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学校审美教育路径探析

2022-06-09 02:04柴发尚丽霞
海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五育思想道德美育

柴发 尚丽霞

初中阶段是学生步入青春期的开始,这段时期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逐渐开始成形,是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各项能力培养的黄金期;这时期教师如果能在心理和精神上对学生加以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将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黄金时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审美教育和思想道德意识的渗透,真正实现教师的育人工作。

一、五育并举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意义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理念旨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育”进行整合性和融合性教育,自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基础教育改革迅速进行相应跟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不仅是我国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和贯彻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正是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的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受到了更多关注,五育并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为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道路,也为新形势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基础教育中深化和改进提供了方向[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现状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拥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审美教育能够培养人感知、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对当下我国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对于美育教学的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在各种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背后,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教师队伍对美育教学理念认识的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等。

(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开始,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在性格上也逐渐开始叛逆,这都给教师在管理上带来一定的麻烦。因此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更应侧重对学校管理环境的帮助,即更多侧重于建设稳定的校园环境上,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包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对政治思想的学习中,审美教育的学习又很大程度上被忽视,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单一,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不到较大作用。同时,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学校在对这些教育同审美教育的融合方面建设不够明确,也就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不能有效将审美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去,教学目标无法明确和贯通,给教学带来一定干扰的同时,也无法真正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二)过于侧重对考试成绩的关注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道德與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考查方式,还是为卷面考核的科目,仍然难以脱离对考试分数的追逐。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教学中传统的以分数为主评价方式仍然存在,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带领学生对教材的死记硬背,造成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刻板化,从教师到学生都将考试成绩看的格外重要,在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审美教育自然而然受到忽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继而导致了课堂效率的降低。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帮助学生在试卷成绩上加以提升,却难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迟迟无法到位。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也仅仅依靠考试成绩,但是这种考试成绩的高低无法反映学生实际思想道德水准的高低,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会打击其学习自信心,继而影响学习效率,最终恶性循环。

(三)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仍有待提升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通常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道德与法治与审美教育的教学融合中同样如此。首先,教师自身对“五育并举”理念的学习和对审美教育的知识储备往往决定他们是否能够对美育教育有较好理解,很多情况下,教师无法成功在课堂上贯彻美育理念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自身对于“美育”是什么、内涵如何等都还不够了解。对“美育”的认识不足,自然也就无法在课堂中良好运用和渗透,也就无法将美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结合。在新的教学理念推进过程中,教师们也在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中对于“审美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对美育层面上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以“放一段音乐或是视频”或是单纯的理论灌输,甚至因为对美育的重视性程度很低,干脆就忽略这部分的教学。仅仅只是停留在让审美教育在课堂中“有一席之地”显然是不够的,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其学科知识大多都来自于生活同时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才是提高该门学科教学效率的最佳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忽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下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多时候是在泛泛而谈,这都给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中的审美教育知识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所学不能结合实际没有实践于生活中的意识,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且系统的知识体系[2]。同时泛泛而谈的教学内容也会降低学生对此门课程的重视,继而无法将课程中的美育思想内化到自身知识体系中去。教师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无法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样,较低的专业素养也不能保证教师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工作中不思进取,对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完善起不到促进作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或生活现象的认识会对其三观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及时加入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加以引导,就难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其日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自身审美意识的强化和对审美教育运用手段的“与时俱进”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五育并举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

教学路径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应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加以更新,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在对于“五育并举”理念进行充分学习和对于审美教育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初中阶段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课程的教学宗旨是以育人为主,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审美修养,继而进一步反馈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上。中学教育大纲中曾明确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对学生的美育、德育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审美理念建设的主阵地,要加深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理解;要贴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和心理上的变化加以重视并及时掌握,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材,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足教材,挖掘美育思想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很多知识都来源于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思想十分重要。当前审美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的最大阻碍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对教材内容中的美育思想进行充分的挖掘,教师要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这一学科的学科特性加以掌握的同时充分利用教材,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审美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增加教学内容的说服力,也能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片段也有较强的代入感。立足于教材,在课堂内外都积极渗透美育思想,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加深学生对于教材中美育思想的理解程度。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上,教师可以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结合新闻时事进行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社会热点事件来激发学生间的讨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感逐渐增强后其情感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动,教师此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稳定带来巨大贡献,继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审美思想和审美能力的建设。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缘故虽然性格较为叛逆,但并没有本质上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应该以和谐、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在学生犯错之后教师不能一味地强硬管教来束缚学生,要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和学生加强沟通,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日常教学细节中言传身教。另外,在分析教学内容时也要允许并鼓励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不要试图抑制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一时期正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最佳时期,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对于问题要接纳来自不同角度的看法,对于此类和主流相背的想法,教师要通过理性分析的方式扭转学生观点,从根本上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美育建设[3]。

(二)创新教学模式,多样化渗透美育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思考意识,这一时期过去那种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如果强行利用地位对学生进行严厉管教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因此这一时期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并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渗透审美教育理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在进行教学时更多偏向引导和规范,通过教学贯通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来规划课堂,以情境创设等趣味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此同时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和微课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使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时,首先在课前以微课形式让学生提前对于同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并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正确的思想道德美学观有所了解,指引学生对思想道德观念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广州小悦悦被碾压期间十八名路人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其当场去世的事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对于这次事件中路人的冷漠和肇事司机的巨大过错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这次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教训,鼓励学生做一个拥有正确思想道德的人,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再让学生自己化身“教师”对课程进行讲解并录成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也成功使学生对于课程中的审美教育自发的接受和内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完善提升,课后全面的巩固

在当前“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在避免布置过多课后作业的同时积极拓展课后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社会上,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将美育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交警部门的配合下去马路上做小志愿者,近距离观察和体会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在美育和德育方面的信念和实践,由此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更多活力。在条件允许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后设计黑板报或者写学习日记等形式,将道德与法治的美育相关知识点作为主题,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以此实现道德与法治在美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上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如今,我国正值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教育事业的改革为应对这一时代趋势,是审美能力作为美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综合型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价值不容忽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思想道德类美育观念形成的决定性时期,随着这时期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审美教育的关键阵地,教师要正视思想道德课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为初中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艺涵.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审美力量[J].中国教育学刊,2020(3):104.

[2]颜华.道德与法治课涵育学生核心素养路径分析:以“生命的思考”教学为例[J].新课程(中),2019(3):205.

[3]朱志云.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审美教育构建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7(19):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五育并举背景下学校审美教育路径探析——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GS[2021]GHBZ065

作者简介:柴发(1974-),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正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五育思想道德美育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美育教师
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养成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