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商业街景观更新探析

2022-06-08 20:02孙皓刘嘉岚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景观

孙皓 刘嘉岚

摘要:更新一直是城市历史商业街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諸多矛盾。基于此,文章对我国历史商业街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并从历史商业街更新入手,以武汉中山大道商业街为例,剖析其现存问题,探讨城市历史商业街的景观更新策略,实现历史商业街与现代大都市的相互交融,对未来国内有关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历史商业街;景观更新;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3

0 引言

中山大道是武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武汉作为近代开埠城市的历史,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部分历史建筑空置或业态粗放,出现共享空间与基础设施匮乏、文化氛围缺失、街区活力渐失、街区内部空间狭小等问题。生态化景观的建设空间极小,大部分路段行道树不连贯,存在绿地封闭、功能缺失等问题。虽然城市道路交通稳定,但交通组织不规范,缺少了行人的活动场所。中山大道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但其历史文化遗存却日渐式微,建筑立面杂乱等问题突出。因此,建筑本身失去了原有的审美与历史积淀,其附带的文化意蕴也因为杂乱无章渐渐消失。

因此,对现存的承载记忆的历史建筑进行更新刻不容缓,在当代都市建设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在不影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合理更新历史商业街景观,优化城市空间,促进历史商业街与城市的融合,与城市和谐共生,构建完整统一的历史商业街,从而推动城市发展,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在更新历史商业街景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恢复其原有商业街区的生命力。

1 影响城市历史商业街景观的因素

1.1 区位条件

文章选取中山大道历史商业街(一元路至武胜路路段)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历史商业街景观更新问题。该路段全长共4.7公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建筑。同时有完善的公共汽车运输网络,商业形态齐全,有大型百货商场、文化服务设施,商品种类丰富。

中山大道的总体面貌呈现出“三段式”的节拍变换。从一元路到江汉路是古典文艺风貌段(历史文艺风貌段),街道空间景观优美,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以租界建筑和里分建筑为典型;江汉路到前进一路是新旧交融风貌段(中西混合式风貌段),空间逐渐扩展,新式建筑和传统建筑交错布置,显示出一街两面、中西结合的特点;前进一路到武胜路是现代简约风貌段(现代商业风貌段),街道开阔,多为近期建成的现代化建筑[1](见图1)。

中山大道的历史商业街景观将水塔、武汉美术馆、长青广场、三德里等主要景观节点连接起来[1](见图1)。

1.2 社区生活

历史商业街景观包括三大要素:历史建筑、景观和空间。建筑元素构成了一个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而历史商业街的空间结构元素的围合和收拢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街区形态。景观与空间是城市历史街区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树池、绿化景观带、街道公共空间等。在道路上,绿地与活动场所基本上符合整体的规划和布局,一些节点设有休憩设施,公共空间中还有一些附属设施,主要有购物交往空间、休闲体验空间等。

一元路到江汉段主要是历史建筑。这一路段存在大量的里分式建筑物,还有庄俊先生设计的金城银行,其是一种经典的西式风格。由于是典型的历史住宅区,缺乏公共空间。根据历史建筑风格设置三德里口袋公园景观,这座公园连接着两侧的道路,铺细石板,一侧有一排座椅,它不仅具有休憩功能,而且符合街区的风格[2],充分发挥了公共活动空间的作用。

以商业服务为主的江汉路至前进一路段,区域内分布有南洋大楼、民众乐园、汉口水塔等综合性历史建筑。沿线历史建筑的利用率低,存在空置的情况;商业街缺乏基础设施,购物方式单一;顾客缺乏休闲体验活动,户外商业街景观配套游憩设施落后,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通过规划现有商业空间,改造建筑立面,提高商业层次,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建设大洋百货口袋公园,其公园为功能性景观,基础设施和景观环境都较为良好,公园树池外圈设置休憩设施,吸引外来游客到公共空间内游憩。

现代商业风貌的前进一路至武胜路段主要以具备交通功能的车行道为主,有武汉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公交枢纽站,但它的交通中心地位却大打折扣。武胜路商业街区并非毫无发展前景,周边都是居民楼,医疗设备也在逐步改善,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区,有着厚重的历史。现在,建筑外观已经焕然一新,建筑周边规划的项目多以商务、商贸为主,将逐步补齐片区短板,持续推动片区商业升级。

1.3 文化价值

历史商业街形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体现着物质建筑文化,是一定时期内商业、生活、历史的真实写照,体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以中山大道为轴线,对老城进行环境整治,以近代历史文化、风貌带为表象,进行历史建筑的更新,并运用陈列等方式,使其具有武汉特有的人文气息,形成武汉市展现近代历史的地标。

一元路至江汉路风貌段曾是法、德两国在汉口的租界。在都市发展的过程中,它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住宅与商业区。在老城区持续的改造中,该区域集居住、商业、娱乐、旅游等功能为一体,形成以租界文化风貌为特征的综合型都市历史与文化中心。该区域保留了原来的街区形态,集中体现了欧洲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规划理念和建筑形式,同时也体现了欧洲现代都市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该区域的现代历史建筑有德国大使馆、美时代洋行两个历史建筑,以及众多欧洲古典风格建筑。“中西合璧”的里分建筑成为该街区的主要特色,如吉庆街生活美食区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这些都是武汉的文化特色的展现。经历了变迁的一元路历史文化街区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有着独特的历史、艺术意义[3]。

在江汉路至前进一路风貌段,江汉路作为“二十世纪武汉建筑学博物馆”,集中展现了近代都市发展与商业演变的过程,历史底蕴深厚[4]。就拿汉口的一座水塔来说,它是建于1909年的老建筑,是汉口现代火灾的标志性建筑。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8年5月27日将其列入武汉市文化遗产名录。

这几个有着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街道构成有独特个性的城市历史商业街,其记录和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其在不停地告诫和教育子孙后代——发展创新的同时要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历史文化建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古人的智力成果,是古人功绩和社会身份的象征,是内心深处的归宿。合理地保存与使用历史文化建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传统商业街景观更新策略

2.1 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风貌

历史文化特色风貌得以保留,是对它的一种尊重。要重视保存完好的建筑。例如,上海的南京路就是扎根历史、具有丰富人文景观的区域,其是上海城区公共空间创新发展的产物,启发今后的城市历史商业街更新必须注重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

而地方政府也在政策方面积极响应,武汉市“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开发汉口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典范区,以增强中山大道等重要历史文化聚集区的影响力。

中山大道两旁的建筑既有中式风格,又有西方风格,承载着老汉口特有的文化与回忆。一元路至江汉路风貌段,更新后的路铺满了小方块地砖,广场上正在搭建喷泉。在这两条岔道旁边,有八成的老建筑被保存下来,美术馆南部的道路将被改建为步行街,而北侧仅限公交车通行,私人汽车不准入内。江汉路到前进一路,经过改造的水塔,通体红色,旁边的小商场也换上配套的“外衣”。在武汉中山大道更新之前,设计者调查了该地区的历史建筑,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个新的更新计划,利用历史建筑,让中山大道重新充满活力,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风貌。

2.2 构建生态化的景观系统

城市园林绿化体系、绿色通道网,以及包括步行空间在内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生态服务,可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正如俞孔坚老师在《城市与自然生态》中所说:“城市自然应该是生态平衡系统。”

中山大道历史商业街周边的绿地系统由多种绿地组成,在规划历史建筑周边的绿地系统时,从实际出发综合科学地规划,尽可能为人们提供最大的活动空间。通過提升历史建筑周边绿地覆盖率和增加人均绿地面积来改善城市的环境,丰富中山大道的景观。

节点通常是一个主要空间的连接点。中山大道的百货大楼是一个主要的枢纽,各类商铺规模过于平均,容易引起审美上的厌倦。项目设计部门对节点的景观塑造是中山大道更新的第一步[5],以沿街的绿化景观为重点,并与街面的空间特点相融合,如三德里口袋公园,以及在水塔节点规划,通过街道中心步行绿岛的方式突出节点特色。在节点设置休憩娱乐设施,如此,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途经中山大道的电车2路全线更换的新车采用“动力电网+线网”的双源动力系统,公共汽车可以在充电桩充电,也可以连接高压电网。

2.3 重构人性化的空间功能

人性化应当是人类的目标,即集体的共同特征和个体特征。在空间设计中,从人的主体意识出发,从人的身体和精神的需求两个层面分析,着眼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考虑到环境因素,重构空间时,要注重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科学地构建生存空间。

中山大道是市区的一条主干道,武汉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中山大道改造方案,针对人的行动需要、城市交通枢纽的空间特征,分别从步行、车行等几个角度作出了相应的规划,采用了大量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人为中心的道路权利再分布、交叉口设计、绿化种植、铺装等设计元素”[6]。考虑到中山大道的密集性,在规划实施方案时,引入了扩宽步道、绿色和慢行交通的概念。通过对城区道路交通状况的全面评价,重新划分城区道路,既保证了公交线路,又减少了机动车道,增加了步行空间,并在水塔节点处增加了自行车道。

3 结语

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商业街是最有吸引力和活力的地方,保护历史建筑并不是单纯地保存,历史商业街景观更新工作意义深远,要使历史街区真正地恢复活力,必须在更新的基础上,把它与整个城市的功能结合起来。如何在历史商业街的更新与文化传承间取得最大限度的平衡是今后在历史街区转型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翼峰,刘莉.城市历史街区改造的路径探索:以湖北省武汉市中山大道为例[J].中国土地,2018(7):39-41.

[2] 刘羽,姚梦,陈经纬,等.商业区口袋公园设计探究:以武汉市中山大道商圈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24):89-92.

[3] 廖映雪,王哲骁.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营造策略探究:以武汉一元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9:1892-1897.

[4] 史仲维,许陈晨.文化特征引领的城市步行街区设计:以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18):29-31.

[5] 潘虎,肖铭.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商业街更新策略研究:以厦门市大同路为例[J].中外建筑,2020(1):80-83.

[6] 何蕾,陈伟,王贝.人性化街道空间设计方法探析:以武汉中山大道改造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740-1747.

作者简介:孙皓(1969—),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

刘嘉岚(1997—),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景观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景观雕塑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壮美的城市景观
奇妙的瀑布景观
综艺节目:景观繁华是否意味着文化繁荣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