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理论下的景观设计探索

2022-06-08 20:02袁丰王紫慧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

袁丰 王紫慧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叙事学研究方向由时间转向空间,单纯地依靠倒叙、插叙和顺叙的时间叙事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叙事有效弥补其不足。空间元素使以往的二维时间叙事转向三维的时空叙事,在叙事的情节发展和场景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叙事景观拓展新视野。基于空间叙事的视角,研究叙事景观发现“点线面”式空间叙事、嵌套式空间叙事、时序性空间叙事、并置式空间叙事这四种景观叙事表达手法,以期为现今及将来的叙事景观提供一定的参考。未来,对空间结构叙事景观的深入研究将致力于进一步加深对空间结构叙事理论的认识,从中挖掘更多的特定元素(场景符号、形态色彩、材料质感、特殊装置等)营造叙事性空间。空间叙事性表达方式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营造场所氛围,让观者深層次参与到叙事空间中。

关键词:空间叙事;叙事景观;景观叙事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3

1 空间叙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空间形式”一词的提出标志着空间叙事理论正式出现,美国文学家约瑟夫·弗兰克发布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阐述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形式问题,并把空间形式界定为舍弃因果关系、线性序列等时间因素的叙事结构,采用共时性的空间叙事[1]。

空间叙事是20世纪初西方叙事学由时间转向空间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学说,是后经典叙事学的主要内容。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社会学、政治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空间叙述的讲述者以空间(物质或非物质)元素为媒介,并借用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意义,以空间叙述的方法传达信息,并让信息接收方通过自己的感知意识产生相应的感受与体验。空间叙事同时也是基于时间存在、空间和因果逻辑的空间共置结构系统,同时具备共生性与共时性的特点,这也是一个时空复合体的方法论。

2 空间叙事理论的表现手法

2.1 “点线面”空间叙事结构

扬州个园是扬州现存的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其空间叙事结构的构建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三个要素[2]。“点”是景观元素。“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寄情于山水抒发自己的情怀。因此,假山、花草、水景、雨雪等自然元素变成了一个个独特的造景符号,这些符号被赋予特定的语言信息,具有空间叙事性。设计者通过组合将这些景观元素构建成一个多姿多彩、富有诗意的景观空间,以此达到叙事的目的。“线”是路线编排。路径的编排就像贯穿故事始终的线索,将各个故事情节和不同场景连接起来,呈现出整体的叙事形象。在个园里,顺叙、倒叙等园林游览路径引导我们在各式各样的景观空间中穿梭,不同的布局样式,为游园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剧情认知和场景体验,给人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受。“面”是布局结构。假山区和竹林区是个园园林的两个主要成分,假山、植物和建筑等造景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形态各异的空间场景,不同的叙事景观介质构成的景观小品,让游客从不同的场景、天气和季节中,获得叙事景观传达给他们的认知感想。

重庆凤鸣山公园由美国知名的景观建筑师玛莎·施瓦茨设计,其设计灵感来自重庆独有的高山、云雾、峡谷、雨、风等自然景观和气候。设计师采用“鲜艳的色彩”“几何图形符号”“结合场地环境”等设计语言和重庆独有的元素塑造空间叙事[3]。在整体设计概念上,设计师选取了序列化的“点线面”式空间叙事结构,“点”元素是橙红色的山形雕像,隐喻连绵起伏的山岭;“线”元素则是地面上形态各异的折线铺装,由蜿蜒的盘山公路演变而成的景观墙,以及人工小溪象征着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在这种富有地域性的空间元素的结合下,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中所描绘的重庆灵动自然的场景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这就是对空间叙事中“面”的塑造。凤鸣山公园整体采用的是灰色调,主体景观则选择了鲜艳的红橙色,深刻表达了重庆的炎热和这座山城的地域文化特征。

2.2 嵌套式空间叙事结构

文本叙事中,嵌套式空间叙事是整体规划中采用大故事嵌套小故事的布局[4]。嵌套结构中每一个故事都并非独立的,而是在几个层次间形成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创意效果。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整体叙事结构因为各式各样的大故事里面嵌套着小故事而变得包罗万象(见图1)。文学作品中,《一千零一夜》是嵌套空间叙事结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山鲁佐德身为作品中的女主角向国王讲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将这一事件确立为“大故事”,而将山鲁佐德向国王讲述的各种故事称为“小故事”。“小故事”被嵌套在“大故事”中,原本杂乱、复杂的众多“小故事”被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

景观设计中运用嵌套式空间叙事的布局方式,研究景观空间的布局,景观叙事中的嵌套是指存在内部联系的各种样式的景观嵌套。在园林展示中,设计师发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并采用了微缩景观的方法,通过堆叠把所提炼出来的独特文化散落于展园的不同角落,向游客展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展园的空间布局灵活运用了嵌套空间叙事结构。各个展园尽可能地展现了其所属区域的地方特色与社会文明特征,各式各样的小展园通过层层嵌套,最后构成一个整体的叙事结构。嵌套使用的小展园之间并非毫无关系,是在特定主题下的嵌套。沈阳世园会中,整个展园被划分成100个小展园:印度园、荷兰园、美国园等23个国际展园;南宁园、青岛园、珠海园等53个国内展园;玫瑰园、环保园、樱花园等24个地域特色展园。按各个大小展园的主要内容依次划分,如上海国际博览园中的希腊花园,划分成空气(生命、呼吸之风)、水(生命之源)、火(灾难与腐朽)、土(生活的创造者)这四大主要场所,每个场所根据各自主题构成相对应的特色景观。主展园包括子展园,子展园内包括二级子展园,依次嵌套,有效应用了嵌套空间叙事结构。

2.3 时序性叙事结构

时序性叙事是依照时间和因果顺序排列而成的一系列事件(见图2)。需要注意的是,它对时间先后顺序有更严苛的要求,需要在整个场景中给人更鲜明的时序性感受。时序性叙事主要用于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念公园或景观空间设计,要求设计者更好地了解整个纪念活动的发展和时空序列。景观空间时序性的表达主要从景观装置样式、雕像、水景、灯光以及特定的空间氛围等方面着手处理。

罗斯福纪念公园是美国知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设计的,与他以往的垂直性纪念景观设计方案不同,罗斯福纪念公园是由石景墙、瀑布水景、茂密的树林和灌木组成的水平性的低矮景观。纪念公园所在场地是一个狭长形态空间,哈普林根据地形变化和罗斯福总统的人生轨迹将场地划分为四个区域,代表罗斯福总统任职期间的四个阶段。第一个区域代表上任总统初期;第二个区域代表经济危机,政经动荡时期;第三个区域代表二战,战乱时期;第四个区域代表战后重建,和平乐观时期。与此同时,景观空间也被赋予了罗斯福总统的基本精神思想,如宗教自由、就业自由、言论自由以及反对恐怖主义。景观的语言被用来连接每个空间,每个区域故事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这个线性空间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进入纪念花园,游览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地点,叙事景观如同时光穿梭机,把游览者带入那段时期,让他们沉浸在这段时光穿越之旅中。哈普林采用时间叙事法设计的罗斯福纪念公园充分展示了罗斯福总统的政治智慧和生平的重要事迹。

2.4 并置式空间叙事结构

并置式空间叙事结构突破了传统叙事学中单纯依靠时间叙事的线性关系,小说中多条线索并置,各个线索间不具备时间关联与因果联系。但并置式空间叙事结构中所提到的几个故事场景的并列也不完全是随机的,它们具有共同的故事背景、主旨情感,因此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能够获得内在的联系和统一(见图3)。并置结构的含义与波普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波普运动中的设计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这张拼贴创作画中的男子、妇女、墙壁、电视等要素,是从杂志、报纸、广告纸等中剪裁出来的,并通过拼贴把本来毫无联系的事物拼合成了“家”的形象,每个事物都因“家”的存在而产生了内在联系。

日本东京都品川中心花园是一个形态狭窄的城市公园,设计师在深入了解品川周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前提下,在全长400多米的大型步行空间中,运用并置式空间叙事结构的叙事手法,将水、风、土、草、石、木、光这七个景观小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通过此设计来记录品川这一带的历史文化进程和风俗人情[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自然景观变得愈发稀少。因此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这个花园,使居住在高楼大厦中的人们能亲近大自然,最后提炼出七个涵盖品川自然风景及地域历史文化的元素。“水”展示了品川海岸线的潮起潮落;“风”代表的是品川海滨沿岸的强劲海风;“土”是幕府末期为抵御欧美船只侵略所修筑的城堡,后来在品川台场重修;“草”展示的是黑目川在春夏季节草木枝叶繁茂的景象;“石”代表江户的高轮大城門;“木”表现的是御殿山上栽植的成片樱花树;“光”是指日本传统的纪念活动。七个形式不尽相同的叙事景观述说着七段故事,而七个空间所诉说的故事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

3 空间叙事理论的展望

第一,深化空间叙事理论的认知,探寻更多的设计表达语言。景观故事具有两个内涵:一是基于特定的故事历史背景下,由设计者带来的自然景观的人文与场所文化精神;二是表现形式,植物造型、雕像、景观灯、水景、灯光等抽象或具体的景观元素都可成为环境叙事的媒介与形式,由设计师将其设置于景观空间中,并借此传递场景的精神意义,在景观空间与参与者之间形成叙事联系与感知关联,从而引发感受者在情感上的共振。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景观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与科技相结合,如通过3D全息投影、智能景观装置设施等让观众更深层次地参与其中。

第二,基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加强地域文化认知,建立地域性的空间叙事理论。在文化相互交融的大浪潮中,各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被普遍性所掩盖,基于设计场地独有的文化,提取相关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如场景氛围、图形符号、色彩形态、材料质感、装置设施等),将其运用到整体设计中,塑造景观叙事的特殊性。

4 结语

叙事景观是具有生活性的艺术,当景观叙事和人的日常生活交叉在一起的时候便有了无限的可能性。空间叙事作为设计师和体验者之间的媒介,可以向参与者传达叙述者想表达的某种信息和精神内涵,引导其以一种有目的性和意义性的方式参与到空间中,两者共同建构和实现空间的意义。当空间所展现的场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这个空间会更具吸引力和引发共情的能力。观众不再是观众,而是主人公,在体验故事的过程中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赵红红,唐源琦.当代“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演进概述:叙事学下空间的认知转变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21(3):74-81.

[2] 罗芮,许克福.江南古典园林扬州个园的叙事性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1,29(5):78-84.

[3] 郭鑫.浅析玛莎·施瓦茨的设计作品[J].中外建筑,2020(4):2.

[4] 朱晓璐.基于叙事学的景观空间体验研究与应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5] 吴庆书,三谷徹,曲赛赛.现代景观设计中叙事手法的应用:以日本东京都品川中心花园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1,27(4):48-51.

作者简介:袁丰(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滨水景观。

王紫慧(1999—),女,湖北天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滨水景观。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
空间视阈下的《拉格泰姆时代》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