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信息技术融入音乐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

2022-06-08 20:02陈音竹肖卫华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融入信息技术研究

陈音竹 肖卫华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日常的音乐通识教育工作中,其应用得并不深入和透彻,且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文章就普通高校信息技术融入音乐通识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将信息技术与音乐通识教育学科融合,进行教学创新,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在高校孕育公平的音乐通识教育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通识教育;融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03

1 信息技术与音乐通识教育有效融合的主要因素

1.1 政策导向

202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同时指出“推进5G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无线校园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行动”等精神,充分體现出新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推广、应用的普遍性和紧迫性。

普通高校要在时代前进的浪潮中孕育音乐通识教育先机,发展公平的音乐教育模式。一方面,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先进数据中心教学建设,探索高效的信息教育系统培训和授课,使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师熟练操控信息技术,建立常态化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引进上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多媒体教室、现代技术设备、智能图书馆等配备设施,提升5G通信技术覆盖率。当政策和硬件都匹配时,音乐通识教育才能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2 教师层面

时代的进步要求教师解放思想,接受新型教育观念。现阶段,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监督力度和硬件投入不够,音乐教师鲜少去开发新型信息技术课程,也欠缺必要的技能和手段。

要促进音乐通识课程融入信息技术,首先在理念上应认识到推广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组织适当的培训,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来发展。其次是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各课程设计中及时补充技术知识,保障信息技术运行流畅。目前很多普通高校信息技术通常由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开展培训或代教,专业程度上稍显不足。再次是实践引导,通过挖掘典型教学案例带动信息技术在音乐通识课程中的运用,让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上具备可操作性、可提升性和可推广性。最后是信息技术的推广,课程教师要设计能够为普通高校学生所接受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课件或者教学方式。例如,将枯燥的音乐基础理论变为具有趣味性的模拟真人讲解,通过技术手段将音乐作品设计制作成信息模块,将钢琴伴奏设计成可随时升调、降调的多媒体伴奏,设计游戏模式的习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1]。这些方法方式的创新,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摸索、研究和实践。

1.3 学生层面

部分高校还没有普及音乐通识教育,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学习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学生的求知欲对课程的应用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成效以及设备的投入量。笔者通过实地访谈、问卷抽样等调研方式了解了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融入音乐通识课程中的需求。“985”“211”等重点高校比较重视音乐通识教育,在音乐教师的配备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相对充足、丰富。在二本、三本院校及部分农林类高校,普及音乐通识课程的意识淡薄,学生的需求量虽然较大,但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难以匹配到音乐课堂。传统的音乐课堂通常是用一台钢琴和一块带有五线谱的黑板开展教学。该类课堂学生表示,对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使用不了解,同时也表现出了期待和需求。

基于以上因素,信息技术在音乐通识教育中的推广和创新势在必行,教师要主动设计信息技术课程,如在课件中融入视频、动漫等,或者通过信息设备导入丰富的音乐教学素材、各类音乐作品或伴奏等,打破传统的一边用手弹奏钢琴,一边还要用眼睛和耳朵观察课堂的局面。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学习理论、跟唱伴奏、欣赏作品,还可引进名师课程。这不但能使教学本身变得轻松,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4 时代背景和环境

从新时期教育前景和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课程建设也会越来越丰富、灵活。信息技术包括腾讯课堂、PS、QQ、微信、网络直播等各类学习平台,能很好地辅助教师教学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近几年大力投入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基本具备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条件,但是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应用不够。一方面是因为思想观念守旧,教师一个课件使用多年,一台老旧的钢琴应对基础的小三门乐理、练耳、视唱小三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环境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解不充分,部分观念落后的群体会认为,对现代信息教学没有概念,用多媒体音乐学习课是在玩。所以,教师要宣传、引导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的理念,在认知的基础上开发信息技术,不局限于用网络平台点名、签到的功能,而是运用互联网开发生动、有趣,集动画与趣味游戏于一体的音乐课,设计有层次的课程内容、课后实践和练习,以及指导跟踪。在疫情形势下,开发音乐网络课程是必然导向,应用信息技术是新时代的需求,开设音乐通识课程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重要举措。

2 信息技术融入音乐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和体制不匹配

第一,音乐教师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的认识度不够,思想单一、传统,局限于传统的钢琴配套教育,没有领会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教学的创新思维。

第二,部分高校没有很好地进行学科整合,只针对部分课程设置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储备硬件,对艺术通识课程的资源整合不够。同时,其观念上有待更新,认为用了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信息技术,使用也局限在考勤和短期的疫情特课期间,缺乏长远谋划和策略,将导致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运用质量得不到提升[2]。

第三,从社会整体环境来看,偏远地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思想封闭,没有建立与新时代教育环境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和教学制度。

第四,家长观念落后,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持批判态度,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施加了较大的压力。专业课程不敢创新求特,通识课程更是平庸,大纲和教案只是遵循传统的模式年复一年地使用。长此以往,音乐通识教育将无法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意义。

2.2 网络覆盖不全面

音乐教育在涉及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需要大量动态视频和音频,网络的支撑尤为重要。一般的动画教学至少需要100M的电信流量,才能保证教学正常运行。部分教学资源还需要通过互联网分享获取,此外互联网能够挖掘许多丰富、有层次的教学内容。

但根据实地调研,部分高校网络覆盖还不够全面,覆盖的校园网流量也达不到音乐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使用流量,有的教室内网络信息差,甚至无法联网。因此,即便是花费高额费用购买了整套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程,也可能无法保障流畅的教学过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偏远地区条件差的学校可能只有一个或几个联网的机房用来作为枯燥的理论讲授场地,专业的音乐课程难以得到条件支撑。由于网络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应用无法普及。全方位地将多媒体课程融入音樂通识教育中,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3 教材与资源匮乏

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音乐通识教育教材还是老旧、普通的音乐素养教材,没有设计、研究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教材,也鲜少有辅助教材供参考。老旧的教材缺乏趣味,教条化严重。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也是对教材的生搬硬套,缺乏创新性,更没有研发与信息技术相匹配的音乐通识课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师缺乏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难获得广泛的教学资源和辅导资源。这种资源匮乏的情况会制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越来越发达的音乐教育大环境下,通过信息渠道和网络环境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名师的教学资源,将是音乐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大创举。因此,应有效促进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教学领域的使用,让所有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校园网络、信息技术、数字一体的作用。

3 信息技术融入音乐通识教育模式探索

3.1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线下教师“双师”教学的整合

第一,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参照教学计划将其分类整理,用课件或制作辅助教学的方式来讲授,或通过多媒体传达给学生。例如,设计不同的知识点,利用动画、音频等制作全面的讲解课程,使其成为教学辅助工具,承担一个教师的讲解工作。实现课堂上“双师”教学,线上的课程由“信息教师”授课,线下的教师则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跟进练习和完成作业。

第二,师生利用线上教学设备交流、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较大发挥,教学的饱和度和自由度充分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能够改变枯燥繁杂的音乐理论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应通过对信息手段的整合、开发,将多元、生动的音乐课程融入高校通识教育中,在基于实践学习的基础上探索趣味且富有活力的音乐课堂,通过网络分享名师资源,创造公平的音乐教育环境。

3.2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研究“精品”双师课程

音乐教师要充分结合新时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开发和研究不同内容、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多媒体信息技术音乐教育课程。例如,打造一个动漫人物形象,将设计的课程制作成各种版块进行讲解,且严格、科学地制定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事先将要模唱的歌曲或音乐设计出来,在需要的时候直接用多媒体播放,钢琴伴奏也可以事先设计并录制。这样在课堂上,教师不必在开展教学的同时,手忙脚乱地找谱子弹奏钢琴。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方式可分为专业教育和素质提升教育,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可以随时切换不同的教学课程。将新型的、有趣味性的音乐课程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帮助下可以更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更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素质提升,实现双师同步前提下的“精品”教学。

4 信息技术有效融入音乐通识教育的对策

4.1 信息技术融入通识课程的创新

一方面,在课程中积极融入新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将信息技术与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整合起来,促使两者平行并进,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新理念、新体系之中,真正推动当代大学音乐通识教育的创新发展[3]。另一方面,在音乐教材上融入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对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梳理、创新,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创新理念的音乐教材。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整合教材,如素质提升版块的教学设计要生动、活泼,而专业版块的教材要严格筛选教学内容,除了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外,还要设计一些思想政治引导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质量,拓展艺术素质教育实践。

4.2 信息技术融入音乐通识教育的环境建设

首先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要依据“三通两平台”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终端设备备课,学生和教师可以借助终端设备交流。这样既能省去面对面交流的成本和不便,又能够更快捷地对接名师资源。其次,通过互联网方便教学资料的传递。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督促、跟进学生的学习,布置作业和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得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推出的“戴你唱歌”声乐网络教育模式。即在网络上开展课程共享,邀请享誉世界的名师开办讲座。这种教育模式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和喜爱,拓展了声乐学习的平台,降低了学习的时间成本。最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如微视频、动漫技术、游戏模式的习题训练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多样与演变。

5 结语

信息时代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高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增添了新的血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新时代背景下,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完美结合,提高音乐通识教育的质量,普及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丽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9):251-252.

[2] 蒋立兵,凌鹏飞,陈佑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伦理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8):39-44.

[3] 陈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3):54,59.

作者简介:陈音竹(197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肖卫华(1980—),女,湖南洞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土工程。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辅导员专项课题项目“红色经典音乐文化育人功能探索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FDY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HNKCSZ-2020-0183

猜你喜欢
融入信息技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