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评剧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2-06-07 20:39冯彬
参花(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慢板评剧唱腔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的文化内容也开始逐步融入我国,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思维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娱乐方式多元化,传统的评剧艺术发展面临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评剧的了解不足,而评剧传承人大多年龄渐长,从而就会导致评剧的传承人断层,传承与发展受到阻碍。评剧艺术发展至今为止,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主要分析评剧艺术特征,并对评剧艺术的发展路径展开思考。

二、评剧艺术概述

(一)评剧的起源

评剧起源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由于是在河北地区乡村说唱艺术“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一表演剧目通常会受到燕赵文化的影响。其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区域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元素,运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与优美的曲调,彰显了地域特征,因此具有显著的乡土气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1]后来,东北歌舞传入了山海关,因此莲花落艺人便吸纳了东北歌舞元素,开始对剧目进行改编与创作,例如《王二姐思夫》和《王二小赶脚》等相关剧目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二)评剧的流派及传承模式

伴随着评剧艺术的飞速发展,也开始越来越成熟,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流派,而每一个派别都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每一个流派的艺术风格主要呈现在其独特的唱腔上,例如白派的艺术风格较为悠扬婉转,而韩派的艺术风格较为妩媚等。不同流派的受众群体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但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关注,这也就直接說明了评剧艺术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一个流派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那么不但要拥有独特的表演风格以及人物塑造能力,并且要与时俱进,还要拥有传承人来确保派系的持续发展。一些老艺术家整体的表演风格掌握多元化并且拥有较为高超的表演技艺,但是由于他们的年纪不断增长,如果没有找到优秀的传承人,最终将无人传承优秀的艺术成果。[2]20世纪20年代,评剧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这一阶段不论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都在评剧中成立了自身的流派,并且将自己的姓氏当作流派的名称。而从评剧出现直到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的创新与改革才使评剧艺术能够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成为我国的第二大戏曲种类,也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家的辛勤培养,才出现了更多的优秀传承人,使评剧艺术能够长期传承下去。

三、评剧唱腔的艺术特征

(一)唱腔特征

戏曲唱腔可以划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评剧唱腔属于板腔体,也就是说有一个基础的调式,在这个调式上运用各种版式的变化,使评剧曲调唱腔划分为正调、反调、越调、反越调、民歌小调以及西路调6种调式,而每一个调式有其自身的特征。[3]正调属于评剧唱腔的基础,调式运用较为常见,也是评剧的基本腔,在不同调式之中的运用很常见,大多是在男小生、男女腔和女腔唱腔之中运用,曲调明快高昂,能够匹配戏剧剧情的不同环节,主要包含5大主体板与三类附属板。板胡属于主奏乐器,定弦是弦低音5,外弦2音。反调是相较于正调而出现的一种调,是二者之间刚好相反,反调的调高和正调相比低4度音程,本质上是五度宫系统。例如,正调是C宫,那么反调就是G宫,反调唱腔整体曲调婉转悠长,通常能够表现出悲伤的情绪,一般是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4]反调唱腔一般都会使用板胡作为乐器,但是它的定弦是里弦1音和外弦5音。传统的反调内容没有正调板式丰富,然而解放了反调的板式之后,就可以运用在各种剧种的主角唱段之中。60年代初期,反调大慢板第一次在作品《无双传》中出现。越调与反调相同,都是正调的上5度调式,虽然二者的调高相同,然而唱腔上的差异较大,通过实践可以得知越调的越说的是翻越的意思,也就是突破正腔声调。[5]主奏的乐器是大板胡,定弦里弦5音和外弦2音,乐调划分为男腔越调与女腔越调。男腔越调是50年代的《秦香莲》以及《金沙江畔》等剧目中逐步运用的,男腔越调的出现,也使男女同腔同调的问题被突破,也就是男腔整体音域偏高的问题被解决了,并且也使男腔现代戏中的音乐作用更加显著地呈现出来,使中低音区得到丰富。而女腔越调第一次是在《志愿者的未婚妻》中发展而来,与男腔越调属于同调异腔的联系。也可以说,越调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评剧整体唱腔的发展。反越调也被人们叫作越反调,由于其运用了女腔反调,所以通常情况下说的是男腔,与越调是完全相反的,即异腔异调。[6]反越调本质上是越调上五度腔调,主奏的乐器一般运用大板胡,定弦里弦1音和外弦5音。民歌小调是在莲花落时期就已经产生的,随着评剧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开始运用,主要是针对人物的一些特定场景提供服务,包含太平调、大悲调和传夫调等。西路调是从西路评剧发展而来的,整体曲调活泼欢快,大多都是小花脸以及彩旦等各种唱腔,从而使曲调整体更加具有力度与色彩,主奏的乐器是板胡,调高大多是正调和越调的调高为基础。

(二)板式特征

评剧的唱腔依照节奏以及速度和旋律的多种转变构成了不同板式的变化以及唱腔的风格,融合了京剧以及梆子等各种艺术形式,构建了属于自身的板式。评剧的板式可以划分成三种,评剧的节拍形式也有四种,分别是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以及有板无眼与无板无眼,戏曲唱腔中的整体内容呈现较为丰富,一般都会有多个板式的转变和交替运用,这和剧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情感表现等各种因素有关联,下文针对常见的慢板、反调慢板以及二六板等多种板式进行分析。[7]

慢板属于评剧艺术的基础版式,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著名评剧艺人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使慢板的运用越来越规范。慢板还可以划分为正调慢板、乐调慢板、反调慢板与凡字调大慢板。慢板整体结构通常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每一个乐句是4个小节,而每一个乐句也可以划分成为三个小分句,主要特征就是大多从头眼起唱,分句之间有一些小的衔接。反调慢板属于正调慢板基础之上,再降低4度构成的,和正调慢板的使用方式基本相同,核心的语汇是5321,一般用来表现悲伤低落的情绪。早期的反调慢板类型的戏曲数量较少,因此在早期的作品之中反调唱腔比较少见。[8]二六板属于唱腔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版式,在评剧艺术的不同行当都得到运用,一板一眼,既能够抒情也能够叙事。94F0A381-21DF-4785-BBDB-0F33F1B792B4

(三)表演特征

评剧艺术吸收了民间各种歌舞的动作以及身段,主要是站在人们生活的角度运用优美的舞姿来对剧中的人物进行刻画,例如评剧《宝龙山》中的跑秧歌等各种表演动作,就是运用了冀东的民间艺术,而民间秧歌的八字等表演,在评剧之中也较为常见。[9]而在评剧《卖水》中小姐体态优雅的出场和丫鬟的整体动作,都运用了民间舞蹈的内容。正是由于评剧艺术中包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才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剧中人物的塑造也是表演中的根本目标,为了能够使人物更加立体化,也需要演员针对角色情感,首先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感知,然后将角色的情感转化为自身情感,这样才能在表演过程中与观众产生共鸣。语言通常是运用独白或者旁白以及唱腔等各种方式来呈现的,而动作则是使用外部形体以及一些停顿等,使整体舞台表演的动作达到统一。

四、评剧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评剧艺术

评剧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由于喜爱评剧艺术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受众面大大缩小。尤其是我国的一些青少年群体对评剧艺术了解甚少,从而导致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受到了影响。为了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利用学校优势,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评剧艺术。由于学校内部拥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资源,而这些本质上都能够促进评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所以,相关部门应重视评剧进校园,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加强评剧艺术在教学中的渗透,使评剧课程更加完善。例如,教師可以将评剧的唱法以及表演特征等各种知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融入,从而逐步促进青少年群体对评剧艺术的了解。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评剧专业人才的合作,可以请一些评剧艺术团体来到校内进行宣传演出,让学生在近距离欣赏评剧艺术的同时,传播优秀的评剧精神内核,激励学生对不同行当进行模仿,从而去亲身感受评剧艺术带来的魅力。同时,要提升学生对评剧艺术进行钻研的积极性,课后评价以激励为主,以促进评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社区推广评剧艺术

为了能够促进评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可以利用社区与评剧团进行合作,通过评剧艺术进社区,使广大城市居民近距离地欣赏评剧艺术,扩大评剧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相关部门可鼓励社区与评剧院团长期合作,定期宣传推广评剧艺术,还可以使用流动电影的方式去播放一些评剧艺术作品。[10]这样就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评剧表演艺术,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提升居民对评剧艺术的热情。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一些有表演兴趣的人们参与到评剧表演过程中,使评剧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深刻感知到评剧艺术带来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评剧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评剧创作要保证创新意识

现阶段的评剧艺术发展已经受到了阻碍,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评剧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是传统评剧作品,例如《杨三姐告状》和《梨花颂》等,由于内容缺乏创新,并且与当前实际社会现状不符,所以会直接影响到评剧文化的发展。所以,在当前评剧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要首先对于评剧创作题材进行创新,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要融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前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创作出人们喜爱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剧作品,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才能促进评剧艺术的大发展。所以,评剧创作人员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在日常生活之中挖掘素材并加以创新,为评剧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阶段的评剧艺术发展到了瓶颈期,虽然其在我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然而要想实现有效传承与弘扬,还需要相关部门重视评剧艺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开发其创新路径。目前评剧艺术的受众不断减少,评剧传承面临重大挑战。为了促进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使我国的评剧艺术真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大发展,就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对评剧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使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志梅.天地有正气  于人曰浩然  论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的艺术魅力[J].中国戏剧,2022(01):75-77.

[2]杜滇峰.颂燕赵才女  书传奇人生——简论评剧《安娥》到电影《安娥》的艺术深化[J].大舞台,2021(05):16-18.

[3]桑育新.冀东莲花落衍变为中国评剧的发展过程探究[J].大众文艺,2021(14):15-17+29.

[4]古雯业.河北省民办艺术类高校促进评剧文化传承的思考[J].大众文艺,2021(07):122-123.

[5]刘志永.浅谈评剧“花脸”艺术的独特魅力[J].戏剧之家,2021(11):27-28.

[6]张锦怡,鲁小艳.评剧《乾坤带》的艺术价值及其现实意义[J].戏剧之家,2020(36):43-44.

[7]高红莲.论评剧表演艺术形式的新变化[J].戏剧之家,2020(14):34-35.

[8]刘连英.评剧唱腔的音乐特点及审美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19(02):49-51.

[9]李小双.评剧艺术的继承及发展路径[J].戏剧之家,2018(05):42.

[10]白丽娟,李亚平.提升城市软实力语境下的唐山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状况研究——以评剧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4(03):83-86.

★基金项目:本文系津唐秦地区的传统音乐创意产业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19031301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彬,女,本科,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94F0A381-21DF-4785-BBDB-0F33F1B792B4

猜你喜欢
慢板评剧唱腔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评剧《大山里》剧照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