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2022-06-09 00:54侯贤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9期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

侯贤

摘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难度并不低,传统的方法比较生硬,无法增加小学生的良好体验,还容易造成师生矛盾。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教师应伴随小学生的成长、进步,按照差异性的原则实施,关注不同小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科学地评估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為习惯的过程中,还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通过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明良好习惯养成的方向。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塑造自身行为习惯与思维的重要阶段。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全国的教育领域来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引导,在学校中的引导也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虽然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但校园周边的环境也容易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影响到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完善养成教育的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很多教师养成教育的方案并不健全,有的教育工作依然按照灌输式的方法实施,看起来有较多的依据,实际上并不能给小学生带来较好的感受,这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进步有不良影响。设计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成教育的可靠性、可行性。例如,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之前,教师应开展科学的调查、分析,充分掌握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高度关注小学生的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方法进行渗透、指导,明确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目标,督促小学生在未来得到更大的转变。养成教育方案的实施,应随着小学生的成长、进步做出阶段性的调整,尤其是小学生对外界的各类诱惑,应采取理性的观点分析,教师要时刻注意小学生喜欢的流行元素,关注他们的生活,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教育,促使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得到更多保障。

2强化宣传力度,唤醒共育意识

在小学阶段,部分家长受到认知局限,狭隘地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将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家庭与学校共同担负着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自主意识不够完善,自律性较差,而学生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比在学校生活的时间长。若家庭不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很容易导致学生只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家庭中就放任自流,这会降低教育效率和质量。因此,学校方面应强化家校共育理念,唤醒家长的共育意识。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组建网络群等方式,宣传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同时,还应将因家长忽视培养学生,而导致学生出现叛逆行为的情况当作反面教材进行宣传。也可以邀请共育能力强和共育能力弱的家长同时进行现身说法。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宣传手段,唤醒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让家长能真正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相关学校要关注宣传工作在家校共育上起到的效益和影响,积极展开各种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了解家庭教育主要应用的方法,让家庭教育在实践开展的过程中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益和影响。

3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旨在通过对学生品行的评价,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激励全体学生的品德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学校优化了原有的《文明礼仪之星评比细则》《班级循环红旗评比条例》《一日常规大家看》等,通过具体的条款优化,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实际表现以及评价机制建立,各班级举行小型阶段总结评价主题会进行自评,学校每周通过学生情况周报总结来进行总评。在整个评价中,坚持以表扬和促进为主的原则,在具体评价中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如每学期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文明行为模范班级、十大“和美”教师、十大“和乐”少年、十大“热心”家长等,促进全体学生的品德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4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共育渠道

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和生活的各方面进行渗透,这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班级、教师、家庭、学生五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管理,确保共育内容的统一,使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教师应做信息化教育管理的主导者,将学生日常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发送到信息群,使家长能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教师也应引导家长,定期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发送到群内,这会让学生的日常行为得到更多层面的关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律精神,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帮助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群内,制定主题学习内容,展示学生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教师可以从生活和学习两个层面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件家务。然后,让学生将上述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上传,同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最后,根据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以此确保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的沟通途径,通过微信、QQ 等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在校时的状态、问题和欠缺传递给家长,同时也通过信息渠道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进而有效地达成教育共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朝着共同的目标共同发展,努力成长和提升,进而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自古以来,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培养社会基础人才的重要步骤,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做到细处,也要高度重视。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小学教师与家长甚至是社会力量,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重要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贺玲.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分析[J].科幻画报,2019(11):191.

[2]郭宗智.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0):158.

[3]范伯英.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9(10):210.

猜你喜欢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刍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几个转变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游戏角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