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组”:豆瓣小组对社会思潮的传播研究

2022-06-08 20:02刘思言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

要: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使社会思潮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以豆瓣小组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应用,通过影响公众心理争夺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使得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由学术转向大众,内容更趋于多元化、隐蔽化,其传播效果也不断被放大。文章分析豆瓣小组对社会思潮的传播情况,对其正负影响进行理性辨析,对把握社会思潮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豆瓣小组;社会思潮;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3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社会思潮的传播不断出现新场域和新形态。其中,豆瓣小组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站应用之一,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开放、有效的新环境,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塑造和谐舆论环境、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挑战。为此,文章对社会思潮在豆瓣小组中的传播方式、传播特征及其应有的传播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1 社会思潮与豆瓣小组

社会中的种种思潮是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行为倾向,通过一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观念文化和学术理论表现出来,反映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些利益或要求[1]。关于社会思潮,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2],如未来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等,都是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

近年来,各种社交网站不断涌现,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新场域和新形态。所谓社交网站,从广义层面来理解,是指用户可以有选择地公开展示个人主页、朋友列表,并能与其他用户相互留言和发送私信的网络站点。国内如微博、虎扑、豆瓣等,都是现今较为流行、用户使用相对频繁的社交网站。网络媒介时代,这些社交网站由网站形式向应用平台迅猛发展,从最初的人际交往功能向信息传播领域扩展,承载了海量且多元的思潮信息。其中,豆瓣旗下基于共同兴趣的用户分享社区——豆瓣小组,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站之一,对社会思潮的传播影响巨大。

豆瓣小组于2005年上线,以“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的聚集地”为定位,极大程度地开放自由表达的空间,吸引了大量用户主动分享内容和参与话题讨论,以此形成互动和浏览的社交行为。时至今日,豆瓣共有超过60万个小组,分为影视、读书、生活、艺术、音乐、美食、娱乐、游戏等27个类别,因其覆盖领域之广泛,涉及内容应有尽有,被网友们形容为“万物皆可组”。据检索,社会思潮的相关内容在多个类别的小组中皆有所涉及,文章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或组内话题为观察对象,以此探讨以豆瓣小组为例的网络媒介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2 豆瓣小组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方式

无论曾经还是当下,豆瓣小组都可以说是互联网诸多内容的发源地。豆瓣小组内一个观点或话题的发布,一经个人网民或网络机构的传播扩散,就可能在网络空间引起持续、激烈的讨论。在豆瓣小组中,最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发布、回复和豆邮三种。其中,豆邮是用户间发送信息的私密行为,文章不予讨论,仅就发布、回复这两种公开行为,分析社会思潮在豆瓣小组广泛传播的方式。

2.1 发布

豆瓣小组中发布的信息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大致可分為理论依据、现实证据、信息求助、寻找同伴[3]、知识共享五类。第一类是理论依据,发帖者会引用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例如,“夕阳红养老院”小组发布的“(时尚姐姐)关于Dior和刘雨昕结合女性主义思潮的探讨”,就引用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分析了时尚品牌与女性的关系。第二类是现实证据,发帖者会列举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对社会思潮进行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探讨。例如,发布在“豆瓣鹅组”小组中的“八组的这24小时,是不是说明民粹主义真的很可怕唉”,为了证明生活真实存在民粹主义,呼吁更多人对此类现象保持关注和警惕,列出了粉丝群体的种种疯狂举动予以现实佐证。第三类是信息求助,发布者向小组成员咨询信息或是提出问题以寻求解答。例如,“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小组中发布的“向各位同学同好求教,关于《景观社会》中,居伊德波本人语关于构境的定义”。第四类是寻找同伴,发布者会出于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等目的征集小组成员。例如,“最近我们读了同一本书”小组发布了“坐标杭州,组个线下读书会”,征求书友对社会思潮的有关书目展开线下讨论。第五类是知识共享,主要是对书目、文章、采访、演讲、辩论等有关内容进行转载,也可加入个人的主观评价。例如,“新儒家”小组发布的“本周四八点 李明辉VS高全喜——‘儒家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对谈”,就分享了社会思潮的相关讨论活动,以供小组成员了解和参与。

第一、二类都用于意见观点的发表,内容常见于社会思潮与现实存在的结合;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类更贴合社会热点,往往针对近期时事消息有感而发,而第二类所举的事例不拘于时限,主要起佐证说明的作用。第三、四类则用于信息的咨询,一般只发布在交流讨论社会思潮的纯学术性小组中,主体范围存在同质化和一定的倾向性。第五类涵盖领域、内容较广,顺应了用户的个性化诉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供网络存储空间。

2.2 回复

在豆瓣小组中,成员可以通过回复,对小组中发布的内容或组内其他成员的回复自由发表看法。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小组(创建于2007年12月11日,主要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后现代性进行交流讨论)、“女权主义”小组(创建于2010年7月2日,旨在用女权主义知识祛除意识形态方面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性自己对自身价值的误解和贬低)两个小组为例,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组内成员的回复情况受主体倾向性、主题是否存在争议、小组内舆论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极少接触后现代主义,所以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小组中,成员们大多抱着学术交流、学习知识的心理参与回复,不易引起争论。而社会生活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十分常见,往往涉及两性的利益冲突,是一直以来的社会热点,其涉及范围广、观点也更复杂多面,也就愈加容易引起争议。介于目前人们对社会思潮的理解、吸收相对理智,以及当今社会道德标准的显著提高,回复的内容只是不同群体思想观点碰撞的体现,偏激、片面抹黑等完全负面的回复并不多见。

3 豆瓣小组对社会思潮传播的特征

3.1 主体:由学术转向大众

社会思潮的传播存在三级扩散,即核心层的精英和理论家提出并引领社会思潮,知识分子群体消化、吸收并扩散该社会思潮的抽象理论观点,广大群众追随和接收该社会思潮[4]。基于庞大的信息承载量和多层次的用户群体,豆瓣小组具备较强的信息生产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传播能力,无须权威专家引导,普通网民就可以主动理解和掌握社会思潮的相关信息,自由提出思想观点,参与社会思潮的交流和传播,这就激发了普罗大众的学习欲望和思考潜能。所以,在网络传播为社会思潮带来的大量用户群体中,其传播的主体总会呈现出由学术领域向大众领域拓展的趋向。

在豆瓣小组中,无论是发布、回复或是单纯浏览的行为,都会使参与者兼具信息接收者、信息创造者、信息分享者等多重身份,他们也就都具有成为舆论焦点的可能。这使得人们只需撷取他们认为最具争议的观点看法,并运用简单的话术和技巧,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思想观点传播给他人,缺乏监督和约束。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网络话语的不可控,严重影响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除此之外,网民自发的传播活动还存在将社会思潮标签化的倾向。由于存在一定的学术门槛,大众并不都具备完全厘清社会思潮的理论内涵及边界的能力,因此对某些社会思潮的认识流于表面、将模棱两可的现象武断归类或混为一谈等问题经常出现。不加辨别的标签化会误导大众对于社会思潮的认知,如在“消费主义言行大赏”小组中发布的“某些常见的社会思潮就夹带着消费主义!”,将社会思潮与某些网络论调强行联系在一起,完全误解了社会思潮的含义。尽管存在不同的质疑声音,但若狂热的传播热潮掀起,质疑的声音对于缺少理智判断的行为个体而言只会几不可闻,热度过后,这些社会思潮反会被认为只有消极负面的性质。

3.2 内容:趋于多元化、隐蔽化

网络传播的开放与自由,给予多种信息即时接收、有效传递和充分互动的空间,这之于豆瓣小组也不例外。社会思潮在豆瓣小组中传播时,往往会以各种形式与实时的信息掺杂在一起,因而总会包含着某种价值观念或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容。这自然会对社会思潮的探讨广度起到一定的拓展作用,但在促进言论多元化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制造舆论的不良现象。当有关国内外的政治博弈、宗教团体、利益群体等特定话题被放置在豆瓣小组中进行讨论,其涉及的政治、法制、人权、宗教、道德等议题一方面会对现实问题进行信息内容、意见观点、价值取向等多维度的互补,但引发传播热度的另一面,是其内容结构设计的刻意化与引导性。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拟态环境”理论作出解释,即通过对典型信息的筛选、润饰和框架化抓人眼球,展示适宜公众讨论的对现实环境的折射和表达的虚拟环境,追求的是社交领域的多次传播。因此,豆瓣小组中的多元化内容很可能被割裂或曲解为碎片化的信息变体进行交互,这不仅会妨碍网民认清事件的全貌,断章取义的片段拼凑还会通过渗透在信息碎片中的思想意识对浏览者和参与者产生潜移默化的误导,从而使得大众形成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进而影响具体的生活实践。

这样的情况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是难以正本清源的。豆瓣小组中社会思潮的传播源头,大多与特定的利益主体、文化倾向、社会身份等相关联,而豆瓣小组参与门槛低、传播方式简单等特点使得内容参与者的面目、身份为各种网名、符号所代替,其真实意图也就极易隐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尽管豆瓣小组的传播范围相对有限,但因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一旦错位的社会思潮开始悄然渗透进匿名发布的内容中,人们受意识形态冲击的可能性便会逐渐增强,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3.3 效果:风险的社会放大性

社会思潮的激发,存在特有的语言规则和传播契机,其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与作用也是逐步递增或减弱的,无法吹糠见米地引起根本性的瞬时改变。在关涉重大突发事件、社会深层矛盾、群体利益纠纷等相對敏感现实的问题语境中,部分网民或许会迅速被卷入某种思潮的考量中,但这常常是暂时的,只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引发社会大众的广泛共鸣和讨论热情。比如近年来尤其受到各方关注的女权主义思潮,经过与现实热点事件的结合,就很容易聚集豆瓣小组中众多网民或显性或隐性地表达情绪和思想,在短时间内积聚人气。在网络中,传播契机的人为设计和有意制造是极易出现的,而这一过程中的言论又大多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动员力,于是当群体的主张表征为网络民意之后,约束和限制就会缺位,长此以往甚至会给政府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在各路思潮大军中,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这是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5]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在豆瓣小组等社交媒体中得到广泛关注与积极传播,对于认识与问题相关的社会现象、解决其背后隐藏的矛盾是有极大助益的。但需要警惕的是,信息传播的源头通常是普通网民,首先难以及时查证和掌握信息的来源与内容的真实度;其次是管理信息以实现影响扩大后的事后控制无法预判,因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大多也是由匿名用户完成的,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难免存在情绪化的过度表达,同时无良媒体为了流量迎合公众情绪进行不实报道,就会导致一些事件的夸大或简单化,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某一社会思潮的理论观点和立场主张若能在一定的社会阶段被较多社会群体接受和认同,就表明其具有干预现实的倾向和能力,只有合理运用传播过程中有价值的部分,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有效付诸实践,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4 结语

随着豆瓣小组等媒体媒介的应用功能不断完善,对其中传播的社会思潮进行监管和引导也将更为复杂和困难。加强对豆瓣小组中社会思潮的引领,要在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下,设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这既需要发挥媒体媒介的包容力和及时性,充分利用其引导力和传播力对主流价值观进行维系和巩固。同时,也要在根据网络民情对平台进行适当管控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平台优势抢占舆论阵地,灵活运用公众喜闻乐见的个性化方式,使公众能够准确认知各类思潮的本质及其相关的社会现象。

新媒体时代,多元思潮的相互碰撞是正常且极易发生的,但人们的价值观不应被短暂兴起的社会思潮所左右,这不仅仅是独立个体的意识形态问题,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程度。从思想层面入手加强对媒体媒介的监管,帮助大众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注重主流价值观的注入与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从根本上避免消极社会思潮的侵蚀。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65.

[2] 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3] 陈梦霖.冲突与共鸣:豆瓣小组网络社区研究[J].视听,2014(6):103-105.

[4] 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

[5] 邹东涛.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J].人民论坛,2014(30):34-36.

作者简介:刘思言(1998—),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道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网络传播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