及认同与调整”;演讲活动“边讲边看”,注重“观点阐述与事例引用”的匹配度、逻辑性与说服力;写作活动“边想边写”,注重“真切地看、辩证地想、有理据地写、负责任地发表”。

二要突出“连贯性”。围绕一个学习任务的若干个学习活动,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遵循学习逻辑,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合理安排先后顺序,呈现连贯的活动链,让学生经历“爬坡式”的学习过程,避免活动组织出现“下坡式”或“断崖式”现象。

三要突出“充分性”。学习活动要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充分展开活动的过程,不能停留在活动流程上。首先,要有具体的活动步骤,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都要有具体的行为要求,学生可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要有合理的分合安排,独立学习活动与小组合作探究及班级集中学习,要根据学习需要作合理的交替安排,避免活动方式的单一化。最后,要有科学的时间管理,每个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尤其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能走过场,应有足够的时间展开探究与讨论,否则会流于形式。

2. 策略支持

学习策略就是在具体的思辨性听、说、读、写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文本类型及不同的活动类型,选择与使用最合适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一是学习策略的目的性选择:不同目的,不同学法。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活动旨在提升“理性思维水平”,因此多采用“质疑与提问、预测与推理、比较与辨析、评价与反思”等学习方法,在听、 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磨炼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二是学习策略的文体性选择:不同文类,不同学法。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活动,凭借的文本以科普类、说理类及评说类为主,应选择与文本类型、文体思维一致的读写方法,如理解性阅读与批判性阅读等。具体地说,科普类文本可以采取加拿大学者阿德丽安·吉尔提出来的“推进、确定重点、提问和推测、联结与转化”等学习方法;说理类故事可以采取“由果溯因的逆向推理、由事及理的循证探究、由正及反的辩证分析、由个及类的逻辑归纳”等学习方法;评论类短文可以采取“辨别、实 证、批判与发现”等学习方法,以提高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的能力。

三是学习策略的活动性选择:不同活动,不同学法。思辨性的阅读、探究与表达三类活动,不同的活动方式,采取的学习方法也应各有侧重。思辨性阅读可以“提问”为主,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问,问得深,问得准,就能读得透;思辨性表达可以“论证”为主,围绕观点有逻辑地思考,有理据地说、有条理地写。

3. 工具撬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侧重于抽象思维,须借助学习工具呈现思维过程、展示学习结果,以便自我调整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常用的思辨性学习工具有三类。一是各类表格,将观点、事例、现象以及问题、推测、发现等分类填写,以梳理出其中的关系与变化;二是思维导图,将文本结构、事物异同、思考路径等,用不同形态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三是学习任务单,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具体的学习任务,作为学习活动的凭借,也可以作为学习结果的记录单,呈现可以评价的书面作品。

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评价设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评价设计,应围绕“思维能力”内涵发展的目标要求,紧扣任务群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要点,对照学业质量标准,聚焦思维方法、思辨能力、思考习惯与理性精神等学习目标,制定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要求。

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贯穿学习任务的全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尤其是要借助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真实地呈现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一是关注现场关键表现。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制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设置对应的评价项目和标准;选择最能体现“思维能力”发展的标志性表现,设计现场观察记录表;运用记录表,定向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关键表现,并当场作出针对性的点评或提示,以指导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过程。比如,演讲活动,可以设置观点、举例、表达、形象和效果五个评价项目,突出与“思维能力”密切关联的三个关键性指标:观点正确、鲜明、新颖,例子真实、贴切、新鲜;表达清晰、流畅、准确。现场记录的是三个评价关键性指标的行为表现,为评价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1564D313-4F1A-4379-B85D-61E1B407A111

二是突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要发挥相互评价的作用,更要突出其自我评价的自省作用,以培养学生独立自觉的学习能力。师生共同确定评价目标,可对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有清晰的认识,形成学习期待;学生对照目标共同列出具体的行为清单,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学习自律;自觉关注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对照清单总结反思,形成学习习惯。如討论活动,可从思辨性表达的“仔细倾听、辩证思考、理性表达、合理采纳、礼貌回应”五个角度,制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为学生在参与讨论时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评价提供行为标准。

三是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根据学习活动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与整体性。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课堂观察,既要关注学生的提问数量与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专注程度与思考角度,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有效思维长度;对话交流,特别关注学生的交互应对速度与问题思考深度,以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维类型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现场作业评价、阶段性测试评价等方式,推断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思维方法,以作出有理有据的诊断性过程评价。

2.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同学段任务群之后的结果评价,包括阶段性结果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要以学生的学习作品为依据,评判学生核心素养特定领域的水平层级。

一是基于学习成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成果,应该是最能体现“思辨”含量的产品或作品。这须要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可以记录思考的具体路径或思辨的最终结论,以文字或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作为评价的事实依据。

二是参照标准命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考试命题,要与任务群对应的学业质量标准一致,并根据学段要求区分水平层级,使试题更具可信度。思辨性阅读试题,要立足文本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与评价,有利于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理性思维能力;思辨性表达试题,要直面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语言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命题指向“思辨性”,有利于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创设、问题解决、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

三是依靠多元主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可以采取纸笔形式,也可以设计综合的学习任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多侧面地搜集学习表现,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水平。1564D313-4F1A-4379-B85D-61E1B407A111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理性思维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试论希腊神话中的理性思维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