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制度的百年演进与时代展望

2022-06-09 02:04付振华李盈盈赵治怡佘婧帆
海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监督制度法规监督

付振华 李盈盈 赵治怡 佘婧帆

中国共产党建党已有百年,党内监督体系经过百年演变与发展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制度。

一、演变过程

(一)法规制定

1.雏形初具阶段

《中国共产党纲领》第一次将党内监督纳入法律体系,相关文件对党内巡视等制度做出规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依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等法规,党着重完善了民主集中制与统一领导制度。此阶段有效提高了党初期的监督和领导水平,保证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1]。

2.艰难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内监督法规主要围绕党的检查委员会建设展开。1949年党中央通过《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2]。1955年进一步完善了纪律检查机构的设置,注重各级干部的监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内监察委员会被撤销。十一大后,逐渐恢复了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设置。

3.恢复重建阶段

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确定了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十三大至十六大期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制度规定了党员领导干部纪律。至十八大时期,建立了巡视制度,严格党员干部任用及工作。

4.深化创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法规建设进入新阶段。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党内监督的条例与法规:2016年正式设立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出台推动了党内监督在纪检监察体制方面的改革[3]。

(二)思想理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者,在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党章党规的建设。列宁则提出加快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和依法行政。我国党内监督思想产生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首先提出党内法规概念,要求加强党内民主教育,坚持“党要管党”思想。并将党内监督作为打击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推进各项政策的调整。

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党内监督思想,提出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充分發扬党内民主;改革开放以后,党建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党的先进性和领导能力。为促进党内监督制度的恢复与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加快完善党规党纪,扩大纪委监察机构的权限,突出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性[4]。

江泽民要求突出党内监督的核心,强调在抓好党员干部监督考察的同时拓宽监督渠道,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党内监督氛围,以此完善党内监督的长效机制[5]。

胡锦涛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快党内监督制度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拓宽党内监督的领域与渠道,重视巡视机构、制度的设立与完善[6]。

习近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内监督理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强化问责制度、巡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推进纪检监察队伍的完善。严厉打击腐败问题,党内监督制度朝着“法治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7]。

(三)监督主体

党成立初期党内监督权由各级执行委员会直接行使。中共五大后,第一个中央党内监督机构即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内监督权变为由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独立完整行使后党内监督权逐渐归各级党委会所有。中共七大后,党内监督权由各级委员会通过专门监督机构行使的机制得以确立和延展。

新中国成立后,纪律检查机构在中央和省市逐步建立。1955年,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组监察委员会。党的八大扩大主体范围,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从中央扩展到地方县以上。纪检监察机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废除。文革结束后,党建监督机构逐渐恢复,并选举产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改革开放后,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全国县级以上的党委普遍建立,与此同时,重点建设中央纪委派驻机构。2003年,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正式成立并于2009年改名为中央巡视组。新时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统一设立派驻机构,实现派驻机构中央全覆盖。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在党内监督方面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四)手段方式

党内监督的手段方式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毛泽东最先关注到加强党内纪律的重要性,指出要配备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强调建立纪律检查机关的必要性以及发挥新闻媒介等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邓小平一方面恢复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废除的党内监督制度,另一方面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深化了党内监督的范围,提高了民主党派的监督地位。江泽民注重党内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明确提出建立巡视制度,并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胡锦涛时期将巡视制度以法规正式确立下来,明确强调要科学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党内监督中。

习近平进一步强化巡视制度地位,发挥派驻机构和监察委员会的作用。强调互联网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效用。此外,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作用。

二、演变的内在机理

党内监督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占主导地位的监督,是确保党内民主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演变过程的梳理与分析,得出我国党内监督制度形成了“精准、民主、高效、全面”的制度体系,党内监督的演进呈现顶层设计系统化、监督主体整体化、思想理念科学化、手段方式创新化等特征。

(一)顶层设计系统化

1.人治到法治

在党内监督制度设立之初,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往往以党员领导干部监督下级以及党员自我监督为主。在历史经验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检验,党内监督实现了从对领导干部的权威服从到依靠法治的跨越,兼顾法治与科学。

2.零散到体系

党内监督法规的制定经历了由单一碎片化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转变,从党章对党内监督的笼统概略,到具体法律、规章和制度对其多层次、各领域的发展,党内监督得到了体系化、程序化的完善。

3.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

党内监督制度的发展对保证权力正确行使有着重要意义。这一过程中,监督的重点由对党员群体的事前威慑与事后问责的结果导向,转移到事前预防与行为监控的过程导向。从而实现了党内监督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顶层设计系统化。

(二)监督主体整体化

1.监督主体

党内监督主体由最初的纪委等单一机构发展到如今横纵联动的结构。从横向上看,监督主体包括纪委、监察委等纪律检查机构以及党员个人、社会组织与群众等多维度的横向监督主体;从纵向上看,包括中央及各级地方监督机构。近年来,中央巡视组在党内监督的地位更加突出。

2.监督对象

十八大前,党内监督对不同对象的打击力度不均衡;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除对基层领导干部、小微权力的监督之外,更加大到高级领导干部等位高权重者的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对象的无差别平等化,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央反腐决心。

(三)思想理念科学化

我国党内监督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与时俱进,立足党情、国情,在历代领导集体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党内监督的重要论述,推动党内监督走上制度化、体系化的道路,反映了党内监督思想理念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四)手段方式创新化

党的领导人最先关注到监督机构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巡视制度应运而生,逐渐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新时期,为适应时代发展浪潮,党内监督创新手段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下,依托数字化信息手段,利用完备的大数据治理系统与思维模式,全面提升党内监督效能。手段方式的不断创新为党内监督制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三、未来展望

纵观党内监督百年历程,其曲折的实践与历史经验表明,党内监督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站在兩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应深入探索党内监督效力提升的方法。基于此,党内监督体系建设可以依靠中心——四周“聚辐”模式。

(一)坚持党中央领导,发展民主集中制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的风向标作用,全面贯彻党内监督的思想方针,准确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要求。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因此党内监督必然要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既要避免不讲集中的民主,又要避免不讲民主的集中,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完善党内法规,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党内法规制度纳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立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涵盖党内组织生活制度、选人用人法规制度、专门法规制定的党内法规体系[8]。力图实现数量扩充、质量提升,使党内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从独立到体系、笼统到具体。并且要贯彻落实“有胆量、讲真实、重持续”的全面从严治党部署。

(三)注重思想教育,增强主体意识

党内监督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土壤的培育,要形成独特稳定的监督文化,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切实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教育[9],加强培育领导干部的党性与思政素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党内监督体系。加强监督主体的责任意识与义务担当,落实监督角色的内在驱动力。完善构筑监督机构,提升监督主体问责能力。

(四)整合党内外监督,形成各方合力

历史经验表明,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等方式的党外监督是党内监督的有效补充,要注重推进自律与他律切实结合。尤其要发挥人民力量,推进建立群众、社会、舆论等监督一体化格局。创新党内监督方式,拓宽党外监督渠道,切实提高党内外监督的协同能力,形成各方合力、各司其职的新局面。

(五)重视大数据运用,强化协同配合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同样举足轻重。要借助大数据工具,创新监督方式,建立网络监督平台,打造现代化新窗口,实现透明化、便利化、智能化监督。强化数据协同配合,着力攻克党内监督痛点、难点,优化监督流程,提升治理效能,发挥潜在价值。

四、结束语

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党内监督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并对新时代党内监督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与展望,以丰富党史研究、打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政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明龙.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以涉及党内监督的党内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为研究样本[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13(6):114-122.

[2]王珈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21.

[3]张玉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4]成芳芳.邓小平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当代启示[J].兰台世界,2017(1):124-128.

[5]耿庆彪.论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党内监督思想[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1):41-44[7]

[6]饶浩洲.胡锦涛党内监督思想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1,18(3):5-9.

[7]王喜满,苏莉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思想的演进与意义[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2017(2):104-112.

[8]王翠芳.新时代党内监督的创新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3):97-102

[9]滕明政.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理论与改革,2017(6):122-136

猜你喜欢
监督制度法规监督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什么是四个监督?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健全农村集体财务监督体系 夯实农村经济发展根基
关于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制度
基层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奇怪的法规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