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权威视域下党员构成的作用机理分析

2022-06-09 01:33吕少波周亚敏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结构功能

吕少波 周亚敏

摘要:党员构成状况会直接影响政党的运作方式及其效果,进而影响政党权威的生成和运作。文章认为,党员构成影响政党权威的要素可划分为性别、年龄、民族在内的自然属性和学历、职业在内的社会属性两大类,其借助于在党员结构中的组合方式和存续状态进而作用于政党权威。政党要适时调整优化党员构成,做到内涵提高与外延调控的相统一、有效引导党员的思想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注重政党发展结果与发展主体的关系协调,从而强化政党权威。

关键词:党员构成;政党权威;结构;功能

基金项目:2020年度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党员构成对政党权威的影响研究——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例”(DS202010);2021年度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课题“浙东红色文化融入党建工作的体系构建与实践”(2021B77);2021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四明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在党建工作中的转化利用研究”(G21-6-07)。

作者简介:吕少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基础学院助教;周亚敏,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基础学院讲师。(浙江宁波315100)

中图分类号:D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5-0067-03

一、党员构成与政党权威的理论连接

政党权威通常被视为一个政党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从现实层面讲,政党组织作为一个组织实体存在,要推进组织的发展,必须考虑其主体的现实诉求。政党来源于社会,受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主体的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与变迁的影响,有着社会类型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差异)的成员群体是其支持性资源。因此,探求党员构成其对政党权威的影响,既是一个学理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

政党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开放性、非线性、涨落性等特点的复杂系统,要想维持秩序的延续,就要关注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在行为主义政治学关于结构与功能的理论视角下,事物都有稳定和有序的结构,如果它的结构变了,事物就会在形态、功能乃至性质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政党必须全面优化系统要素和结构,统摄一切有益要素和關系并调整它们的比例和组合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整合与政治发展的功能。

政党不是抽象的,而是由诸多个体构成的,这些个体在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以及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时,差异中又存在着共同属性,如女性党员、中青年党员、少数民族党员以及普通党员、领导干部等。这些共性和个性统一于结构之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均是政党系统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因此,任一要素在比例或者组合方式甚至质的层面上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政党内部平衡状态,进而引发政党凝聚力与向心力改变的态势。可以说,党员构成是通过自身的结构性变化引起的张力直接和间接作用于政党权威的,其结果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二、党员构成作用机理的内在逻辑

党员构成的作用机理主要指党员结构中各基本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基本要素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与生俱来的那一部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和民族;而学历和职业是党员构成的最主要的两种社会属性,其对政党权威的影响是深层次的。

(一)知与不知:政治效能感的体验

虽然学历不等同于学习的实际效率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至少表明学历拥有者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以及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学历一般被视为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指标。党员的教育经历和知识储备无形中对其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起到不同程度上的导向效用。当知识因素介入主体的思想行为后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党员可以凭借与高学历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展示其软实力,尤其是有管理学位的官员,获得的知识可以弥补官职权威及其控制资源的不足[1]99。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如果他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胜任本职工作,就相对容易赢得他人的认同与服从,由此获得权威感。另一方面,高学历党员一般在心理上有相对较强的自我肯定感,这就是政治学里的政治效能感。一般来说,政治效能感强的人,其对政治的敏感度就愈强,这样的党员通常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能够意识到职责和使命所在,进而关注并积极参与政党事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政党理念,愈发信赖、支持政党[2]。当然,“高知”并不代表党性修养就强,但是,高学历与知识、思维方式的密切关联,决定了其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因此其潜在影响不可忽视。党员个体的知识存量、增量和质量是该政党发挥创造力、凝聚战斗力的基础性力量。以知识含量增强政党力量,也是建设学习型、知识型政党的必由之路。

(二)多与寡:利益驱动的原动力

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表现形式,职业是社会成员借以获取资源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赖以谋生和发展的手段。受教育程度、个人能力、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人职业存在着性质、内容、方式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职业声望与收入水平两个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不直接和利益相联系,而是通过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和看法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3]63。一般来说,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党员在主观上会有较强的自信和自我实现倾向,其政治意识以及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政治责任感较为强烈。个体通常依据自己的生存境况、偏好与意向对事物进行主观评价与选择[4],在心理上形成对政治生活期望值和评价基点也就不同。随着不同职业间和同一职业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人们在对政党的态度与情感上的分歧也会逐渐加深。当共同利益难以达成一致的时候,政党在党员构成方面的结构性危机也就不可避免。

(三)线性与复杂:关键在人

性别和年龄要素是党员构成的自然属性,这种与生俱来的特征对政党权威的影响体现在一般意义上,即事物本身的性质而不是复杂的个体线性地作用于对象。以性别为例,传统观点认为女性的政治参与较不具议题感且取向较个人化,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男性优势假设的基础上,但是,当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情况提升后,试图完全抹杀性别差异的做法与父权制下的性别不平等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5]。内在的心理差异和外在的社会结构状况,通过组合式条件共同影响个体和群体的政治倾向与政治态度,共同作用于政党权威。也就是说,党员结构是以非线性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复杂的影响体系。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的党员在队伍里的比例以及相应的变化体现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也是政党组织对多元化利益群体诉求的反映。政党权威的塑造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行为能力且富有主体责任感的个体,其在不同属性的群体中“能代表”“愿意代表”,才能充分发挥出结构所承载的最优功能。

三、政党权威视域下优化党员构成的思路设计

一个能够凝聚政治意识与发展政治力量的政党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的党员队伍,而党员队伍结构有效发挥其功能,在于内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结构与功能、政党与个体之间的现实联系不止于“形”,更在于“神”。政党权威视域下,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应然地落在党员个体以及由此集合而成的群体“质”的层面上。

(一)内外兼修:内涵提高与外延调控相统一

党员队伍结构,直接影响政党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事关政党实现各种政治功能的效能。合理的结构须是稳定的且运作有效的,内部各要素比例协调是其内在要求,其在实践操作中就要做到内涵提高与外延调控相统一。由性别、年龄和学历、职业分布等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党员构成,其基本要素既有可变的也有不变的。一方面,由诸如学历和职业这样的可变性因素构成的系统,可以通过内涵提高的方式方法来实现系统的优化,譬如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的从业择业能力;另一方面,由诸如性别和年龄这样的不变因素构成的系统,可以通过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妇女入党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其数量等外延调控的方式来实现优化。值得注意的是,优化不同要素所采取的内涵提高与外延调控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优化党员队伍知识结构,还可以通过做好知识分子入党工作,大力发展知识分子党员来实现。对于党员素养这类要素,则需要同时重视外延调控与内涵提高两种方式:一方面,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将优秀人才、先进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另一方面,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使广大党员不能懈怠、不敢懈怠、不愿懈怠,力戒走“重吸纳、轻管理”的老路[6]。

(二)守经达变:变与不变的统一

深刻认识和把握党员构成变化中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是优化党员结构和建构政党权威的前提。变,是指不同历史时期、阶段的不同构成要素的变;不变,是指构成的变不能致使本党性质改变。广泛的、深度的现代职业分工是当前党员构成“变”的最大现实。以职业分工为依托,拥有不同收入、声望和地位的群体内化出不同层次职业结构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何有效引导党员的思想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关键在于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也就是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事实上,作为既是社会人又是政治人的党员,在谋事创业的活动中加以纪律的规约和理想信念的引导,这种建构将会成为超越一般意义的存在。针对党员的这种双重角色,一是依托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党员公民意识教育,把党员首先培养为合格公民。二是依托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把党员培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捍卫者、宣传者、传播者,通过他们带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三是依托基层党内民主,树立起党员权利本位意识,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正当利益,从而激发党员干部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因此,引导党员在“双重身份”中找准定位,寻求整体与个体的契合,力争在实践中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人”,用不变的初心做一名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本党伟大事业的“政治人”,方是意义之举。

参考文献:

[1]丹尼斯·朗恩.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李东兴,李彦.论知识差距与政治参与[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顺达.价值的主体定位与信仰归宿[J].探索,2010(6).

[5]王邦佐.探讨政黨权威问题的新视角——评罗峰著《嵌入、整合与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J].政治学研究,2010(1).

[6]张永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17-07-10(11).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结构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