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2-06-07 18:00连传钊
学理论·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实现路径

摘 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首先需要明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其次,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共同富裕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这些分别构成了共同富裕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应以党的领导引领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以经济发展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以制度优势筑牢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3-0011-04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2,标志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下一个接续发展的奋斗目标。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进而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对于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挚情怀,恪守人民立场,科学阐述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19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研究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是推动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基础。共同富裕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

(一)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建党百年来的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地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着眼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突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标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们组织农民群众参加革命事业,只有让广大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才能解决人民群众吃饭的基本生存问题,得以摆脱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处于悲惨命运的状况,才能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新中国的建立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实现了亿万劳动群众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美好夙愿,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对我国经济落后的现状,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265江泽民同志坚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系列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系、制度和战略任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4]540在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15就出发点而言,对于中国共产党应当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地注重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及共同富裕,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6]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他特别重视精准扶贫、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聚焦突出现实问题,深入推动改革步伐,进一步改善民生。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到宽裕殷实的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用矢志不渝的决心、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富国利民的雄心,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和担当,带领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不断前行。

(二)根本目标: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

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是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摆脱“三座大山”之压迫,成为摆在亿万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恩格斯指出:“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7]672面对国破家亡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团结领导人民进行了为期28年的抗战,做出了前赴后继的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究其原因,正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扫清政治障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认识,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也随之变化,党中央开始着重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提供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从物质层面达到富足充裕,还需要从精神层面上达到内心实实在在的满足,从而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但只注重经济建设并不意味着是美好生活。邓小平同志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3]144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日常消费品升级换代、居住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等;另一方面体现在精神生活上,对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尊严、权利等精神需求日益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之路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深化。基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从不同角度出发为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归根到底就是回應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切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精神富有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更要努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富裕。

(三)价值取向: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价值取向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建设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忽略生产力的发展而一味地追求“平均主义”。在这种社会思想的导向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停滞甚至倒退,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事实证明,脱离生产力的“富裕”而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共同”,实现共同富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以后,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注意到发展不能导致贫富两极分化。面对国民分配问题,党中央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时,进一步强调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应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正义,要注意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能够面对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在分配领域中与时俱进地注重调整收入差距问题。例如,通过实行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战略,西部地区得到协调发展,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以收入分配改革为重要支点,“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8]。初次分配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坚持多劳多得;再分配主要通过政府调节机制,在税收、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调节;三次分配则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或者进行无偿捐献等。在不断将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的同时,及时进行收入分配的不断调整,才能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和谐景象。实现人人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止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必要手段。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在制度保障上做出更合理的安排,持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朝着美好生活不断向前推进。

二、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

理论是时代的先导,对现实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为贫苦大众争取美好生活而不停地战斗,为无产阶级谋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指向。以英法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虽然用“天才的思想萌芽”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各种弊端,建构出未来世界的“理想国”,但却没能找出实现美好社会的实践路径,以至于实现乌托邦的愿望流于空想。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科学的方法论,“扬弃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成果,使共同富裕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9]。首先,针对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的狭隘性和逐利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同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相分离,这是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就是实现公有制,即“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0]45其次,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大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供人民社会生存必要的物质基础,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1]200再次,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具有内在历史性的。当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从这个实际出发,消费资料的获取还是依靠不同形式的劳动量为依据。因而,这个阶段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是平均富裕,还是存在个人贫富差距。只有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时,生产力大大提高且足够发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446。总之,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此外,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滋养我们党持续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泉。

(二)历史逻辑: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传统历来重视民生福祉,共同富裕内在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的历史根基。追根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将共同富裕式的美好生活作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并始终为之不懈努力。在中国古代社会,诸子百家对美好社会进行了不同的描绘。例如,儒家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期盼表达为“大同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不断流传。道家坚决反对战争,谴责帝王将相的奢靡生活,提出退回原始社会中去,过上“小国寡民”的理想生活。法家强调通过国家富强,为国防提供可靠的基础,构建“富国强兵”的理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贴近现实的基础上,百姓又提出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3]900。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便流传下来,追本溯源,这些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共同富裕。亿万人民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始终将大同与小康作为憧憬的美好社会目标。如要求“等贵贱、均贫富”的各种农民起义,提出“五无”社会的章太炎,主张“公天下”的康有为,以及提出《建国方略》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思想主张都诠释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虽然未能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丰衣足食的小康社会,但为中国共产党形成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滋养。

(三)实践逻辑:共同富裕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共同富裕的思想形成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共同富裕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生活状况极为艰难。因而,毛泽东同志号召穷苦大众投身革命运动,从城市退回农村,再从农村走向城市,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新中国成立伊始,社会生产力严重低下,虽然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能够基本饱腹,但还是处于“无产”状态。为了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使大家能够富裕起来,毛泽东同志决定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4]429。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做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正确决策,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党团结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广泛。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一个“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11,而且要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45。针对新时代的现实发展需要,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彻底在中国大地上摆脱了绝对贫困问题的困扰,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阶段性成果。概言之,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阶段,正确对待我国的基本国情,始终围绕共同富裕进行艰辛探索,因此具有深厚的实践逻辑。

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的成功。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收获的成就与共同富裕最终实现的目标差距还存在。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15]17,这为新的历史征程明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既需要善用以往的歷史经验,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守正创新,打破惯性思维,不断攻坚克难,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早日实现。

(一)首要前提:以党的领导引领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

建党百年来的历史征程,实质上是以党的领导为主线,团结一致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一百年来,中国扶贫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全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领导,为确保共同富裕得以实现提供政治保证。当前,我国虽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但客观来看,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易返贫致贫的潜在因素,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实现。第一,党的强大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协同社会多方力量,合力攻坚,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展示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核心作用。第二,党的强大治理创新能力,能够充分提升贫困治理效能。我国扶贫治理经历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完全依靠财政再分配向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转变,这正是党的治理效能创新的体现。通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动力,有效凝聚多元主体共识,确保整体利益的实现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第三,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能够有效保证实现共同富裕。“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重要保证。”[16]159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实现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密钥是抓好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切实优化党员先锋队伍,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确保贫困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引领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更凸显出作为“两个先锋队”的责任担当。

(二)关键举措:以经济发展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需要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7]34。但国际上,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各国经济发展构成巨大风险。因此,要推动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不断发展,有效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当前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复杂形势之下,一方面,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重点发挥我国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战略,通过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外资参与热情,不断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其次,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为解决我国东西、南北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先后实行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等等,总体上看效果明显,但区域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推动形成东西、南北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再次,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依然坚持着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3]142巩固我国公有制经济是确保财富合理分配的必要条件,也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从根本上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要持续推动经济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内生动力。

(三)重要方略:以制度优势筑牢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的事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其提供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针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重大举措,不断优化、完善国家制度,确保共同富裕的目标稳定实现。在新发展阶段上推进共同富裕,需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第一,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虽然“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18],但是并不是说贫困问题得到完美解决,可以一劳永逸,而是贫困问题存在的形式变化了[19]。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减贫的奋斗方向,要建立结构完善、多层次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第二,持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年均经济增长达9.5%,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奇迹。但我国收入分配却存在极其复杂的状况,经济增长并不代表收入分配差距变小,需要建构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第三,兜牢民生底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各类各样困难群众“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20]363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建立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基本民生兜底体系,才能有效保障相对贫困人口基本的公共服务。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生成逻辑,以党的领导引领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以经济发展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以制度优势筑牢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有条不紊、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就一定能够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如愿以偿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0.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6-10(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9]刘长明,周明珠.共同富裕思想探源[J].当代经济研究,2020(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四书五经第2卷:诗经[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8]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员会召开会议 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12-04(1).

[19]蒋永穆,谢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1(4).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1-12-01

作者简介:连传钊,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实现路径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