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青年问

2022-06-07 21:28
师道 2022年5期
关键词:缺憾副词写作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踏入工作岗位只有五年时间。恰逢其时的是,我在工作的第一年接任了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和学生一起率先使用了新修订的统编版教材。

全新的教材更为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更为注重这一点。通过教研等许多学习途径,我们也探索了很多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但是结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水平,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差距仍较大:有个别孩子学习主动性差,面对语文学习畏难情绪重;也有的孩子虽然日常能够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乐于阅读,但是一提到作文,仍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很难短时间内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

结果往往是老师在习作课上认真讲解后,学生们创作出来的作文有的十分精彩,而大部分则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甚至个别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不符文意。即便与学生一对一面批之后,学生仍难以真正内化,再换一篇仍然还是如此。

作为老师,我很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学习真正感受汉语言的魅力所在,但如何切实地做到这一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自由流畅地书写、表达,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这确实是我当下的困惑。希望老师能够指点迷津,谢谢!

(提问者:山东青岛滨海学校  青年教师刘致远)

刘老师:

你好!看得出你是一位潜心钻研授渔法、愿把金针度与人的语文教师。你提的问题比较宏观,但确实也是一线语文教师比较关注、经常琢磨的问题。限于篇幅,不能展开来谈,我就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尝试,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如何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我的做法之一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感受汉语之美。

如《学记·虽有嘉肴》一文的结尾句“其此之谓乎?”,意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我告诉学生:“其”和“乎”都是语气词,“其”用在句首,表示推测,是语气副词;“乎”用在句末,加强语气,是语气助词。一学生献疑曰:“同为语气词,为何一个是副词,一个是助词?”我答曰:“这两个语气词虽然同为‘此之谓这一倒装句增添推测语气,但出的力不一样,句首的语气词鲜明地表达一种语气,它出力大,所以封它为副词;句末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出力小,所以只能封它为助词。好比两个人合力移动一辆车,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在前面拉车的要掌控方向,出力最大,他就相当于语气副词;在后面推车的也出了力,但只是起了帮助的作用,所以推车的只能叫语气助词。”全班大笑,热烈鼓掌,师生齐乐。

做法二,研读文本,悟文质之美。

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美——缺憾美,同时还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缺憾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欣赏这种缺憾美呢?自然是带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寻找审美的方法和途径。

维纳斯雖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这些语句中透露出什么信息呢?学生一看,关键信息也就两个字:无、有。眼见是无,想象却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双臂的“无”在人们的想象之中,产生了无数和无穷的“有”,包孕着无尽的梦幻,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每个人都获得了各自所追求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这种因缺憾而激发想象,在想象中丰富,在丰富中升华的审美心理过程正是欣赏缺憾美的基本途径。于是大家找到缺憾美审美的第一条途径:缺憾美要通过审美想象去丰富。

接下来再引导学生通过“有”与“无”的比较、所缺部位的比较、审美主体的比较,学生很快找到缺憾美审美的第二条途径:缺憾美要通过审美比较去辨识。

再往深处琢磨一下:被维纳斯的美倾倒的人成千上万,而能写出《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冈卓行。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愤愤而口悱悱”?这一下就把学生问住了。于是我让他们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从课外阅读及生活体验中去寻找答案。在共同探求中逐渐明白:对缺憾美的审美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想象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他们终于找到了缺憾美审美的第三条途径:缺憾美要通过审美经验去理解。

我的体会:语文学科本身是魅力无穷的,但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学生本无疑,教师善启之;学生未动情,教师巧煽之。今天发现一点,明天领悟一点,后天获取一点,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之情就自然形成了。

二、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课文是范例。读课文不仅可以积累词汇、学习修辞、感悟情怀,还可以模仿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宕开一笔天地宽,是立意的经典;《明湖居听书》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水涨船高”的经典。贾平凹的散文《风雨》除标题外,全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风和一个雨字,而是写树林变形、羊跌倒、人旋转、蔓脱树、蝇粘线、鸟巢倾覆、鸟儿摔死;纸如精兵、猫如飞鸟、瓦如树叶;浮萍撕裂、鱼儿蹦岸、孩子们叠放纸船等物景,写风雨之强之猛之劲之烈之急之大。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曲笔”的经典。正如刘熙载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每一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写作技巧,教师要善于挖掘,呈现给学生。

其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厚积才能薄发。我先后教过不少文笔很好的学生,问起他们学语文的经验,无一例外回答都是“看的书多”。事实上,许多人看书时并没有下意识去记书上的内容,但看得多了,到写作时,书上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一下子就跑进你的脑海里来了。于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勉强行文、不知所云或辞不达意,或文理不通甚至错别字连篇,其根本原因就是读得少或根本就不读书。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阅读之“积”不厚,写作之“发”焉能有力?因此,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提升他们写作能力的重要路径。

第三、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各种可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资源。如《康定情歌》是典型的“尺水兴波”,全部信息浓缩起来,无非就是两句:跑马山下康定城,张大哥看上了李大姐。如果就这么唱,肯定味同嚼蜡。于是添枝加叶,先说山上的云和云下的城,营造一个谈情说爱的好环境;再夸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仅仅是长得好看就看上了吗?非也!张大哥看上李大姐有两条充足的理由:一是人才好,二是会当家。有这样的眼光,张大哥自然就不是浅薄之人、等闲之辈。如果仅仅是一座康定城,一对有情人,没大家什么事,就很难激起歌者和听众感情上的共鸣;于是推而广之:世上女子任你爱,世上男子任你求。爱与被爱,人人都有权利,都有机会。这样人人的激情都被点燃了。运用这种手法,原本单调的素材变得丰富多彩了,干瘪的人物变得血肉丰满了,平淡的叙事变得跌宕多姿了——这便是尺水兴波的魅力。

2020年疫情期间,深圳市关工委邀请我在线上为全市的中小学生上一节作文课,我选择歌曲《花纸伞》作为范本。三段歌词依次呈现出“触景引发—忆往思人—抒情照应”的理想结构,这是触景生情类作文常见的模式。这种写法开头亲切自然,中间时空转换,内容丰富,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结尾抒情议论,既与开头形成呼应之势,又能营造一咏三叹的效果,给人余味无穷的感觉。那节课学生们在线下边听歌边赏析,美景美情美技巧,一曲听完皆悟透。受这节课成功的鼓励,我打算用三年时间,以一所学校为基地,开展“赏戏听歌学作文”实验。如果你感兴趣,咱们可以一起探讨。

(解答人:深圳市资深语文教师 杨建华)77DFB8EE-BEFE-4C7F-A790-DB7EF8158322

猜你喜欢
缺憾副词写作能力
缺憾之美
成为新的自己
缺憾之美
短句—副词+谓语
缺憾也是一种美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副词和副词词组
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