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儿里捧着一盏小马灯

2022-06-07 03:30姚定范
铁军 2022年6期
关键词:马灯战士班长

姚定范

南京市人防办下发的人防应急包中有一个伸缩式露营马灯,非常精致,功能齐全,让人爱不释手。提灯在手,浮想联翩,想起了我的老班长,他叫宣兴中。

宣兴中,安徽舒城人,长我4岁,属龙。我在家中是长子长孙,猴年出生,从我懂事的那天起,奶奶就经常在我耳边絮叨:你是猴子,最喜欢跟龙在一起,你一生下来,我就在村里找个属龙的人给你做干爹。以后你长大了,要多跟属龙的人在一起,他们都是你的贵人。到了龙年,你就会有好运的。也许真的被老奶奶说中了,1976年我应征入伍,那一年就是龙年。

高炮部队,每年的实弹射击一般都要在特定的靶场进行,因为第一要有足够开阔的空域,空军的靶机才能飞行;第二还要周围人烟稀少,确保落弹区的安全。1976年的冬天,南京军区所属高炮部队第一次开赴位于黄海之滨的射阳靶场打靶。出发前,班长带着我们准备携行物资。他从兵器室一个旧炮弹箱中拿出一个用擦枪布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打开一看是一盏马灯。看得出,他对马灯的结构非常熟悉,马灯油壶上方有一个按钮,他轻轻一按,啪的一声灯架就弹了上去。他把玻璃罩子取下来,小心翼翼的,一只手捂住一头,嘴巴对着另一头哈气,灯罩里面顿时就模糊了。他伸手从裤子右边的口袋里掏出一块叠得四四方方的、平时根本舍不得用的蓝条格子手帕,拎住一只角,一下抖开,再用食指和中指衬着,伸到灯罩里面,左右上下来回擦拭。擦了一会,就走到兵器室的门口对着太阳照照。这样来来回回,擦了好一会,灯罩被他擦得一尘不染,锃明瓦亮。然后,他在炮弹箱子上坐下来,从裤子左边口袋掏出不知道啥时候就备好的火柴,擦着火,对准灯芯点亮,再把油壶上的按钮解开,把灯罩放下,兵器室里顿时一片亮堂。

班长笑了,像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工程,他招呼我们几个新兵找东西坐下,对我们说:“可别小看了这盏小马灯,它在野营训练中的用处可大了。你们可别看它老旧,这可是有历史的东西。1967年我们团到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打美军飞机,老班长就从国内带着了,在战场上一直用它,回国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扔了,马灯却完好无损地被他带了回来,一代一代传,传到了我这里,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代了。反正,这盏马灯是我们侦察班的传家宝,谁当班长谁管理,谁就是灯长。”听班长这么一说,我们几个都愣住了。尤其是我生在南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马灯,只知道家里有油灯。

这盏马灯真的很有用。当年的射阳靶场,还是荒滩一片,根本没有电。芦苇长得有几人高,野兔子到处跑。据说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帐篷里点着蜡烛,进来一个人,门一撂,“呼”地一声,蜡烛就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了。而我们的马灯呢,被班长挂在帐篷顶的横杆上,风可以把它吹得左右摇晃,甚至叮当响,却无法把它吹灭。班长说:“任凭风吹浪打,全班一片光明。”这时,我们才领教了传家宝的价值。打靶回来,班长退伍了,这盏马灯就传给了我。我当了两年班长提干去了团政治处,这盏马灯就传给了新的班长。后来,部队经历了百万大裁军,老单位没有了,这盏马灯也就不知下落了。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在这个俄乌战火弥漫、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今天,我又無意间得到了一盏心爱的小马灯。

马灯,作为一种可以防风挡雨的照明工具,在上世纪曾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在革命战争年代,马灯曾伴随着我军历经风雨和沧桑,一道度过了多少艰苦的岁月,演绎了多少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也见证了党和军队的初心和使命。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苟坝,有一座红军马灯陈列馆,其中的一盏马灯有着特殊意义。1935年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3月10日凌晨,中革军委接到红一军团林彪的急电,请求攻打打鼓新场(今贵州金沙县城)守敌。打鼓新场距苟坝百余里,堡垒坚固,易守难攻,要不要打?中央负责人立即在苟坝进行讨论。与会多数人主张打,毛泽东在全面分析敌情后,坚决主张不能打。会开了整整一天,争论很激烈,只有毛泽东一人不同意打,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能“啃硬的”,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主持会议的张闻天难以决断,就搞民主表决,最后决定进攻打鼓新场,由周恩来连夜起草命令,次日晨下达。

周恩来在《党的历史教训》中回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第二天一早再开会,把大家说服了。”后来得知,蒋介石已令重兵驰援打鼓新场,红军如果真去硬攻,必将陷入重围。

《红军长征史》记载,毛泽东就在苟坝提出,今后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那么多人指挥,否则会贻误战机。1935年3月12日,根据毛泽东、张闻天等提议,特在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即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党史专家评价苟坝会议在红军长征中的意义:一是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计划,使红军免遭重大挫折;二是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他在红军中的指挥地位;三是明确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职权,为实现他早已谋划的“把滇军调出来”、西出云南渡过金沙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苟坝马灯的故事。

在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南华山脚下的桐村镇王畈村苏良法家里,也有一盏非常不平凡的马灯。它是从一位红军战士手上接收来,经过苏家几代人的传递保管,至今,那盏马灯点燃起来依然明亮。

1935年1月7日,方志敏、粟裕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十军团北上抗日,从安徽省休宁县迂回进入开化县境内。12日晨,红十军团先头部队经过杨林准备向赣东北苏区进发。同一天,刘畴西率领的军团主力也到达杨林。因战士疲劳,就在当地宿营。先遣队从杨林山底出发,经瓦里坑爬山到海拔高1166米的南华山。此时的南华山被大雪覆盖,红军指战员大多数身穿单衣,脚蹬草鞋,在这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岭中行军作战,条件十分艰苦。方志敏不顾自己身患重病,站在高处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个共产党员、指战员要咬紧牙关继续前进,英勇杀敌,冲破敌人的包围,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只有前进,才有出路。”

1月13日上午9时,抗日先遣队的前卫部队抵徐家村后岭上,与敌遭遇,展开激战。14日晨,敌人越来越多,我主力前部抵达后被敌围困,战斗激烈,伤亡严重。红军战士不畏强敌,殊死拼杀,一直战斗至15日晨后,终于突围成功,继续北上。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徐家村村民陈春灯、陈绪芬、陈孝辉、陈绪委等人,上山将红军战士尸体收集掩埋。

就在徐家村之战结束后的雨夜,一个山民模样的小伙子,悄悄来到王畈村苏乃皋(苏良法的爷爷)的家里借宿,他就是在战斗中失散的红军战士,手上还有一盏马灯。苏家赶紧将这个红军战士留下,烧水煮饭,请来村里的郎中为他医治伤口,次日清晨,这位红军战士将心爱的马灯留在苏家并嘱咐要好好保管。他说,这盏马灯从赣东北根据地带过来的,一直跟随着他,只要是我们队伍的人,一看到马灯就知道是自己人了。

马灯的故事,传递的是真理之光,信念之光。中国革命艰难卓绝的奋进之路,就是在一盏盏马灯的照耀指引下开拓跋涉出来的。在今天很多红色纪念场馆的陈列里,都有马灯的身影,有的纪念馆甚至专门开设了马灯展厅、马灯廊道、马灯天花板等等。

写到这里,有一首歌仿佛从远处悠悠飘来:星儿闪闪缀夜空,月儿弯弯挂山顶,老房东半夜三更来查铺,手儿里捧着一盏灯,手捧着一盏灯……

小小的马灯,你是一种精神的图腾,永远点亮在我的记忆深处。

(责任编辑 孙月红)

猜你喜欢
马灯战士班长
马灯舞:一舞马灯千古传
差一点儿当班长
在苟坝,三月是一盏马灯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苟坝 一盏马灯
国际主义战士
每天一个新班长
班长欧叶之班长诞生了
我的班长我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