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量的锻炼不能“冒进”

2022-06-09 23:24田国秀
父母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胆量滑梯尝试

田国秀

害怕,其实是一个孩子最原始的逆境,但孩子面对害怕的勇气与胆量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更不是通过父母在旁边助威叫好就能实现的。

案例

游乐场里,我正带着5岁的女儿在玩海洋球。突然听到滑梯那边有一个男人在很大声地说话:“乐乐,你就试试!爸爸跟你说,一点儿也不吓人,你就大胆点儿!”这声音让半个游乐场的人都能听到,于是很多人纷纷侧目,只见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怯生生地站在滑梯下面。这个滑梯,是这个游乐场里最惊险刺激的项目,坡度几乎与地面垂直。小男孩眼睛里充满恐惧,肢体语言全是拒绝。

我观察了一会儿才发现,原来是两个爸爸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这里玩,乐乐的小伙伴挑战成功了,但乐乐不敢,因此乐乐的爸爸就一直在鼓励儿子尝试:“没事的,要不我抱着你滑一次?”“万事开头难,尝试一次你就不怕了。其实真没那么可怕。”乐乐的小脸涨得通红,难以克服的恐惧感写在脸上,看到很多人在看他,他更害怕了:“爸爸,我不想试,我们去玩其他的好不好?”

这时候,我女儿要喝水,我带她喝完水之后再回来时听到了哭声,原来是乐乐的爸爸在大声呵斥儿子:“你要是今天不滑下去,以后就再也别来这里玩了!别人都能滑,比你小的孩子都滑下去了,怎么就你不敢?胆子这么小,不丢人吗?!”乐乐站在滑梯的入口处,已经哭到吐了。作为旁观者,我不知如何是好,但我真的想走过去和乐乐爸爸说一句:将自己的孩子在公众场合置于如此艰难之境,真的忍心吗?而且这样真的能达到让孩子锻炼胆量、克服害怕的效果吗?(小雨妈妈)

洞察:父母不该对孩子“难上加难”

案例中乐乐爸爸的做法真的不可取!我理解孩子爸爸的意图是好的,他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挑战锻炼孩子的胆量,塑造小小男子汉的形象,帮孩子建立对抗害怕的信心,但他的方式过度了。这样失控的做法,不但达不到历练孩子拥有勇敢的意志品质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伤害到孩子心理健康,留下阴影。

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现状

孩子的勇气与胆量是有前提的,比如年龄、身体发育状况、特质倾向、以往的经验基础等,也就是说,交给孩子的挑战类别要适合孩子当前的发展程度,具体可以分为身体的成熟度和心理的承受度。

有的孩子身体情况良好,但可能存在心理胆怯,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心理承受度问题,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经历循序渐进、反复尝试的过程。家长需要陪孩子走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其实是心理对危机和挑战的承受度不断积累的过程。

有的孩子身体状况不具备挑战某些项目的条件,比如身高不够、力量不足、握力较小、平衡感欠缺等,如果强求其尝试某个项目,极有可能出现失误,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危险,同时还会伴有心理创伤。这种情况下,父母要理智地接受孩子的客观状态,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项目,等待孩子有力量、有能力后再去挑战更有难度的项目。

锻炼胆量需要知、情、行相互配合

对于生活一帆风顺,很少经历过磨难和困苦的孩子来说,突破局限性是很有必要的。这位爸爸希望鼓励孩子勇于挑战自我,克服胆怯心理也是对的,但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有很多,父母可以从提高认知、理解情感和训练行为3个层面进行。

提高认知是在思想、认识上给孩子讲清楚、说明白,帮助孩子理解胆量的意义,理解父母的用心。

理解情感意味着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孩子的情绪感受,用温暖、共情的言行安抚孩子的不安和恐惧。

训练行为是用合适的方式创造条件,支持孩子尝试并完成一些挑戰行为,但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知、情、行三者缺一不可,需要相互协调去配合。

锻炼胆量从心灵建设开始

勇气与胆量是由内而外生成的。面对逆境时,内心的稳定、成熟是最为本质的力量和基础。如果孩子没有强大的心灵做基础,勇于爬高上低,有时候就是冲动蛮干,危险不说,还容易酿成大祸。由此看来,训练胆量有必要从建设心灵开始,父母不厌其烦地与孩子交流思想,关注孩子每天在学校的生活与校园体验,在日常平凡的小事里传递人生道理,观察孩子的需求变化并予以主动回应……都是关心孩子心灵成长的表现,都是在帮助孩子练就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危机和挑战面前审时度势、胸有成竹,沉稳、冷静地面对。

猜你喜欢
胆量滑梯尝试
梦蝴蝶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暑假就像爬滑梯
麻辣生活(5)
身上必须带刺
尝试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