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缓解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022-06-09 01:31宋真
海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场辅导员院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相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更为明显,从而导致就业心理问题突出。本文從高职院校辅导员经历的真实案例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做出分析,提出建议性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

一、案例回顾

笔者在某高职院校担任专职辅导员,目前所带毕业班,自步入大三的上学期开始,班级上陆续有同学反映临近毕业,关于就业方面引发的各种问题,典型案例如下:

案例一:邹某说自9月份升入大三以来,最近的课程常常心不在焉,总觉得自己两个月后找不到实习单位,对未来很迷茫。

案例二:戴某在临近实习阶段,出现失眠、胃口不佳等症状,脾气也变得暴躁,经常无端对室友和关心自己的父母发脾气。

案例三:实习三个月,熊某已经换了4份工作,最近的一份工作他觉得又干不下去了,打算辞职了另找一份。

二、以西南某高职院校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梳理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鉴于以上学生倾诉的因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方面存在的现象,笔者随机挑选209名在校大三专科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统计,致力于研究眼下辅导员如何更好的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本次总共发放问卷209份,回收20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2份,废卷7份,回收率97.0%。调查发现,68%的学生对就业形式持悲观态度,15%的学生表示虽然有难度,但自己能够克服,仅有5%的学生对就业很有把握;面临就业前夕,其中70%以上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等情绪;对未来有明确目标、清晰规划的同学比例仅占12%。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前景不甚悲观,并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一)对待就业压力呈现自卑与自傲两极分化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68%的学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他们对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高职学历相对本科研究生来说过低、专业不热门、形象不过关、没有工作经验可谈、对综合能力也极不自信,同时在初入职场时难免碰到面试失败或者工作上各种打击,造成他们缺乏自信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从而害怕面对就业、害怕踏入职场、甚至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去应聘。相反,另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出身好、成绩优异或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等自视过高,好高骛远,只愿留在大城市,盯着工作轻松、工资待遇好的大单位,严重脱离实际,以理想代替现实,最终造成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二)焦虑与矛盾

在我们问卷和访谈的对象中,超过80%的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产生过焦虑心理,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对自己学历和专业不自信,另一方面对社会不够熟悉,初入职场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既想寻求到职位和待遇都不错的,又害怕就职被拒,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造成他们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易出现忧虑、焦躁、烦恼、紧张、困惑、恐慌等心理状况,担心找不到工作,让家里人失望,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无心上课,脾气暴躁,即使面对关心自己的人,也会没有耐心沟通和交流,严重者甚至失眠多梦或造成精神抑郁。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过度焦虑就会阻碍人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人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1]

(三)逃避心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12%的同学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知所云,他们不存在紧张抑或放松,而完全呈现出一种无所谓的状态,根本没有进入即将毕业马上就要踏入职场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因为对未来不可知而选择的逃避心理,他们一是害怕面对,所以想尽办法避免面对,他们用壳把自己包裹起来;二是因为长时间习惯于校园生活,一时难以接受自己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于是假想成自己还是大一大二只需要在校园里三点一线不需要操心其他的大学生。不过有这种心理的随着周围陆续有同学因实习而离开校园离开自己身边时,他们才会逐渐醒悟并接受事实,继而开始思考面对就业的问题。

(四)依赖或从众心理

在我们的调查中,存在这两种心态的同学为数不多,但存在于特定的人群中。所谓依赖心理,就是求职者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自己不主动参与竞争,而完全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家人、朋友、同学等,这部分同学完全放弃了自主在社会历练的机会,没有独立性导致即使通过非自主能力找到了工作,也很难在工作当中发挥出自身的真实水平,且往往受制于人,在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2]。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社会实践经验少,在面对未知境遇时容易受媒体、家庭和他人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导致在择业时忽略自身特点和实际能力,盲目追求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职业,但残酷的现实给予更多的是失败的求职经历,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的消极的从众心理。

三、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2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据教育部预测,2022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破1000万,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21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22年待就业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高职生的就业前景越发不容乐观,客观上增加了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引发就业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

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期盼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对职业的选择,而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目前教育体制不完善等影响,以孩子为中心,期望值里包括受过高等教育就必要以高收入高待遇的工作来回报,这些都无形给孩子以依赖心理或者很重的就业负担。

(三)高职院校因素

首先,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雷同,造成高职生找工作时没有专业优势;其次,高职院校并未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高职生转变就业观念;再次,校内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师,对学生的求职没有系统的课程和指导,而一旦学生因就业碰壁时,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缓解心理问题,更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加。

(四)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因缺乏专业的求职指导,对职场未来没有规划目标,择业时具有盲目性,自我预估过高,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时会产生心理落差,刚步入职场的同学经历太少,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极易产生心理障碍。

四、策略

(一)前期预防

即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指导。自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高校的责任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作为大部分学生学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大学必须担负起就业方面的指导,辅导员要更新观念,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求職培训,包括大一时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和认知,大二阶段要重点培养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大三进入实习阶段后,学生开始接触社会,辅导员要协助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对搜集招聘信息、制作简历、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辅导。同时,由辅导员牵头,组建心理委员、宿舍长三级连效班级组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尤其对家庭条件困难、有身体缺陷、单亲或孤儿、成绩差等学生多观察、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不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班会和讲座,从源头上尽量规避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中期缓解

当学生因就业而产生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心理问题时,作为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和帮扶,一旦发现学生有产生心理问题的苗头,早发现早关注早治疗,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近况,重点摸清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对症下药”;其次,辅导员要多和学生聊天,这种聊天既是朋友之间平等的对话,舒缓学生此时焦虑的心情,又应该是年长者对其的教导,告诉他较为正确的排解方式;再次,辅导员要协助专业的心理老师,不定期在班级、宿舍中开展关于就业方面的心理辅导和排查,做好同学们的心理辅导师。

(三)后期关注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帮扶不是一时一刻就能解决的,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身份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他们必然在很多方面会有不适应,即便在踏入职场之后,也要持续关注其心理状态,面对新环境的陌生、新同事的磨合、新工作的压力,作为辅导员,在他们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要不定期询问、了解其工作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前期因就业困难产生过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排解和应对[3]。

五、总结

就业形势的严峻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搜集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招聘信息,当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心理帮助和辅导,当然也需要高职生自我面对,通过多方面的调节来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不断总结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思路,为大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阳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现状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5Z):66-67.

[2]杨军,万建国,刘保谦.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宋真(1986-),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职场辅导员院校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