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世纪中国播音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2-06-08 13:22徐千壹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摘要:由于时代的进步,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播音与主持艺术这门新兴专业随之调整、更新和完善,已经发展成独具中国特点、乃至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特色专业,对于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断壮大。1999年至今是中国播音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时期,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成果等方面,回望和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播音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展望中国播音教育未来的培养方向。

关键词:播音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成果

时代背景

1999年,处于世纪之交的时间节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迅速融合发展,正向着更加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演变。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系统随之作出相应的更新换代,这对教育学者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对于现代教育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1998年3月,召开了由教育部牵头主办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等文件。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全面貫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为了紧跟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面向21世纪,播音教育事业也要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历史沿革,从最初的鉴用苏联的模式和经验,逐渐形成了现在专业的高等体系,最终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师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包含专家教授以及业界的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都可以进行课程的讲授和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播音主持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除北京广播学院开设播音主持方向和中国播音学方向硕士和博士点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也开设了包括播音主持方向在内的媒体语言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全国有播音专业的高校已达600多所。至此,播音主持专业从专科、本科、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各级各类的人才培养已经齐全,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被誉为“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成长的摇篮”。

1999年,艺术学门类下的广播电视语言艺术方向博士研究生开始在北京广播学院招生,属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是播音学者张颂老师,这是播音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初步探索。同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教育也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之前的招收60人扩大到了100人,这也代表着播音教育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2002年,“中国播音学”博士点正式审批通过,设立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2003年12月,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设立40周年的庆祝活动,同时召开了全国高校首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全国30多所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代表参加了庆典和研讨会。2004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教育专业委员会(筹)。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同时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级师资讲习班。

经教育部同意,北京广播学院于2004年8月变更为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中国播音学的一级学科为“新闻传播学”,离开了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但经过更新提升后,成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这一独立的二级学科。为此,播音专业教育在中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历史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自1954年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接近6万人从事于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有接近34万人次的在职人员接受培训,校友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6月,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标志着全国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领域进入了一个良性竞争、规范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点开始招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中国播音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从属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中国播音学方向归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回归了新闻属性,随后的硕士研究方向也逐渐向此方向转入。2010年5月,全国播音主持学术暨出版研讨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张颂老师提到:“高等学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学校的大楼再高,占地再多,硬件设施再现代,都不如师资力量的稳定与雄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1年初更新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添加了“艺术学”这一门类。随着学科的合理设置、学位的自主授权,艺术教育渠道变得更加广阔,正在向着规范化、体系化和国际化发展,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也变得更加丰富。因此,播音专业由文学学科调整为艺术学学科。当下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创新中以求破圈,传媒当中的“用户思维”植根到播音主持的教学当中,争取创新型突破。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申请在艺术学下设立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主要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学。2014年,开始招收播音主持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停止招收语言传播专业研究生。同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内部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使学院教学更加适应广播电视一线的实践发展,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培养功能。在经过一线观察和理论论证后,将原有教学、科研部门进行重新整合,改革为“三系一部”,即新闻播音系、综艺主持系、口语传播系和创作基础部,这样的教学结构能够与广播电视、新媒体一线的人才需求相匹配,保证教学与一线人才输送的直接对应。2016年,学院申请恢复了一级学科为新闻传播学下的语言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2020年,停止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同年11月12日,中国播音主持人才数据库项目启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将对播音主持行业进行全面、动态、深入的“人口普查”,为播音主持学界和业界搭建桥梁。

以上对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1999年至今的历史进行了一个回顾,她的历史便是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播音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它以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哲学与美学这四大学科作为支柱,以新闻性作为其根本属性,艺术性作为其重要属性。

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学科的发展与繁荣,教育思想和观念也随之更新,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播音专业的高校,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人才培养更加系统、科学、完善,从以往的狭窄的“对口”观念的培养方式,变为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重视政治、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重视“学风”问题,要先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问题,然后再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基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金字塔式”结构培养,从底层逻辑入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美”的传媒人。其次,要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能力,即学生在精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学会采访、编辑、策划等多种能力。具备跨专业学科能力,鼓励学生务实业务,积极鼓励学生双学位学习、跨专业媒体实习等;带领学生了解、参与节目生产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传播意识和“节目整体”意识。在业务方面考虑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当下融媒体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融媒编创的能力。2016年,伴随着抖音元年的开启,“用户定制”“大数据运算”的时代热词下,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联播》在抖音短视频公众号开播,央视播音员在竖屏短视频中,用平和且有力度的话语,更加自然且网络化的语言,更加丰富的表情和体态语,亦体现了当下播音主持培养人才的新需求。第三,改进教学手段,从“单向式”变为“互动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第四,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完善的设备条件,强调语言功力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注意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五,选拔和培养“尖子生”,为德才兼备、专业优秀、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的学生创造脱颖而出的有利条件,使得人才规格更具多样性,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學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出了大批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台以及其他传媒机构和单位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成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宣传人才的重要专业,自创建以来,已向全国各地广播电视机构和其他传媒机构输送了大批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一大批毕业生现已成为中央及省部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业务骨干,还有许多人也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优秀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

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例,为了以实践促教学,学院相继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和云南电视台开展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教学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云南电视台开展合作,成立了《主播新鲜看》项目。该项目由老师们带领学生独立制作直播与准直播新闻讨论类节目,成为全国第一个同类型的校台合作项目。学生通过上镜播音实践,全面提高各方面专业水平。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和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委员会开始合作,建立了体育节目主持人联合培养项目,由央视在全国范围内挑选12位专业权威的体育播音员,对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践训练,为国家培养更多体育解说人才。2012年,学院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建立了新闻播音实习项目,将优秀学生置于央视新闻频道的平台上进行培养。学院和中央电视台分别成立专家组,形成“双导师”制,校内和央视各有一位导师对学生的新闻播音业务进行辅导,使学生充分获得来自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促进了新闻播音教学的发展。

除了深入一线实践,学院还组织了“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的辩与论公开课”“新闻播音主持基本功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在展示有声语言独特魅力的同时,还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辩与论公开课,培养学生多维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新闻播音主持基本功大赛,巩固学生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和传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通过回顾和梳理我国播音教育繁荣时期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未来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各大播音院校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高业务能力,使其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付程,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03):45-47.

[2]梁启光,多渠道多模式积极发展高等艺术教育[J].艺术探索.2005(06):50—53.

[3]任生心,全国播音主持学术暨出版研讨会召开[EB/OL].https://www.sinoss.net/2 010/0526/22176.html,2010-05-26.

[4]蔡武.谋划学科建设蓝图求索艺术发展大计—在艺术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J].艺术百家,2011,27(06):1—3.

[5]鲁景超。构建校台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代序):电视口语传播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2.

[6]林小榆,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教学法的创新—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例[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18(00):153.

[7]张颂,播音教学法研究管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6):109.

作者简介:

徐千壹(1998—),女,山东烟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