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舒展:高品质学习生活的建构

2022-06-06 13:25马伟冯宁
江苏教育 2022年10期

马伟 冯宁

【摘 要】如何应对过重学业负担给儿童的学习时间与生活空间带来的巨大挑战?南京市考棚小学在文化传承与实践创生的双向建构中,依循“尊天性、合规律、享过程”的教育主张,推动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从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走向相互“和谐”、相互“统一”。学校以“明道养正”为轴,以学习重塑、生活重构为经纬,努力创造让每一个儿童身心自在舒展的校园生态。

【关键词】明道养正;高品质学习生活;整体育人;教育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4-0047-03

【作者简介】1.马伟,南京市考棚小学(南京,210006)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2.冯宁,南京市考棚小学(南京,210006)副校长,一级教师。

在“双减”等政策颁布背景下,校园如何发挥好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为儿童构建身心自在且舒展的高品质学习生活,是当下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南京市考棚小学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提出“尊天性、合规律、享过程”的教育主张,以学习重塑、生活重构为经纬,丰盈师生校园生态,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儿童发展的教育生态,建设不断走向完善的整体育人治理体系。

一、厚植文化:基于儿童立场,系统推进内涵建设

南京市考棚小学遵循“明道养正”校训,“明道”即明理求道,“养正”即“蒙以养正”。两者互为表里,有机统一,贯穿“价值培塑、动能激活、活动设计、课程建设、文化构建”五个阶段的整体育人治理体系,将高品质学习生活向每个儿童打开。

“明道”是核心,践行“迈向明亮而完整的学习生活”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观照师生完整生命,支持儿童成为“理想的追求者、生活的探索者、智慧的学习者”;支持教师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塑造品格的工程师”。“养正”是路径,构建“一体—三求—五共”的育人模式形态。以“五育并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索跨学科大单元统整设计,撬动课程改革。

“高品质学习生活”是目标追求,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打破壁垒”,解决各部门各学科教学评相割裂的问题;二是“删繁就简”,解决学习任务重叠、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三是“回归完整”,解决儿童发展受压抑、受拘束的问题。因此,学校以“自在舒展”浸润童心,对治理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营建“三维升级”的校园新生态。通过“课程维度”结构性、整合性、协同性的改革,“活动维度”体验性、具身性、趣味性的转变,“评价维度”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迭代,让儿童在连续的学习时空与宏大的场域背景中自在漫游,支持儿童成为脚踏实地、面向未来的“独立而负责任”的学习者。

二、重塑学习:立足发展规律,整体变革教学模式

1.以学习活动设计为支撑,改革填鸭式教学

为解决“学习体验与学习过程的缺失”,学校给学生绘制学习体验地图,设计具身性、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并成立“少儿艺文苑”,创设“节日大联盟”。同时,深化“十一五”省级课题“‘翔宇精神’引领下校本课程中小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研究”,完成市课程基地建设,出版专著《百年考小的现代追求》。

2.以学习课程建设为驱动,适应当代儿童特质

为解决“学习时空与学习实践的断裂”,学校以“明道课程”为着力点,规划高品质学习生活蓝图,探索拓展性课程,开发研究性课程。师生共同拟定“学习生活公约”,自由组织学习社群。如根据市园林学校、信息技术示范校的要求升级扩建校园,支持课程体系的全面迭代,以场景驱动师生教学形态的转变。

3.以学习文化创建为主体,丰富儿童整全生命

为解决“学习能力与学习生态的失衡”,2017年以来,学校健全“五轮+五共+四能”系统,实现五育一体化、管理结构化、教学精致化、教研数字化、辐射品牌化。“一班一戏剧”德育创新项目,不仅引导儿童阅读纸质书,而且让儿童在影视世界、文化世界、虚拟世界中自在漫游。特别是“嘉年华”研学活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三、重构生活:聚焦主体需求,拓展自主发展路径

1.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选择

我们强调校园生活要丰富教育服务供给,其内涵不仅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更体现在把时间还给学生。2021年秋季开学以来,学校以“让课后服务成为对儿童最深情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探索实施“5+2”课后服务新路径,打造“四色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我选择,我负责”的意识,使其认识到学习和成长是自己的事。

2.把课程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体验

学校通过研发交互体验课程,将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融通,基于跨学科、大主题的单元设计,让学生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以致用。学校创新设计探究体验课程,将德育课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让教师与学生一起编制《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使日常生活更显趣味。同时,学校还积极打造浸润体验课程,将传统文化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融合,让学生走进社区,体验大美秦淮、挖掘城南底蕴、探究百姓智慧、总结生活哲学。

3.把创想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建构

学校的“生活故事汇”项目,鼓励学生以查资料、访名人、写故事等形式,形成精神生活图谱,倡导“21天美丽行动”,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学校始终秉持“玩出学问”的游戏主张,结合生活教育理念,举办“美食美刻”嘉年华,把种植、烹饪、布展、營销、推广等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创意。

四、营造生态: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学习生活品质

1.共建校园场域,塑造“意义感”空间

我们建立能对学生提供帮助并容纳差异的家校社场域。通过泛在教室、学科教室、主题教室、校园十景、校外基地、网络空间等场域的营造,教室内外到处可见学生的成果展示,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儿童探索的微课程空间。门廊音乐厅里,学生三五成群自由弹唱歌曲;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内,工程小组制作桥梁模型,劳动小组记录“智慧农场”植物生长的各项数据,科创小组利用废旧原件制作“智能四足兽”。

2.共享校本课程,推动“远征式”学习

我们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的学科育人课程,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的生活实践课程,以及以课后社团为形态的潜能开发课程,将课堂教学向四面八方打开,以完整的生活滋养儿童。通过“求本资源库”“求法工具箱”“求通任务群”等课程支架的逐步建设,推动儿童进行长周期的项目化学习,实现学习目标共同确定、学习计划共同制订、学习过程共同经历、学习作业共同探究、学习评价共同参与。

3.共振实践活动,倡导“问题式”研学

学生针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邀请同学、教师、家长、社区成员参加活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人给学生提供“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能力。如“一班一戏剧”项目,以教育戏剧形式,引导学生把班级生活中的问题搬上舞台,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体验角色。“秦淮的桥”等科创项目,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玩出学问”嘉年华系列活动,让儿童畅游在“大嘴美食坊”“巧手民艺坊”“城南老街坊”“玩转长乐坊”“天下文枢坊”五个场景中,在锁定目标、完成挑战中获得成功体验。

4.共建育人平台,突出“成长型”思维

学校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形成“3场馆+3平臺”。基于梅园新村纪念馆,实施主题德育;基于中国科举博物馆,开设研学课程;基于城南民艺坊,开展公益行动。借助志愿者平台,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公益活动系统;借助云上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种植,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借助共育平台,成立市家长示范团,实现精准服务、协调共享。

5.共绘成长地图,建立“叙事性”评价

自2017年以来,我们研发“三评一体”的物联网评价系统。一是建设物联网“V校”平台,同步学习数据,展示学生作业与作品,引入家长、同学、教师的互动评价,自动绘制出学生成长地图,为数据应用提供可视化的诊断参考。二是编制《明道儿童成长故事手册》,把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儿童,汇聚自己和同学的成长故事,将学习价值的探寻、学习方法的归纳、学习工具的开发、学习效能的评估等要素内隐在故事中,达成儿童“元认知学习力”的提升,给予儿童最深情的精神关怀。三是实施“小小科学家”“小小美食家”“小小艺术家”“小小思辨家”等项目的评选,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发展的差异性,激励儿童不断突破自我,助力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向着未来自在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