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的《风景园林杂志》看韧性景观的发展演变

2022-06-08 20:02李晔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

摘要:如今,环境污染、气候突变、疾病蔓延等各种灾害问题频发,好比不断出现的外界变量干扰,景观也应当具有韧性,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灾害。文章以美国的《风景园林杂志》刊载的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50多年来美国景观设计中韧性景观的研究动态、发展趋势、主题演进,对形成适用于我国自身特征的韧性景观理论体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风景园林杂志》;韧性景观;实践案例;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3

在奥姆斯特德使用并推广风景园林之前,人们从未想过将农业、社会科学、艺术这三个元素联合起来[1],也未曾想到它们可以同步发展。它不仅催生了大量豪宅园林的建造,开启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推动了城市美化运动的发展[2]。可见风景园林行业在发展之初,就进行了理性的实践。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气候突变、疾病蔓延等各种灾害问题频发,好比不断出现的外界变量干扰,景观也应当具有韧性,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灾害。

1 《风景园林杂志》与韧性景观概述

1.1《风景园林杂志》的历史

美国的《风景园林杂志》于1910年创办,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在历经四次较大的版面、栏目改动以及先后十多位主编和数百位撰稿人的共同努力下,杂志发展为内容丰富、版面时尚、记录景观行业动态的国际性刊物。杂志的发行数量由最初的一年4期至一年6期到最后的一年12期,栏目设置越来越丰富,研究主题越来越多元,图片文字越来越翔实。以杂志的变化发展为脉络,同时结合美国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大致可以将杂志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创办期(1910—1920)、萧条期(1920—1940)、复苏期(1940—1960)、发展期(1960—1980)、活跃期(1980—2000)及成熟期(2000年至今)[3]。

1.2 《风景园林杂志》的影响力

从1665年第一份公认记录个人、团体或机构研究创新成果的学术性期刊《哲学汇刊》创刊以来,期刊就扮演着知识传播媒介的重要角色[4],是探索行业发展、彰显学术生命的重要工具。《风景园林杂志》是最古老且涵盖面最广的国际性刊物,有相当的权威性。它囊括了生态、规划、植物、水文、公园、气候、材料、小品等与风景园林专业相关的所有主题,每一期的主题都随着美国景观行业的前沿动态而不断变化,同时也关注国际风景园林的发展,记录着国际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动态[5]。可以说,它不仅是传播美国风景园林学科动态的媒介,还是设计师分享生活、探索人居环境建设的平台。

1.3 韧性景观的发展

韧性的英文最早来源于拉丁文“resilio”,字面意义是跳回。1973年,霍林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最先把韧性概念引入生态学,并对韧性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诠释[6]。我国于2009年开始对韧性景观的研究,早期的resilient landscape被译为“弹性景观”。尼尔·科克伍德在《中国园林》上发表的《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中,首次明确提出“弹性景观”这一概念,真正把弹性与风景园林学科相结合[7]。2017年汪辉等人对resilience一词作出全面的解析,通过中英文释义、文献统计等方法对比韧性、弹性、恢复力三种译法,最终认为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中将resilience译为韧性最为贴切。2020年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与会者集中讨论了在面对气候突变、灾害侵袭、资源告急、恐怖袭击等自然和人为灾害时,城市系统应如何保持韧性——即保持原有的功能稳定和结构完整这一重要问题[8]。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不断发展,“韧性景观”的概念也在近年来被广大学者推广使用,但是现有成果大多还停留在理论阐述和策略研究上,韧性景观的发展在我国仍处于漫长的探索阶段。

2 《风景园林杂志》中的韧性景观

2.1 数量特征

截至2020年12月,雜志共发行726期,每一期刊登约3~15篇文章。考虑到韧性概念的起源,文章以1970年1月—2020年12月刊载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除去前言、书评、广告等部分,共计刊载文章5 021篇,刊载实践项目3 732个。研究韧性景观的文章共194篇,其中理论研究21篇,韧性景观的实践项目共173个。

2.2 项目分类及特征

2016年,ASLA推出了全新的韧性景观设计指南。指南以城市经历过的所有破坏性事件为核心,从洪涝、干旱、极端高温、火灾、滑坡、生物多样性缺失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解析[9]。根据韧性景观应对灾害的类型,同时考虑到《风景园林杂志》中刊载的案例项目类型十分广泛,文章将韧性景观项目分为应对洪水、干旱、极端天气、地质问题、生物多样性缺失五大类。

2.2.1 应对洪水:可持续的雨水管理系统

应对洪水的韧性景观项目共80个。洪涝是发生最频繁的全球自然灾害之一,常见的洪涝诱因包括潮汐活动、暴雨及海平面上升。过去人们对待洪水讲究快疏快排,即通过硬质工程以一种快速、静态的方式来解决雨洪问题[10]。1990年雨洪专家提出“雨水花园”的概念,通过模仿自然的渗透过程来管理雨水循环,是一种有效的雨水滞留、净化措施。因此21世纪以来,入渗池、雨水花园、雨水塘等做法被广泛运用,可持续的雨水管理系统不断发展,针对洪水也从一味的疏通与排水转变为理性的适应和预防。

2.2.2 应对干旱:水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与洪涝相对的是干旱,应对干旱的韧性景观项目共10个,多分布在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如亚利桑那州这些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如何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应对干旱、使社区发展更具韧性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水资源的获取;二是水资源的管理。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大多数现代城市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新水源,而新的集水计划打破这种思维模式,从当地现有条件出发,将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改造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以应对不同强度的降雨。

2.2.3 应对极端天气:持久的韧性

杂志刊载应对极端天气的项目共23个,一般指高温、極寒、沙尘、雾霾、飓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在这种情况下,韧性意味着为避免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进行适应,是一种持久的韧性,而不是试图减少气候变化。例如,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小规模干预,减少碳的使用。

2.2.4 应对地质问题:艺术与生态结合

除了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景观设计中常见的还包括盐碱地、火山、沙化带来的地质问题。以旧金山湾为例,半个世纪以来区域内有近92%的湿地已经消失。在2017年南湾恢复项目中,设计师以“诗意的栖居”为主要思想,将筑巢的水鸟纳入保持恢复的池塘、沼泽的百分比考虑因子中,将池塘恢复到一定比例的潮汐沼泽,将沼泽打造为水鸟的理想栖息地。

2.2.5 应对生物多样性缺失:与生态过程合作

生物多样性的缺失对生态系统服务和运作将产生重大影响,维持这些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为生物多样性是系统恢复和运行的核心。野生动物和本土植物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公园、绿地等的规划应当将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考虑在内,即使是农业规划也必须优先考虑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摒弃传统的单一物种理念。

3 韧性景观设计的发展分析

3.1 韧性理论发展的演进分析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韧性理论也按照“形成—兴起—发展”的演进脉络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具体情况如下。

3.1.1 早期韧性:应对灾害的理性思考

1970年以来,在当时以适宜性、可持续性等为主流的生态主义思想中,韧性一词虽没有为广大学者推广使用,但早期韧性的理念也是有迹可循的。1981年11月杂志刊载了飓风侵袭得克萨斯州的系列报道,包括飓风登陆的经过和下一次灾难来临前的预防工作,强调对于自然灾害,预防才是关键。人们应对灾害的理性思考于这时开始萌芽——要与飓风共存,不仅需要研究飓风,还需要研究赖以生存的自然海岸系统。修复海岸的生态系统迫在眉睫,因为它也是应对灾难的第一道防线,可以作为抵御飓风的最佳天然屏障。

3.1.2 正式出现:城市作为复杂的自适应系统

2010年7月杂志刊载了一篇名为《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的文章,韧性理论正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出现在期刊中。文中以飓风带来的破坏为例,探讨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在多方面达到不同的平衡,好比一片清澈的湖泊,不会因为一处化肥径流的影响而突然变得浑浊。自2010年以来,经济、气候、人口和其他因素究竟会如何相互作用谁也说不准。在这种背景下,城市作为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提供吸收变化的能力以建立韧性是唯一的理性发展。

3.1.3 推广使用:实践项目的大量出现

2011年以来,开始大量出现由韧性理论带来的诸多实践项目。以近期的代表项目密尔沃基河绿缝项目为例,该项目以生态过程和实用主义为设计理念,在城市之外获取可利用的湿地,修复和保护其上的原生景观作为自然的雨水处理项目。这些生态性较好的土地拼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绿色缝合(green seams)。自2018年以来,绿缝项目不仅在雨水处理上发挥韧性作用,它所涵盖的大型生态系统与野生动物管理等相关行业合作,还为一系列生态平衡问题如草原大火、水土保持等作出杰出的贡献。

3.2 韧性实践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在漫长的概念形成阶段,还是推广使用后的发展阶段,韧性理论的演变都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活动。综观50多年来的发展,韧性实践项目在多个维度都呈出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3.2.1 抵御风险

早期人们对灾害的态度经历了从崇拜迷信到抵御抗争再到敬畏自然、与生态过程合作的转变,本质上是一个从一到多的情感变化过程。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来越多,对自然的情感也越来越复杂,相应的风险抑制和防范措施也随之变化。由于气候的多样变化,自然活动愈加频繁、激烈,社区必须不断改造与发展,才能减少潜在风险、改善生态和促进人类健康。

3.2.2 恢复力与适应性

韧性景观的特点便是能够在灾难来临时快速恢复并再生。在飓风弗兰克侵袭得克萨斯州以前,人们从未想过与生态过程合作,了解赖以生存的海岸生态系统。韧性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多层次保护系统,包含多种适应性的元素,将局部的外部环境压力疏导分散到整个网络的其他功能节点。任何元素因灾难受损或丧失功能都不会影响整体的运作,整个系统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发展方式,以应对类似于疾病、战争等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3.2.3 多种协同效益

韧性景观设计的解决方案可带来多种效益。例如,建造滨海缓冲区能同时提供居民休闲场所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物种多样化的城市森林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亦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将“绿缝”这样的局部地区雨水处理设施联系起来,发展为整个流域的防洪系统,实现“1+1>2”的韧性景观项目也为应对新常态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4 结语

近年来,环境污染、气候突变、疾病蔓延等灾害问题频发,韧性景观不仅满足了人居环境在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需求,还能够连接城市中分散的绿色基础设施,将不同性质的元素联系在一起以发挥多样的协同效应。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限制的室外活动空间、长时间的居家办公等情况无疑给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对韧性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章对美国《风景园杂志》中的韧性景观项目作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分析,希望能为形成适用于我国自身特征的韧性景观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滨章.关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的演变与翻译[J].中国园林,2006(9):55-59.

[2] [美]丹尼尔·乔斯特.回顾过去[J].风景园林杂志,2010(1):23-25.

[3] 陈雪娟.风景园林作品评论本体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4] 冯仕达,虞刚,范凌,等.建筑期刊的文化作用[J].时代建筑,2004(2):43-47.

[5] ASLA相关事宜[EB/OL].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https://www.asla.org/aboutasla.aspx,2022-04-12.

[6] 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2):48-54.

[7] [美]尼尔· G .科克伍德,刘晓明,何璐.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J].中国园林,2010,26(7):10-14.

[8] 汪辉,徐蕴雪,卢思琪,等.恢复力、弹性或韧性: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Resilience”一词翻译之辨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4):29-39.

[9] 韧性[EB/OL].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https://www.asla.org/ContentDetail.aspx?id=49456,2022-04-12.

[10] [美]戴维·R .戈德沙尔克,许婵.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2):22-29.

作者简介:李晔(1997—),男,江西赣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月“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安全”云端论坛胜利闭幕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风景园林建设中“低碳理念”的实践途径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浅析低碳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试析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常用造景水生植物及其应用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