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2022-06-07 03:06尹嘉慧彭勃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尹嘉慧 彭勃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中小学教育面临新的环境。为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2021年6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对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做了具体的要求。本文以安徽省各小学为例,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目前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的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加重、教学积极性减弱,以及学校对政策认知偏差、课后延时服务成了“补课”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促“双减”政策和课后延时服务更好更快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主体入手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

关键词:延时服务;双减政策;三点半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03

为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2017年3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意见》对课后延时服务进行了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对如今“双减”政策和课后延时服务又好又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一、延时服务的内涵及发展成效

(一)延时服务的内涵

为解决学生的学业负担,各小学将学生的放学时间提前到了三点半。孩子三点半放学,家长五点半下班,时间的冲突形成了接孩子困难的“三点半问题”,中间两小时的空缺怎样弥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延时课堂开始在各地实施,免费为学生辅导文化课,培育课外兴趣。所谓延时就是所有义务学校,每周一至周五开展课后服务,时间不得低于两小时,即“5+2”模式。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开展课外阅读、对后进生给予特别辅导。最初课后延时服务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决“三点半”的尴尬问题。

二、延时服务的发展成效

早在2017年为解决“三点半问题”我国各地中小学就先后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共6 496.3万名学生、465.6万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其中,师生的参与率均高于5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發《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2],为了配合双减政策更好地实施,各地中小学普遍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双减”和“延时服务”从宏观层面来看,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减少学生上课外辅导班的时间和机会;在学校里面完成作业,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

课后延时服务如火如荼地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学校教师均是教育专业人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保障。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特点了如指掌,有利于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学生在校就能把作业完成,有效地减少了家长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作业而把孩子送到学科培训的现状,既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三是学校的资源齐全,为延时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学生大多在教室里上课,学校丰富的教学环境和人文环境没有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展开,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四是课后延时服务是“小学生的作业不出校门”的有力保障,能有效遏制教育内卷现象,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家长盲目加入辅导班的行列中,把作业留在学校,把时间留给孩子,回归教育正途,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三、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

对于延时服务政策的实施,我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课后延时服务的本质是解决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师生的负担加重

第一,学校教师负担重。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工作负担加重。原本教师自由安排的时间被用来辅导学生,教师休息的时间大大减少[3],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部分地区课后延时服务没有报酬或报酬较低,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大,教师易产生消极应付的心理。部分教师会陷入认知偏差,觉得自己是看孩子的“保姆”,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三孩”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会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班级的规模只会扩大,延时服务的对象只会更多,这无疑会使教师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

以安徽省课后延时服务为例,此项服务的教师以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他们本应该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参加研讨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属于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时间被割裂了。而中年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激情早已消退,满足现状,产生职业倦怠,他们不愿意也没精力参与延时服务。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家长沟通,再加上每天延时服务两个小时,教师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会远超八个小时,工作负担大大加重。大部分教师往往因为延时服务,无法陪伴自己的孩子,引起家庭矛盾,产生教师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长此以往,教师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第二,学生负担加重。延时服务使学生的在校时间延长,《意见》指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4]。但在实际活动中,一部分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弱、成绩压力大,不仅没有能力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而是更多地安排教师讲课,教师辅导学生写作业,认为安排课外活动就是浪费学习的时间。一部分学校只是单纯地安排自习,教师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单纯就是看一下孩子,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浪费时间在学校什么都没做,这样回家更晚了,还得吃饭写作业,时间会更加紧迫,这不但没有减负,相反,大大增加了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学生在完成每天的学业之后,还要在教室里接着完成作业,中间缺少过渡放松的时间,学生负担过重,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双减”反而变成了“双增”。

(二)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

课后延时服务不单单是配合“双减”和解决家长接孩子困难的问题,它是教育的延伸,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优秀与否并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激发孩子潜能,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目前,安徽省各中小学对延时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内容的设置比较单一,延时服务的内容主要是辅导学生写作业、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大多是坐在教室里,少有安排户外活动,如篮球、踢足球、接力跑、拔河等活动。由此可见,课后延时服务并没有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没能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学校资源不平衡

安徽省各学校发展差距大,部分学校资金缺乏,没有财力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农村小学缺少教师和资金,没能力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农村小学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由于师资力量和财力的匮乏,反而最需要课后延时服务的地方却无人看管,造成教育资源不平衡,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设教育强国。

(四)政策认知的偏差

第一,教师对政策认知的偏差。有部分教师认为延时服务的两个小时,自己充当了“保姆”的角色。认为延时服务就是看管学生写作业,保证学生的安全;还有部分教师利用延时服务的时间讲课,认为延时服务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是开始延时服务的主体,教师对政策认知的偏差,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如果延时服务的功能片面化,那么延时服务的意义也就没能体现。

第二,家长对政策认知的偏差。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兴趣培养应该排在学习成绩之后,延时服务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在延时服务的两小时里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家长对课后服务产生的认知偏差,阻碍延时服务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家校协同合作。

四、课后延时服务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课后延时服务理念

课后延时服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党和政府解决群众集中诉求的惠民工程,它关系社会的稳定和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1]。课后延时服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教育教学的补充,更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个性发展和整体素养的提高。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一定要具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深入贯彻落实政策精神[1],发挥课后服务应有的价值。

(二)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教师队伍是课后延时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首先,减轻教师负担,合理引进校外专业人员。可以聘请退休教师[1],返校教师可以分担在职教师的部分工作,缓解师资的匮乏。各地小学可以和当地师范大学进行合作,引进师范生参与课后延时服务,这样不仅能极大减少在职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促进师范生的培养,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以便日后胜任教师的职责。吸引优秀的校外人员,为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教师薪酬,优化教师待遇。对于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优先评职称,给予直接的报酬奖励。学校要为教师建立帮扶机制,解决教师因为工作不能去解决家里的问题,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延时工作。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延时服务的认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延时服务不仅仅是看护孩子,辅导孩子写作业,而是惠普教育的重要体现,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要有“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教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只有当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

(三)丰富课程内容

课后延时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课程内容不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1+N”模式,“1”是常规看护,包括辅导作业、自助阅读、保障学生安全、对后进生进行特别辅导。“N”是采取兴趣小组和社团的形式,开展多种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种课外活动。

立足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师资与资源条件,一校一策、因校制宜的制定实施方案,努力打造服务品牌,形成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少年宫、养老院、运动场馆,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体育、科技、艺术等活动[5],课后服务不能一直停留在作业辅导和室内阅读上。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自我设计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践行、力行、笃行的素质。学校要开放阅览室、图书馆、图书角等场馆,开展古诗词吟诵,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并享受阅读[5]。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特色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学校进行表演,既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安庆市是黄梅戏的故乡,学校可以利用延时服务的时间,邀请黄梅戏专家进校园演出,让戏曲走进校园。使小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的传递和普及,讲述中国道德故事,褒扬家国情怀,进一步丰富课堂文化,引人向真、向善、向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五、结语

课后延时服务最初是为解决“三点半难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延伸性服务。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延时服务也是为了顺应“双减”的要求而推出的一项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小学掀起实施课后延时服务的热潮,其意义有以下幾点:一是可以减轻家长的教育负担。让学生在校参与活动、完成课后作业,更能有效缓解家长们的辅导压力,能够给予家长更多精力关注学生全面成长,促进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二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课后延时服务,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健康,让学生待在熟悉环境学习或玩耍,直接确保了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生命安全。同时,学校开展的延时服务能够结合学校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辅导,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课后延时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掘教师智慧潜能,利用教师经验、特长、兴趣爱好服务于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而刺激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同时,课后延时服务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功能教室、运动场地等,有助于激励学校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激励学校完善配套设施。四是营造良好教育风气。课后延时服务是“小学作业不出校门”的有力保障,能有效遏制教育“内卷”,驱除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畸形“心病”,避免家长受校外培训机构的过度营销影响,盲目加入“报班热”行列中,有效遏制“抢跑”之风。回归教育正途,把辅导交给专业教师,把作业留在学校,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更规范、更全面的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施悦凡.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的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21.

[2]于川,杨丽乐.“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的风险分析及其化解[J].当代教育论坛,2021(1):87-96.

[3]龚俊红.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3-5.

[4]郑邦山.系统发力加快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8):6-7.

[5]黄莹,柴家峰.我市今年将在50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后延时服务[N].马鞍山日报,2020-5-16(3).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视角下关于初中英语作业的探讨
双减政策下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