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应注意的问题

2022-06-06 16:17岳俊勤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政治课中华传统

岳俊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总书记的讲话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命运与民族未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供了优秀的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增强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克服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更好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加强对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格修为,培养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活动是最重要的载体,只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际质量,才能够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应注意的以下问题:

一、 深化教学内容,坚持文化资源与学科主题相适配,在内容选择上要突出有效性和代表性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依托教材,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转化,精准阐释其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全面提高教育成效。除去统编版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专门打造的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大量的资源可以迁移运用到思政课程不同的教学主题中。譬如在讲解矛盾的概念时,可以借用王安石的“一鸟不鸣山更幽”和王维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帮助学生理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既促进了学习发展,又营造了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讲授统编版必修二《4.2 我国的社会保障》时采用教材相关链接:《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钟,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社会保障思想,评析古代的社会保障举措,尝试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解读分析材料、准确客观表达、独立理性思考等能力,也顺利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材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需要我们老师深入挖掘,合理使用。

二、学科融合,借用其他学科的内容

高中语文正在进行《红楼梦》整本阅读,在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四单元创新思维的教学中,选用《红楼梦》七十二回薛宝钗咏柳絮的诗句:“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般人看到“柳絮”这种漂泊不定的事物,立刻想到人生无常。可薛偏偏将它说好,不落俗套,夺得了第一名,正是用了“反套路”的授逆向思维。可以说这首诗将逆向思维、创新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借用,不仅现象展现了逆向思维,也丰富了学生对薛宝钗形象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古诗词的热爱。

三、要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研的素质和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教师。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懂经典,明原理,才能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适合教学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形式。同时,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學目标,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词汇当中,围绕主题,做到言之有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和当今的话语结合起来,实现融会贯通、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做到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还有力度,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四、应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大力组织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供情境、素养、思想、能力等方面的支撑。运用“互联网+”等先进的传播手段,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时刻影响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丰盈学生思想;开展以传统礼仪、传统节日、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活动,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史书典籍中,而且以各种形态陈列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学校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场馆或遗址进行合作,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校外实践。为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提供真实情境和鲜活素材,也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做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猜你喜欢
政治课中华传统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答案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