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二陆”文化 搭建“三生”课程

2022-06-09 22:33栗锐锋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6期
关键词:昆山篆刻育人

栗锐锋

小昆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位于西晋文化名人陆机、陆云的故乡小昆山镇,前身是玉山学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学校把传承“二陆文化”作为特色亮点,坚持“敦品励学,自然和谐”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定成绩。2018年7月,根据松江教育局统一部署,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松江区小昆山学校合建组成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育集团。2018年10月,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意见》,小昆山学校补充入选“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另外,小昆山镇作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G60科创走廊重镇,近年来,经济文化发展势头迅猛,镇政府对教育发展有着殷切的希望,大力支持学校工作。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充分的政策支持,为小昆山学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借此东风,小昆山学校趁势而上,通过“坚持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坚持五育并举,完善课程体系;坚持弘扬传统,贯通科学人文;坚持基于标准,落实绿色指标;坚持目标导向,提升办学质量;坚持教学相长,推进生态课堂”等举措,顶层设计构建课程体系,协同育人开展社会实践,以特色课程带动师生发展,以师生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学校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一、凝聚共识,把握“关节”

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使这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厘清此项工作的“关节”所在。

区本—校本—生本:上海市中招改革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增加了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这对我们的课程建设提出了硬性要求。根据松江区综评安排,结合小昆山学校特点,我们形成了“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将“敦品励学,自然和谐”的办学理念渗透其中,力求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目的。

传承—创新—适切:我校在课程规划中,坚持以传统为经,把小昆山“二陆文化”作为基点,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依托当地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元素。以现实为纬,依托“G60科创走廊”的环境,把集团化办学作为资源补充,拓展教育空间,伴行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寻求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有效途径。

简单—系统—和谐: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评价,我校力图在课程设计上做文章,使课程和活动可操作性强,易于上手,同时形成体系,按照年级呈现阶梯性,形成系统性。通过人员聚合、资源整合、课程融合,形成分年级、分层次、成体系、成规模的课程群落。而且不将课程囿于师生和校园之内,而是将家校社的“和心谐力”作为改善教育生态的抓手,以教育生态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和谐生长。

二、凝聚合力,突破“瓶颈”

作为上海市郊的一所农村学校,小昆山学校70%的生源都是随迁子女,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课程建设和特色品牌都缺乏足够的影响力,针对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我们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寻求突破。

(一)根植课程目标,全面构建育人格局

直指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小昆山学校积极建构“三生”课程体系,以“生命、生活、生涯”为导向,贯穿国家、地方及校本三级课程,体现基础、拓展、提升三层次,集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为一体,激发兴趣,增强动力,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小学侧重“生活”课程,使学习与家庭紧密相连,主要培育学生的自主发展素养,引导小学生“会生活、乐生活、创生活”;中学侧重“生涯”课程,使学校和社会密切相关,主要培育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引导初中生“观生涯、知生涯、思生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注重传统文化的涵养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素养,全面关注生理、心理、伦理,贯通德、智、体、美、劳,打造具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系统性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悦生命、爱自己,和生命、爱他人,达生命、爱自然、爱社会”。

特色课程方面,凸显“两翼”。“一翼”是科技方面,构建以“人工智能”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各级“OM大赛”为主要展示和检测平台,结合项目化学习先进理念,形成融普及推广和创新培优为一体的科技教育发展模式。“一翼”是传统方面,以剪纸、书法、篆刻为抓手,以非遗传承为落脚点,结合形意拳、舞狮等课程,提升课程群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与德育、美育、劳育相结合,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几年来,小昆山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开设出篆刻、书法、剪纸、小小研究员——课题撰写、百变工程车、循迹机器人、头脑奥林匹克、速写、英语戏剧、地理探索、足球、舞狮、形意拳、羽毛球、轮滑等丰富多彩的拓展型课程。我们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跟踪,通过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提升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用探究的眼光和方法进行学习,促进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增强课程实效,全力创新育人途径

学校的课程倡导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生命”课程结合少先队大、中、小队寻访活动,循红色研学足迹,访爱国教育场馆,赓续红色基因。以清明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挖掘乡土红色资源,赴“两夏”公墓开展仪式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激发其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生涯”课程走进职业学校、周边企业、高等学府观摩体验,引导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同时也为其人生理想规划之路开启一扇新的大门,创设一片广阔天空。

“生活”课程学校结合“消防月”“国防日”“防震减灾日”等进行一系列专题教育和安全实训,让学生切实掌握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防范意识,丰富生活技能。BC97749E-30DB-45F1-AF64-AF3E3D0F47CF

为了丰实劳动课程,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设计“四季劳动”项目,让学生在系列化活动中锤炼品质,展现勤劳、阳光形象,形成了“一年级一主题”系列教育特色,树立了标志性、规律性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团、队德育活动,同时激发学生在劳动中记录生活、感知成长。六年级“增彩元宵”活动,让学生了解元宵节习俗,学会利用竹子、宣纸等材料设计、体验制作花灯,培养学生动手、创作能力的同时,渗透美育与民族文化教育;七年级采叶包粽子活动,通过端午节系列采叶包粽子活动,增进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进一步了解,通过任务单让学生了解粽叶的选取、处理,以及包粽子的流程与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八年级自制柚子酱活动,通过任务单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制作采摘工具,并从学校柚子树上进行定量采摘,通过自主上网学习等方式,将柚子制作成柚子酱;九年级种植毕业纪念树,利用植树节号召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纪念树。

学校的“四季劳动”体现出四个鲜明的特色:课程融入自然资源,关注自然环境的育人价值;课程融入传统文化,增添节庆仪式的育人价值;课程融入创新思维,凸显探究项目的育人价值;课程融入家庭生活,激活合力育劳的长效价值。活动与课程理念浑然一体,使学生的生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方方面面的滋养。

(三)关注课程实施,全能教师凸显作用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句调侃,往往说的是学科老师不专业,导致学生成绩不好。而在小昆山学校,老师发展个性特长,实现“一专多能”,成了破解师资紧缺难题的一个创举。陈萍原是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但出于对篆刻艺术的执着热爱,他刻苦钻研,小有成就。为了使自己能够一展所长,他向学校提出自己带一个篆刻社团,使学生也能在金石华彩中传承文化,陶冶性情。学校给予教师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充分挖掘市区资源,为陈老师提供专业技能、艺术素养、授课技巧等全方位的培训,并鼓励他积极参加上海市艺教委组织的篆刻学习活动。

2019年4月,上海市“篆刻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此时的陈萍也大有长进,在学校的支持下,小昆山学校的篆刻课程应运而生,还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萍篆刻书法工作室”。如今,陈萍已开设过市级公开课,成长为松江区学科名师,还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艺教委篆刻专业组成员。在他的带动下,学校有多位老師经常一起来刻章习字,体育老师董磊、美术老师盛佳艺等都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小昆山学校的篆刻课程的小学员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有多幅作品参展,获得区、市,乃至全国的各类等第奖百余项。2021年,学校举办了“印记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小昆山学校师生篆刻展”,篆刻已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在小昆山学校,像陈萍一样的跨界教师不止一个,科技总辅导员陈洪柳是其中的另一个佼佼者,仅2020年,他所辅导的学生获奖将近三百项,几乎每天一项;他所组织的科技节,几乎是所有学生参与。他任教信息课,却辅导科技社团,组织科技活动,引领科技研究,是学校当之无愧的“明星”教师。他独当一面,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能紧跟时代步伐,参与教育变革。“百变工程车”作为项目化学习的示范项目,不仅在校内备受关注,在区里也有了较大的影响力。

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保障。小昆山学校为教师“量体裁衣”“私人订制”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就是希望特色课程实现特长培养,全能教师引领全面发展。

正是有了全能教师的引领,小昆山学校才创下了一个小小的奇迹:连续两年有学生被评为松江区十佳“新时代好少年”。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段颁奖词吧!

2019年,她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度小研究员”“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研究会员”,紧接着又当选松江区第十八届“明日科技之星”。她,就是小昆山学校大队委员韩欣娱。科技创新、演讲答辩、技能拓展、团队表演,使得她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正因为全面发展,更促使她勤思善思。这,就是韩欣娱,一位勤思善思好少年!

聪明出于勤奋,疾学在于尊师。受师长的影响,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古诗词的滋养下长大;他从小就与书籍为伴,博览群书;他兴趣广泛,能文善武。这,就是尊师好学的少年—赵家睿。

不同的奖项,不同的特长,折射出学校丰富多元的课程和立德树人的育人追求。学校不仅要教学生读书,更要引导学生做事,教育学生做人。

三、凝聚资源,拓展“视野”

小昆山学校与东华附校组成东华附校教育集团,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校资源的不足和教育视野的狭隘,为课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眼界。

在资源融合中发展:为凸显东华附校集团的“附属实验”和“九年一贯”的特质,我们将东华大学的校训“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作为集团的文化生发点,建构了新的集团文化。集团内部,崇尚德智相融,德智共生,推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外部则建立了学府(大学城)、社区(泰晤士文化社区)、书院(小昆山)、企业(G60科创走廊周边的高新技术企业)等四大文化体验基地推进课程建设,将学生的课程实践场所从空间上进行拓宽,将学生的课程实践体验在时间上加以延长。

在课堂创新中发展: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发展的土壤在课堂。我们的课堂改革遵循四大宗旨:改变课堂、激活学生、自主学习、适性扬才。同时,为充分满足学生差异性的成长需要,实现个性化发展,实现精致化管理,我们还在集团内实施“均衡编班、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整体推进”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的丰富和课堂的灵动相得益彰,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

如果说小昆山学校的课程有特点,那么,这特点就是“知来处”“明去处”。我们的“来处”就是“二陆文化”,那是小昆山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的“去处”就是“三生课程”,那是培育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人的教育宗旨,这是我们的进取之阶。在“来处”与“去处”之间,我们志存高远,躬身力行。BC97749E-30DB-45F1-AF64-AF3E3D0F47CF

猜你喜欢
昆山篆刻育人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昆山之路为何震撼人心
黄昆山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