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种植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研究

2022-06-07 04:44李冬凤
新农民 2022年14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李冬凤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农业种植;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有提升,粮食生产产量连年丰收,主要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但是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于与供给不足问题同时存在,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对农产品的多重需求,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升。大家洼街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员+协会+农户”等先进模式打造集高效农业、环境整治、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让产业带动集体发展、让发展引领村民致富。

1 大家洼街道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大家洼街道位于滨海区西部,辖3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3万余人,耕地面积1866.67hm2,浅海滩涂面积0.9万hm2。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形成了以海洋化工、物流运输、商贸服务、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为龙头的支柱产业。

从街道三大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以海洋化工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物流运输和商贸服务为主。大家洼街道农村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大家洼街道农业产业主要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业所占农业产业经济产值的比重达到65%左右,其次是渔业(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业及林业,约占35%左右。

2 大家洼街道农业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资源严重匮乏

我街道淡水资源不足,近年来我街道个别村建设村办化工企业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农民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壤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2.2 农业产业结构品种单一

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受地理位置、气候、喷灌等条件因素,大家洼街道种植业主要以低附加值、低利润的小麦和玉米为主,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达到辖区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配合少数的棉花、黄豆、葡萄、桃和苹果种植,农业种植品种比较单一。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大家洼街道农产品利润低、产品附加值低,投入产出比偏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的环节少、链条短,大家洼街道基本没有农业工厂,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投入量不足,农业产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以2018年为例,大家洼街道种植小麦1866.67hm2,累计产量约1000万kg,产约300kg/667m2,收入约650元/667m2,成本约400元/667m2,利润约

250元/667m2,投入产出比偏高,农业发展还处在发展初期,经营方式还是主要家庭个人承包,属于较为低级的生产模式。

2.4 土地流转推进力度不够

今年以来,大家洼街道共流转土地333.33余hm2,受传统观念和自身文化素质的束缚,经过前期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认识滞后,还是依靠传统的种植模式,存在不敢流转、不愿流转思想,且土地经营有碎片化和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严重影响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进程。

2.5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我街道辖区化工企业较多,大部分青壮年去轻松的企业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50周岁以上的,30岁以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寥寥无几,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思想解放程度上不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强。且从事农业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2.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农业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问题,尤其是我区淡水资源匮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村村通道路虽然发展较快,但是,辖区20多个村级路面出现破损情况,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管理服务跟进慢,影响了乡村振兴和产业调整的步伐。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认识民俗文化旅游提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升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水平,多措并举激发文化旅游业发展活力,将民俗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同时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深度开发农旅融合产品,将特色应季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挖掘打造,致力于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旅游业态丰富、管理服务规范、村民生活富裕的景区化村庄。

3 乡村民俗旅游业打造计划

大家洼街道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挖掘传承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将旅游发展元素融入其中,拓展乡村旅游业态,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郭李央村为中心,辐射带动七里、南陈、石桥、孟家庄子等村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出郭李央村将军故里、红色七里庄纪念馆、南陈村红色历史纪念馆、朱剑秋故居等文化展馆。同时深度开发农旅融合产品,将特色应季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挖掘打造,建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公共设施更加完善、旅游业态更加丰富、管理服务更加规范、村民生活更加富裕的景区化村庄,总规划区占地37500m2。大家洼街道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当地盐碱地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旅游业态,以“将军故里”郭李央村、“小延安”南陈村以及农韵盛景生态园为中心点,规划建设3.8万m2乡村旅游样板区,深入挖掘整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绿色生态等旅游资源。

4 特色农业种植计划

将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确保大家洼街道周疃片、呈子片、七里片分别完成土地流转133.33hm2、46.67hm2、93.33hm2,2020年全街道80%以上的土地实现流转。大力实施品种、品牌、品质“三品”工程,完成周疃葡萄、南陈22°桃和榆园水产商标注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建设大家洼生态高效农业区,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2018年上半年启动周疃葡萄生产基地建设,年内建成6.67hm2;扩大南陈22°桃种植面积,年内新增1.33hm2;大力发展南陈高温葡萄大棚,年内新增10个,力争达到百亩规模。积极发展“新六产”,大力推进农村电商,与区经济运行和科技商务局对接,通过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特色种植品牌知名度和销量。

5 特色农业种植与乡村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计划

一方面增加特色种植品牌知名度,积极打造周疃葡萄和南陈22°桃,使其成为知名的地方特产,提高游客购买率。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旅游与特色农业种植互相成就,相互带动,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种植带动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将现代农业融入休闲旅游业,积极探索采摘农业和体验农业,丰富游客乡村旅游项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三产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特色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一是村企联建、规模种植。按照“一河一体十村”整体规划,借助弥河生态资源,建设占地 866.67hm2的农韵盛景生态高效示范园,搭建“村企联建、支部共建”平台,引导景海果业、晟丰源农业开发公司、北大洼葡萄种植合作社等抱团取暖,建设生态大棚 100 余个,规模化种植火龙果、葡萄等果树 20 万余棵。二是创新营销、打造品牌。立足盐碱地特色,整合包装“滨海红”苹果、周疃葡萄、“宝贝南瓜”等品牌,建设农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和深加工工厂,打造盐碱地反季节鲜食水果基地。同时,积极探索让街道书记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模式,扩大社会影响,今年以来,共销售葡萄、苹果等农产品 450 余吨t,产生经济效益 225万元。三是农旅融合、丰富业态。通过融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种植与乡村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农家乐等生态农业,探索采摘农业和体验农业,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令人欣喜地是,自红色纪念馆成立以来,在潍坊市、滨海区各级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前后已接受上万人次的参观,其中包括大规模的学校组织在校学生参观及自发的各地媒体采访与家庭参观,现为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滨海开发区滨海一中、滨海三中、渤海实验学校、锦海小学等学校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这也反映出红色文化挖掘整理的价值,乡村旅游取得较好成果,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

6 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街道乡村民俗旅游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克服,主要表现在:

6.1 基础设施落后

(1)交通相对不便,虽然村村通公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本的交通情况,但旅游地点仍存在道路太窄、交通堵塞的问题,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例如郭李民俗展览馆位置深入、车辆通行不便;

(2)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景点周边居民集中,第三产业设施发展不足,地域不够宽广,游客的吃住行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总体接待能力,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3)配套功能不全,目前田园综合体建设处于规划阶段,乡村道路建设、旅游标识系统、环境卫生、给排水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各项服务功能欠缺。

6.2 市场发育不成熟

(1)旅游资源开发不够,虽然乡村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农产品;

(2)“六要素”挖掘不夠,“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六要素,从街道当前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过短的问题。

(3)行业引导未到位,我街道乡村文化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只在街道和村居层面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缺乏上级相关业务部门指导。

6.3 瓶颈问题突出

(1)资金瓶颈,政策扶持不足。因乡村旅游前期投入大,见效相对缓慢,有些投资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容易导致资金不是很充足,建设停滞;缺乏关于在资金、土地、税费等方面扶持政策,而我街道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升级需大量资金,以农民个体或合作社为主体发展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通过市场开发和融资渠道少,社会资金吸纳不足,制约了我街道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2)技术瓶颈,对于需要以经济作物为基础的乡村旅游,种植要求较高,农业科技创新有待于整体整合,街道缺乏高科技技术人才,缺乏农业科技的示范与引领,需要实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与现代管理手段结合作为支撑,才能取得较好效益。

(3)部门联动瓶颈,由于缺乏联席机制,没有具体业务部门牵头管理,涉及到乡村文化旅游的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升级等工作缺乏统筹意识。

6.4 下步工作目标及对策分析

(1)要深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相互借势。深化“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广泛参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扩大“将军故里”郭李央村、“小延安”南陈村、红色七里庄的红色文化效应,与开发区交通部门合作,开创专门旅游专线,打造街道红色文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

(2)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三产深度融合。以“一河一体十村”为整体规划,借助弥河生态资源,建设占地 866.667hm2的农韵盛景生态高效示范园。立足盐碱地特色,整合包装“滨海红”苹果、周疃葡萄、“宝贝南瓜”、南陈“22度”桃等品牌,打造集特色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3)要坚持产业推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升综合竞争力。围绕绿色产业、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培育和引进新发展项目,拓展文化旅游业发展链条,多渠道向上级及各部门争取专项资金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凝聚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街道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4)大力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科研补助、技术创新奖励等措施,政府在资金、政策扶持方面加大对乡村旅游、特色种植提供保障,减轻村居资金压力,提高创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家要大力培养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积极与各大高校合作,培养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强,扎根基层,科技兴农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以人才振兴促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7 结语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街道上下齐抓共管,齐力同心,突出抓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注重培育特色,下步将以创建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农村旅游休闲新高地,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二是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借助当地文化特色,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三是借助周疃葡萄、南陈“22度”桃,发展采摘农业和体验农业。四是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强化网络销售平台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特色种植品牌知名度和销量,进一步增加种植户收入。

参考文献

[1] 曹雯.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农村经济,2015(5):61-65.

[2] 孙肖远.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J].青海农技推广,2020(3):30.

[3] 习近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J].学习与研究,2007(3):18-20.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