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2022-06-07 07:26关朋
学理论·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理念人类

摘 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应对全球生态挑战,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加强世界各国在全球生态领域团结与合作,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的思想理念,它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蕴:它蕴含了“真”,体现其内在的合规律性;它蕴含了“善”,体现其内在的合目的性;它蕴含了“美”,体现其内在的合理想性;它蕴含的“真”“善”“美”的统一,这又体现其整体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3-0001-04

习近平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共生,通过调整、改造生态环境和建构生态体系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包括保护全球生态、形成全球生态体系、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等内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现代性,审视现代性,续写现代性,使现实世界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满足人的诉求,完善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就可以从真、善、美及其真善美统一四个维度,分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意蕴。

一、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合规律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真”就是一种本原的存在,指事物包含的客观法则,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是真的表现形式。改造世界就是要通过对世界之“真”的揭示,在合乎规律的前提下使世界更好地体现人们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1.蕴含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实践活动首先就是现实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活动,是人的一种自我、自由的实践活动。现当代人的类本质主要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习近平同志从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角度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同时,习近平同志还从历史的角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观点。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青海考察时,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状况指出,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破坏环境为求解决群众温饱。现在,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已经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应有之义。这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认识和掌握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借鉴经验。

2.蕴含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人类生存、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需要保护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遵循自然演变发展规律的必然,在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由。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处于异化劳动之中。人类为了避免处于异化劳动状态,更应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追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对自然索取之间的平衡状态,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面对世界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生态问题时,国际社会要加强紧密团结和合作,避免“公地悲剧”,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共同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3]。

3.蕴含人与其自身之间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产品生产的过程,应然地要能给个体的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这种快乐和幸福,不仅体现为人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而享受到快乐,还体现为自然界没有受到人类的过度开采和掠夺,维护自然生态的有序、可控的代谢和更换,从而现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保存,而人在这个过程中遵循了自然规律,因而也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安详,实现了人自身的内在和谐。2016年,习近平同志针对目前国内的生态环境恶化曾明确表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2017年他又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4]。我们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追求客观真理,揭示全球生态的客观规律,了解制约人们生活的现实条件,探索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前提,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人们改造全球生态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其实就是在人类认识全球生态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塑造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确立一种权责一致的国际责任体系来实现人们对全球生态世界的现实把握,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积极应对全球生态挑战。

二、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合目的性

善即指人在道德层面上的正价值,是符合道德目的和道德标准的伦理行为。事实上,从人的行为和道德性的关系中把握“善”是世人的共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包含“真”的一面的同时,被人类主体赋予“善”的一面。这种“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世界各国人民幸福指数是各国政府所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动机、设计、规划与实施,协调运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往往与自然为善,与社會为友,是以人为本,是我国及世界各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鉴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对待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生态破坏现象,诸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酸雨、生物濒危等现象的出现,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习近平同志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曾明确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7]。“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积极推动世界各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倡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重要转变的本质要求与根本途径。D5332490-DCB2-44C3-A1A4-FD5833F0E6E6

2.生态公正也是其“善”的另一种表现。生态文明时代,人類必须遵守生态公正原则。生态文明主张把人与人关系领域内的公正扩展到人与自然领域,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对自然界中的非人类存在物施以生态公平、正义,保证其他物种应有的权利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生态正义”的思想。《礼记·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庄子也提出“物无贵贱”的思想,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近代西方的大地伦理学家利奥波德提出“要将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的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的尊敬。”[8]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的同时,也指出了动物的某种行为和人类有一致性,从而得出在某种程度上动物与人类拥有同等价值理念。中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不仅人类享有“类”的资格权利,动物、植物、生态系统也享有物种和“类”的权利,即人与动物拥有平等的权利,应给予各种动植物以精神上的尊重,尽量避免对其造成伤害。从生态公正视角看,尊重和保护动植物、生态系统,就是要让其“自得其乐”“自得其美”,让世界上的所有生灵皆为兄弟姐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各有其美,虽未必美美与共,却可以同谱天地之大美。

3.全球生态责任和中国生态担当是其“善”的另一层含义。气候变化、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存。这不仅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也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重点关注并积极发挥作用、承担国际责任的领域。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写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9]。2014年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习近平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2020年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自具体行动目标。美方承诺到2025年努力减排28%,中方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在保护全球生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积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表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10]。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将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的诸多承诺,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合理想性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包含着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基础上的理想性感受,就是对美的追求。美,即合理想性,指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基础上主体的主观感觉体验,就是人在与自然相互认识与实践影响的过程中追求和谐的视觉体验之中产生的情感流露和心灵愉悦,而保护生态、推动构建、协调运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们追求美、享受美的具体过程。

1.蕴含对和谐之美的追求。美在实践活动中必然指向的是超越现实的理想化的未知领域。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美在和谐”的观点。他认为,美就包含在事物自身的和谐比例之中,在视觉上使人感觉舒服,享受到心灵的愉悦。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全球生态系统的角度看,生态的和谐之美,就是人与自然在相互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内在的平衡性,避免人与自然之间破坏性的分裂,避免造成各自价值上的对立。从历史层面看,英国是最早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著名的“雾都”。1930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西方传统的工业文明在创造了近代社会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全球生态带来了沉重灾难,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从现实层面看,生态现象、生态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美学话题,正是基于近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疯狂“攫取”与“改造”,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平衡,造成了其严重分裂和对立的事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天然地包含美的价值意蕴,倡导对自然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的合理使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统一。正如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世界各国要尽力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1],而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就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2.对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保存和延续使用。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在《美是什么?》一书中指出,美就是超越事物实用性的一种主观情感体验,是对事物实用价值的长期保存和延续使用。从这种角度看,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包含主观的审美体验,体现了自然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习近平同志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倡导世界各国都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这种“美”使人心情舒畅、心灵愉悦,使人享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同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也是艺术化地、个性化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延伸。事实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只能是“保护”,而不能还原、修复生态环境。从理想的审美角度看,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构建、协调运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不能现实地还原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原始状况,也不可能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化当作是具体现实,而是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各种现实愿望,还要保证人类整体性的长远发展需要。因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包含着用审美的视角把握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合理前景,以理论的方式、实践性的行动来肯定人与自然世界相互依存关系的人类整体性意识。D5332490-DCB2-44C3-A1A4-FD5833F0E6E6

3.追求崇尚古典朴素美、现代简约美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都有崇尚节俭、追求朴素美和简约美的理想生活理念。譬如,老子从养生的角度提出“限欲”“抱朴见素”的思想,认为人们要按照“道”的原则即自然的原则来生活、就是人要本色地生活,真实地生活;《墨子·辞过》中云“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韩非子·十过》中云“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服美不称,必以恶终”。当代环境伦理学家L.H.牛顿也曾说,“周围的自然界似乎在不断恶化,而且看起来正是我们的过错造成了这种局面。”[12]当今世界,不少有良知的学者将矛头直指现代人的过度消费方式,直指人的“奢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众也开始醒悟:过度消费对自然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习近平同志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本身也是在提倡节俭、反对过度消费的生活理念。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就倡导世界各国都要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3]。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所内含的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态恪守敬重又顺应文明发展进程的低碳、本色的生活方式,是文明的,是人的选择或者一种创造,是能为自然所认可直至融合的。它强调以少胜多、以质胜量、以本色胜修饰、以精神胜物质,排斥奢华却不反对高品位的生活,尤其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它是代表生态文明时代的简约美。

四、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合整体性

“现代社会人所面临的‘生态破坏,归根结底是一种人与世界关系之整体性存在本质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仅仅是人对自然无节制的开发和占有所造成的外部自然力的毁坏,更是一种内在性的丧失,并体现为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分裂和价值对立”[13]。真、善、美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整体,三者的统一就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蕴含的整体性价值。

1.蕴含了人自身存在、发展的整体性取向。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实践的产物,其深刻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未来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将使人的感觉和特性得到解放,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而“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梦和世界梦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要促进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要为促进世界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因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真善美相统一,也蕴含了人自身存在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含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蕴含的“真”,体现为人对自身存在、发展规律的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善,体现为人对自身一种尊重和关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蕴含的“美”,体现为实现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身心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在真善美的理想目标指引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全球生态理念,可以增进人类的生态认识,完善人类道德,提升人类素养,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开创崭新的发展方向,增添新的进步力量。

2.蕴含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取向。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中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世界各国人们早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如今,生态在全球范围内遭到严重破坏。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应对各种生态危机,必然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解决,这都需要世界各国加强紧密协作和团结合作,以海纳百川的眼光来改善生态环境,以广阔的胸怀关注人类的命运,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是某种单一的人性利益或单纯为着肯定人的自身存在价值,也不是某种自然世界的原生形态,而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关系價值——人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相互确认”[13]。因此,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解,指向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一种在共同价值体系中寻求守护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大会上表示,世界各国要加强全球生态领域内务实合作,加强全球生态保护的整体性意识。他呼吁世界各国要勇于承担各自相应的生态责任,以能力与权利责任一致的原则,根据各国国情,实施有效的生态治理方案,积极改善全球生态状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3.蕴含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从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角度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个体生态素质与群体共同生态目标之间的有机结合。从实践层面看,一是要实现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和谐统一;二是要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对资本逻辑的调整和超越。因此,一方面,习近平同志在国际经济会议上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积极推动全球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实现经济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还是在金砖国家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都明确表示,要加快绿色科技向生产环节的转换步伐,推动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人们要合理节制欲望,调节社会关系,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对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商品经济国家来说,无疑面临巨大的压力,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而推行世界各国阶段化、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现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习近平同志倡导世界各国加紧合作和贯彻实施,按时完成全球气候协议的各阶段目标,把地球温度增长限制在两度之内。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悠久,应严格按照巴黎协定要求推进绿色革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要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履行承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推动欧盟、美国转让相关生态技术,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绿色GDP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积极落实和推进全球共同的生态目标。D5332490-DCB2-44C3-A1A4-FD5833F0E6E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光明日报,2017-10-28(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6]人民日报声音: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N].人民日报,2015-03-09(13).

[7]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12-01(2).

[8][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习近平.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光明日报,2013-07-21(1).

[10]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3-10-08(2).

[11]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會上的讲话[N].上海文汇报,2015-09-27(2).

[12][美]L.H.牛顿,C.K.迪林汉姆.分水岭: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M].吴晓东,翁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13]王德胜.“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21-12-31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校级项目:“四个自信”视域下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理路(18BSQD14);湖南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政党外交重要论述研究” (19C1281)

作者简介:关朋,博士,讲师,从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政党外交研究。D5332490-DCB2-44C3-A1A4-FD5833F0E6E6

猜你喜欢
共同体理念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