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群人的“专业行走”

2022-06-07 18:12郭跃辉
师道 2022年5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论文教研

郭跃辉

青年教师是学校和区域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在教研规划和实际工作中,我有意识地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通过组建专业团队的方式,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将“一个人”的发展与“一群人”的成长融合,从而实现更为顺利的“专业行走”。

一、搭建平台:在教师服务中行走

2018年9月,我开始参与初中语文教研工作,这也意味着我从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逐渐转变为一名初中语文教研员。工作以来,尽管得到过不少前辈的指点,参加过高中语文的专业团队,但更多的是个人式的研究与实践,依靠读书和写作这两个“笨功夫”追求专业发展。身份转变之后,我在工作上有点捉襟见肘,抓不住重心,从而一度陷入迷茫。一个偶然机会,领导跟我谈话之际,我捕捉到了“教研员要为中山教育服务,为中山教师服务”的关键信息,顿时工作思路豁然开朗,组建一个“中山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成长营”的想法在我头脑里萌芽。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开始正式组建团队。团队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中山市语文教师服務,目的是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课例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把团队定位为“没有经费的自发性民间团队”,希望能够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专业发展需求与意愿。专业成长靠的是内部驱动,而不是外在的行政命令。报名条件只有两个:一是有志于专业成长;二是工作1年以上10年以下,最好不在学校担任行政职务。团队实行“闯关制”,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方能进入下一期的学习。

这个过程让我体悟到,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是教研员的本职工作,而专业团队就是最好的平台。在专业引领和同伴支持下,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找准发展方向和路径,从而踏上坦途,少走弯路。

二、八“一”助推:在任务驱动中行走

我一直觉得,教师专业发展有两大因素:任务驱动和团队建设。个人式的行走需要强大的意志,只有和同伴一起行走,才会有持续前进的力量。为此,我提出了“成长量”的说法,即一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的幅度。为了确保每个成员的“成长量”,我制定了“七个一”的任务,即每学期阅读一本语文教育专著或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完成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上一次公开课,完成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教学反思;参加一次团队集体听课活动,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听课反思;完成一套中考语文真题。一年之后,为了践行“闯关”的理念,我们又增加一个“一”,即每学期完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教研论文。每个“一”都会有严格的时间节点,例如本学期的任务及时间节点是:

1.3月15日之前完成一份中考试题,优选江浙真题;

2.4月15日之前完成一篇以文本解读为内容的教研论文;

3.6月15日之前上一节公开课,完成一篇教学反思;

4.7月15日之前读完张秋玲教授的《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5.7月15日之前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并于10天之内完成一篇听课反思。

通过这种形式的组织和管理,每个成员都会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并根据时间节点有序安排学习。学期结束时,我会严格按照“任务完成”和“时间节点”两个维度对每位成员进行考核,合格的进入“下一关”,不合格的自动退出。

三、专业引领:在阅读与指导中行走

如果团队仅仅布置需要完成的任务,就会使得成员疲于应对,从而失去独特的专业性。为此,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以下途径对成员进行专业指导:

一是专业阅读。我发现本科、硕士毕业的一线教师,并不缺乏学科背景知识,但工作之后要么沉湎于琐碎事务而没有时间阅读,要么只阅读经验总结式的著作,以求快速迁移他人经验,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教师还需要阅读一些专业理论著作,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专业著作。于是我对自己读过的五六百本著作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经过精心挑选,形成了《中山市初中语文教师专业阅读参考书目》。书目分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文本解读”“作文教学”五大类别,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自己未来几年的专业阅读进行规划,不断强化学科理论素养。

二是专业指导。最初组织团队会课活动时,我发现了教师上课和评课的一些问题。上课教师对一节课缺乏新颖的设计,不自觉地陷入“教师碎问,学生碎答;教师提问,自问自答”的教学痼疾中,导致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说课也是随意讲一下自己的感受,缺乏系统性;评课时依然是逐个发言,优点缺点各讲三条,这对于上课教师而言并无实质的帮助。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三课合一”的课堂教研思路,即“支架式备课—复盘式说课—聚焦式评课”的研究与实践方式。“支架式备课”就是教师先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拟定教学框架和思路,然后充分查阅文献资料,利用中国知网平台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一网打尽”,设计出新颖有效的课堂,突破重难点;“复盘式说课”要求上课教师对自己的课进行“复盘”,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反思;“聚焦式评课”是要求听课教师评课时不要面面俱到,只抓住一个点进行深入挖掘,做到有理有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员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

后来,我又发现“三课合一”的教研思路虽然实现了聚焦,但缺少一个理论框架,例如在进行“聚焦式评课”时,听课教师聚焦的那个点未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点。为此,我去年购买了数十本外国教学方面的著作,利用寒假时间集中“攻克”,终于在把握课堂教学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将“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和布卢姆、安德森等人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进行融合,提炼出了“有效阅读教学框架”,并要求成员在框架的指导下进行尝试和反思。所谓“有效阅读教学框架”包括:1. 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清晰的认识;2.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确保两者之间保持一致;3. 教学实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知识的整合与建构;4.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框架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我觉得能够给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四、团队活动:在交流学习中行走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从而实现专业进步。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团队活动总是断断续续,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不过,我们依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团队的特色与亮点。

一是培训活动。为了让成员们快速理解和掌握“有效阅读教学框架”,从2021年9月开始,我们组织了系列的培训活动。我先给所有成员开了一个《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讲座,提出了“明确教学目标”“依据目标确定教学流程”等要求,随后便组织了一次“参与式培训”,即成员分组,每个小组围绕一篇课文进行研讨,最终形成一份教学设计;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利用10分鐘时间汇报本组的教学设计;其他小组依据《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评价量表》对该组的汇报进行打分和评价。经过几次培训,成员的教学设计在学理性和创新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是听评课活动。团队会定期组织课堂研讨活动,一般流程如下:第一步是课前教师自主备课,组成“磨课小组”和上课教师一起磨课,协助上课教师搜集文献资料、确定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等。第二步是团队分组,每个小组“承包”一个观察点,便于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这些观察点包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的关系、教学是否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有无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等。第三步是教师执教公开课,其他成员对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评价量表》有针对性地听课,记录课堂的关键信息如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起止时间、师生问答等。第四步是上课教师说课。第五步是分组讨论,根据各自的“观察点”进行研讨,形成集体意见,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评课意见。第六步是10天之内,上课教师上交一份教学设计,听课教师上交一篇教学反思。这样的活动不论对于上课教师还是听课评课的教师,都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

三是“读书打卡”活动。团队组建以来,一直有成员反映理论著作太晦涩,阅读难度太大,而且很难坚持。2021年9月份,我们开始尝试“读书打卡”活动,即每个成员每天阅读不少于20页专业书,读完之后在微信群里“打卡”,每个月不少于15次。最初很多成员不适应,但是坚持了一两个月之后,大家逐渐养成了专业阅读的习惯。随着理论知识的积累,阅读难度也没那么大了。团队的小雅老师跟我说:“通过‘读书打卡,我这几个月读的书比工作以来的读书总数还要多。”不到一年时间,她接连读完了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等十几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有了理论积淀之后,她在课堂建构、论文写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是论文研磨活动。2021年下半年,团队任务里有一项“完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文本解读论文”的任务,所有成员上交之后,我们又分成几个小组,利用半天时间开展论文研磨活动。活动时,小组成员对每一篇论文进行研磨,轮流发表论文的修改意见。论文作者在活动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并对照《教研论文评定与修改量表》对论文进行修改打磨。这种活动虽然才组织过一次,但使得很多成员具备了选题意识、规范意识、框架意识、理论意识等。团队的小莹老师曾执教过《灯笼》公开课,课后根据评课意见,写成了一篇教学反思,经过打磨之后发表在《语言文字报》上。此后她并未止步,又将单元整体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完成了一篇《学科大概念视域下单篇阅读教学价值探寻——以<灯笼>教学为例》的论文,在小组研磨时,其他成员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小莹老师针对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正打磨之后,投稿给《中学语文》杂志,后顺利发表于该期刊2022年的第3期。对于入职两年的她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近几年来,我和一群青年教师通过共读、共写、共研、共进的方式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相伴前行。虽然团队在组织、制度、活动等方面还有诸多不完美之处,但相信只要有教育情怀、有成长意愿、有强大意志,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应对挑战,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黄佳锐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论文教研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