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探讨

2022-06-08 20:02章英李继春田宇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武汉公园景观

章英 李继春 田宇

摘要:武汉市绵长悠久的历史积累了许多丰富且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武汉市地域文化的遴择,从荆楚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风景名胜和非物质文化入手,结合原始自然环境及地貌,遵循生态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原则,建设富有武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不仅有利于塑造武汉的城市特色和形象,还能够促进大众对地域文化及湿地环境的了解和保护。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3

1 地域文化与湿地公园设计

1.1 地域文化发展思潮

地域文化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情况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形成的与其他地域具有一定差异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全球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中,文化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正逐渐消失。全球化带来经济一体化,但文化最忌讳的就是趋同化,文化应该是独特与多样的,因此,在中国当代发展进程中保护文化多元和地域特色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地域文化与城市湿地公园的关联

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性是指将无形的地域文化融入有形的湿地公园,既能将地域文化以景观小品等实体形式展示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又能让人游走其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两者的结合不仅能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个性化发展,还能为地域文化注入新的灵魂,加深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地域文化的融入更多是为了凸显其内涵与所传达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表现景观的表象,因此公园景观的建设更需要掌握当地的文化,探寻公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合理地利用地域文化涵盖的传统民俗文化、地方历史发展、生活习惯和习俗等,以此为公园的建设提供设计构思、内涵与形式并凸显城市的精神面貌,展示独特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城市湿地公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也能够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无法分割、相辅相成的。

2 当前湿地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对湿地的研究由来已久,反观国内有关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的研究起步还较晚,且研究内容及领域都相对滞后,如今依旧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2.1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资源匮乏

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虽然投入在不断增多,但是各方面给予的资源依旧十分匮乏。从地方政策来看,我国有关城市湿地公园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对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保护存在一定的阻碍;从资金支持来看,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分配不完善、后期管控不够严格等问题都极易造成湿地资源的浪费。

2.2 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湿地的建设与保护开始大规模发展。由于我国湿地公园发展历程较短,缺乏理论支撑与建设经验,同时盲目跟风的现象不断显露,如今湿地公园的建设门槛不高、景观建设质量低下都造成地域文化缺乏特色、较为单一。如果不能站在湿地本身的角度考虑湿地的现状与发展,就极易导致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缺乏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且难以合理利用湿地公园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从而导致诸多湿地公园在设计时产生布局模糊、设计雷同、缺乏地域文化与特色的现象,忽略了湿地公园的个性化发展。

2.3 景观内容缺乏教育性

城市湿地公园具备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展示作用,它具有的自然文化特性和科普教育作用也是其区别于普通公园的重要标志。国内诸多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重点关注生态性、功能性与娱乐性,忽视了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作用,导致许多湿地景观都缺乏文化内涵甚至与当地文化相违背。例如诸多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更倾向于满足人们的观赏、游玩等需求,缺乏对湿地的区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挖掘,普遍只是单纯的模仿。因此应该寻求更好的形式,让人们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特色,还能够将掌握的地域知识吸收与内化,使湿地景观的教育性得以凸显。

2.4 存留人工痕迹过重

城市湿地公园因其典型的自然性特征而作为城市居民休憩与游玩的场所,一般营造的是自然的生活境域。但是人们欠缺对湿地公园生态性的保护意识,在建设过程中对原始湿地环境进行大修大建,造成景观人工痕迹过重,缺乏对景观自然性的重视。因此,在建设期间应该通过就地取材等方式减少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预,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性,使人们能切身体会湿地之美。

2.5 难以彰显时代特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城市湿地公园也应有所改变和优化。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一味追随传统文化已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探求既能再现传统地域特色又契合新时代发展的建设形式,才能促进城市湿地公园更受人们喜爱。比如将动态雕塑与水流相结合的水景墙、互动式景观灯和地面等,这些科技与景观的融合使城市更具温度,以此来体现时代精神;又如将传统的山水画中的线条加以提炼并融入景观设计,使之结合成为空间中最有辨识度的符号,让人们感受其精神内容,记忆地域文化。通过将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城市湿地景观相结合可以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共生。

3 武漢市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建设策略

武汉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且自然景观独具特色,为建构基于武汉地域文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丰富源泉。

3.1 武汉市地域文化资源的遴择

武汉承载了诸多璀璨的历史文明,留下了数不胜数且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荆楚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风景名胜和非物质文化等,这些都是武汉丰富深邃的地域文化的根基。

3.1.1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主要是以湖北地区为中心的一种文化,内涵十分广博高深。罗运环于《荆楚文化》书中对荆楚文化的生态环境、文学、艺术、巫术宗教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索了地域文化如今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刘玉堂在《楚脉千秋》中描写了楚文化精神等,这些共同构筑了如同瑰宝奇珍的楚地文明。

3.1.2 革命文化

武汉是充满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英雄城,1911年10月10日于湖北武昌开启的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王朝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而后建立的八七会址和起义门等诸多革命保护单位也都是武汉珍贵的革命文化资源。

3.1.3 宗教文化

武汉宗教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且宗教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都为武汉的宗教发展增添了一抹生机。武汉的寺庙建设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壮大,如归元寺、宝通寺、古德寺和长春观等在武汉都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3.1.4 风景名胜

武汉自然风光独特、山川湖泊众多,拥有许多国家A级旅游景区,如黄鹤楼公园、首义文化区、武汉东湖湿地公园等。黄鹤楼、长江大桥作为天下闻名的景点,是武汉历史遗迹文化的代表;东湖风景区、汉口江滩等是武汉的自然历史文化风景区代表,盘龙城遗址、湖泗瓷窑址群等是武汉的历史建筑文化景观代表,这些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都是经过千年岁月而积攒与沉淀下来的。

3.1.5 非物质文化

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涵盖民间文学类、传统舞蹈类、传统音乐类、传统戏曲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划分为三级,从国家级来看,包括黄鹤楼传说、木偶剧、汉剧、武汉杂技等;从省级来看,包括牌子铜锣、单弦拉戏、“贱三爷”故事、归元庙会等;从市级来看,包括“惟楚有才”、卓刀泉传说、闹鲢等。汉派“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这些都是武汉历史最鲜活的记忆[1]。

3.2 武漢市地域文化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运用

3.2.1 顺应自然环境及地貌

独特的气候特征与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着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从气候特征来看,武汉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从地理条件来看,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是集江河、湖泊、平原及山川为一体的中部城市,是我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1)生态性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强对湿地独特自然属性的探求,展示湿地如画卷般的生态之美。在实际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其独特的地貌、气候和植被等,在顺应原始地形地貌结构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植物资源进行场地的打造。从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方面来看,应在武汉独特地貌的基础上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从自然结构方面来看,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段充分利用原地形地貌从而减少人工干预,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植物景观配置来看,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搭配一些外来植物增添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打造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的公园景观空间。

(2)时代性原则。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地域文化和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也应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对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挖掘与传承,凸显场所精神,对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筛选并加以创新,增添时代元素,这样既能让参观者了解地域特色、增强地域文化记忆,又能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和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强调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从整体出发,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时也要保持整体性,避免景观显得突兀,使景观场所更加协调。文化要素的建设与景观要素是一致的,需要整体、全面地考虑。地域文化的展现需要关注植物元素、色彩元素、形态元素及水元素等多方面,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布置场地,保证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并实现地域文化的融合[2]。

3.2.2 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创新历史文化资源已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建造,应当在继承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勇于创新。随着时代变迁,国内外诸多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都在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而武汉市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应参考与吸收优秀的案例与成果。由此,将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相融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将常见的石碑石刻、人物雕像和景观雕塑等融入新形式、新技术,让人们既能感受武汉深厚的历史意蕴,又能体会美好的时代特性。

3.2.3 文化艺术的动态展示

(1)建设艺术长廊、博物馆。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建设文化艺术长廊及博物馆等功能性设施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传播空间、增加受众群体、激发公众需求、普及文化知识。在艺术长廊的建设中可以合理地利用武汉地域特色元素,比如打造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弘扬革命历史文化,通过景观墙、景观雕塑等多种形式表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等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影响;又如设置汉绣、泥塑、剪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将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大众的视野中。

(2)举办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武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各类民俗活动的举办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如汉剧、楚剧、归元庙会、高山流水传说、黄鹤楼传说等都是武汉本地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可以将已有的历史典故重新建构并加以调整,再现历史文脉,使湿地公园景观的建设既展示历史文化、满足文化属性,又符合人们的观赏需求、体现社会属性,以此建造极具深邃思想内涵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湿地公园[3]。

(3)建设特色民俗文化景观。不同城市因民众表现出不同的风俗生活,其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因此可以合理地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与良好的景观节点进行再设计,节点的设置既可以是历史传说,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4]。因为历史文化资源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特色民俗文化景观建设中要应用当地历史典故、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并与现代科学的设计理念、手段和技术相结合,增添设计灵感,打(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造集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4 结语

只要文化存在,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无法避免,因此地域文化与城市湿地公园的结合是符合如今景观发展的要求的。结合武汉市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和如今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趋势来看,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遵循生态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原则,在传承优秀地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创新地域文化景观,打造涵盖武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从微观上看,有利于加强湿地宣传保卫教育工作、提升游客的个人体验与增强其归属感;从宏观上看,有利于改善武汉地区湿地环境、增强武汉地域文化特色、丰厚城市湿地文化底蕴,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侯二牛,朱五一,孙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生态环境共建探析[J].武术研究,2016,1(5):105-107.

[2] 高琪.论生态整体性理念下的景观美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1(6):91-98.

[3] 孙硕.国外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方法初探[C]//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18:38-43.

[4] 经宽蓉.地域文化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彰显与传承[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14-16.

作者简介:章英(1998—),女,江西九江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李继春(196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田宇(199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武汉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