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分析

2022-06-08 20:02毋洁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摘要: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创造出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其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殿堂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独特的作曲技术是息息相关的,通过运用和声、曲式、复调和配器四方面的作曲技术,以增强其作曲理论的实践性。

关键词:民族音乐;作曲技术;作曲技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03

民族音乐指的是在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体现出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乐曲,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世界音乐殿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对民族音乐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就必须从人文历史、地理风情等角度全方位考察民族音乐,进而分别从民族器乐、民间歌曲、民间戏曲以及民间歌舞等形式逐一探究民族音乐的创作过程,从而对其在世界音乐殿堂中的地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1 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的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生活在山西万泉一带的先民利用动物骨头、陶坝创造出简单的乐器,并且形成了简单的两三个音符旋律。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古琴和丝弦乐器等已经出现。再到黄帝开创华夏文明的时候,则有了音律方面的理论记述。由此可见,我国古人早已具备音乐创作的能力,也形成了相关的音乐审美观念。并且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华民族的音乐也不断得到完善,形成了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并对后世的民族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民族音乐在结构、表现形式和演奏方式上都极具特色。首先在音乐结构上,民族音乐以五声调式为主,如《康定情歌》《兰花花》《茉莉花》等作品都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民族音乐又衍生出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极大地丰富了民族音乐的结构。其次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民族音乐十分讲究旋律,注重旋律的横向进行。传统的民族音乐一般以单旋律为主,很少有和声的出现,但是随着近代西方音乐的传入,民族音乐开始出现运用和声作曲的现象,以丰富其音乐内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最后在演奏方式上,有些民族音乐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唱法,赋予了民族音乐更加突出的民族特色,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感染力。

2 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

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是一门把音乐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是民族音乐作曲必须掌握的内容,其在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今人对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还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通过准确运用各种科学的作曲技术,提升乐曲的张力,使乐曲产生美妙的韵律,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从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实现音乐的创作价值[2]。在民族音乐方面,其作曲技术理论通常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和声方面。和声指的是两个频率以上的和弦,根据组合的不同而形成的音响。和声在民族音乐中最为常见,它是音乐表现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也是多声部乐曲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对和声的运用,不但能够将民族音乐的内容准确表现出来,而且能够促进各声部之间的耦合,进而科学筑造音乐结构,增强音乐结构的整体性。

第二,复调方面。复调的作用是增强多个声部之间的耦合度。在复调之中,声部与声部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在创作曲调的过程中,常常使用到的方法是对位法。根据旋律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对比特征复调和模仿特征复调。复调在民族音乐的作曲创作中十分常见,复调在凸显民族音乐的声部特征、加强声部之间耦合度的同时,也能够明了地呈现作曲人的创作意图,从而让听众直观感受到民族音乐不同层次的魅力。

第三,曲式方面。曲式是指音乐框架之中各部分创作的内容和采用的创作手法。在民族音乐作曲的相关课程中,有一门专门的曲式学课程,其设立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人才,在对民族音乐进行曲式鉴赏的过程中,通常涉及民族音乐史、作品流派等内容,因此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四,配器方面。顾名思义,配器指的是在演奏民族音乐作品各声部时,根据各声部的特征分别使用合适的乐器。由于配器属于二次创作,在配器之前,首先要对确立起主要声部部分的结构特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充分了解每一种乐器的音色、音質和音量等特点,通过各声部之间不同配器的使用,呈现出配器的音色和声效,提高乐器搭配的科学性,以增强民族音乐的感染力,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作品创作的年代。

3 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的应用

3.1 和声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和声是民族音乐作曲的基础技术之一,同时也是民族音乐中最常见的创作手法。作为音乐的表现手段,和声通常与音阶、音调、调式以及律制等要素联系在一起,是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说,和声的频率组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一般是将两种以上的频率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合成音,因此在合唱团中通常可以感受到和声的形式[3]。

在民族音乐作曲技术方面,和声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和声一般以组合形式呈现,在民族音乐作曲中加入和声,可以有效地分出不同的声部,并且通过各声部之间的协作,提升整首乐曲的耦合度;第二,和声的运用可以提高乐曲的整体性,通过调节声束,能够完善民族音乐的曲目;第三,在民族音乐乐曲中融入和声,可以准确地将作曲人注入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不但可以丰富乐曲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有效增进创作人与演奏者的沟通,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的演奏水平。

3.2 曲式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曲式也叫乐曲的章法,民族音乐的曲式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乐曲结构是否完整、演奏者是否能够有效将乐曲中的情感演绎出来。民族音乐的曲式通常可以分成两类: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然而民族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常会稳中求进,调整和改良根深蒂固的章法结构,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民族音乐,在丰富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作曲的水准。

在民族音乐曲式中,常见的类型有大型曲式和小型曲式,常见的小型曲式有一部曲和二部曲,而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和复三部曲等属于大型曲式。大型曲式常常伴随着大型乐器的演奏,有着十分壮阔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因此更能振奋人心,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开门见山的曲式未尝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但是如果能够在曲式结构上进行创新,能够锦上添花,让乐曲大放异彩,从而让民族音乐更加引人入胜。

3.3 复调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复调的运用,不但能够帮助演奏者很好地领会民族音乐曲子的内涵,而且能够有效提升音乐形式的美感。通过两段以上的音段组合,实现协调民族音乐乐曲结构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升演奏效果。在民族音乐中运用复调时,可以通过增强旋律的对比性,激发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也可以在复调中融入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在彰显民族音乐性质的同时,也能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真正实现民族音乐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

在对民族音乐进行复调创作的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复调的巨大作用,使各个声部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能彼此依存。通过对比和模仿的手法,增强乐曲中音符、音段的合理性,根据音符与音段之间组成的不同,呈现出和谐的曲调和富有特色的旋律。复调不仅局限于旋律方面,其在调性和节奏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通过加强复调技术在乐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民族音乐作曲的创新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让演奏者更加灵活地演绎民族音乐作品,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让听众在耳濡目染中对民族音乐产生热爱之情[4]。

在对复调技术有全新的认识之后,作曲人应当积极将复调技术运用到民族音乐的创作中。首先,作曲人要投身于基层,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各个民族的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深入挖掘当中蕴含的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然后在运用复调技术的过程中,从这段亲身体验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经历中获得相应的灵感,从而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民族音乐,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4 配器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配器,指的是选取匹配的器材演绎民族音乐的乐曲,就好像不同歌手最拿手的音乐流派有所区别一样,民族音乐的乐曲也要找到与之匹配的乐器,犹如好鞍配好马,合适的乐器才能将民族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饱满情感和作曲人的创作意图传达给观众。作为民族音乐作曲的最后一个环节,配器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实际上,配器在民族音乐作曲中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它不但要求作曲人对乐曲中各声部的音色特征了如指掌,而且要求作曲人对每一种器材的频率、音色等特征都有了解,形成高屋建瓴的创作思维,根据每一个声部的演奏要求匹配恰当的乐器。由于配器是在整个作曲完成之后进行的,也有人把配器称为作曲的二次创作。配器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民族音乐的演奏效果。

4 民族音乐作曲的实践要求

通过对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分析,可了解到作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平常的民族音乐学习创作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在初步尝试民族音乐作曲之前,务必把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解得滚瓜烂熟,对其中提到的观点和手法了然于心,因为作曲技术理论对民族音乐的作曲创作具有指导作用,如果对作曲技术理论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那么民族音乐的作曲就犹如空中楼阁、水月镜花,随时有瓦解的可能。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相关课程,初学者可以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中抓住作曲技术关键点,同时也会对民族音乐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一种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有利于初学者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民族音乐。由此可见,民族音乐的作曲人应当不断丰富自身的作曲理论知识,通过鉴赏大量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我国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第二,健全民族音乐作曲理论体系。时代在进步,民族音乐也不能故步自封,不管是在学习民族音乐作曲理论阶段,还是已经处于作曲实践阶段,民族音乐的从业者都不能脱离实际生活闭门造车,而是要与时俱进,为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注入创新的血液,不断健全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体系[5]。

一方面,民族音乐应当充分吸收西方音乐和当下流行音乐的作曲优势,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丰富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使之更加符合当下大众的音乐偏好。在创作时,作曲人应当积极运用和声、曲式、复调以及配器这些基础性作曲技术,充分发挥这四个方面的技术在作曲中的作用,从而对民族音乐的作曲进行合理的布局[6]。例如,在民族音乐的乐曲中,复调与和声都是常常使用到的作曲技术,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两者的主导地位,通过巧妙的复调设计和科学的和声应用,增强民族音乐的感染力,从而提高民族音乐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作曲人也应当深入各民族音乐发源地采青,紧紧围绕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进行作曲创作实践,展现出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在曲式构造方面,注意拓展曲式宽度的同时,也要保证其结构的完整性,不能顧彼失此,破坏乐曲旋律的美感。在配器方面,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器材和音乐作曲的风格特点,从而选择与之匹配的乐器,以增强民族音乐的感染力。

第三,在高校开展民族音乐作曲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们应当与时俱进,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局限,摈弃将相关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经典民族音乐鉴赏或者民族音乐作曲比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寓教于乐,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作曲能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5 结语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音乐,都离不开作曲技术的支撑,民族音乐也一样。文章通过对民族音乐中和声、曲式、复调以及配器四个方面作曲技术的分析,得出民族音乐在作曲方面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论,并且就增强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的实践性提出建议,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子然.民族音乐中作曲技术理论的应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0(17):63.

[2] 王瑗瑗.浅谈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J].北方音乐,2020(16):40-41.

[3] 温辉明.作曲技术理论课提高大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认同研究:以江西高校音乐专业为例[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1(8):5-12.

[4] 杨一伦,杨婧轩.浅析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20(4):170.

[5] 王健.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与音乐史的关系分析[J].戏剧之家,2022(4):70-71.

[6] 于洪涛.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分析[J].成功,2021(4):1.

作者简介:毋洁(2001—),女,河南焦作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作曲家 民族音乐学家 唐运善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基于高等院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开拓·追求·耕耘·守护——痛悼民族音乐文化大师莫日吉胡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