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2-06-09 03:59李彧沛任安琪袁雪灵
海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谱系课程思政思政

李彧沛 任安琪 袁雪灵

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脉络,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新内容,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化、创新化,梳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内在逻辑的重要举措,对青少年继承辉煌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意义重大。对此,要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的理论构建,就是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在意蕴、在厘清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价值中,探索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四条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1]。建党百年,习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正确落实党史教育。以高校“课程思政”为平台,挖掘精神谱系融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时代价值以及最佳路径,进一步“立德树人”的同时激励大学生自觉担当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提供主体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伟力。

一、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

“课程思政”之时代意蕴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指从精神之源出发,世代共产党人历经百年奔涌构筑起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彰显。建党百载历程,是先辈们浴血奋战、忘我奋斗、艰苦创业、守正创新的历史见证,是跨越时空的凝练。代代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精神血脉,必将激励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的内涵深刻理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进新时代征程。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

1.党的精神谱系绵延厚重,是积淀着崇高神圣的初心使命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指在党带领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自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着重指示精神的力量,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一百年前,革命的先驱者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国外严峻的环境压迫下,先驱者们突破重围,历经上海到浙江嘉兴南湖转折,1921年7月一个全新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的大地上冉冉升起。在而后的一百年历程中,共产党人时时刻刻守护着这个政党,不断涌现出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等等一系列精神都是最好的诠释。

2.党的精神谱系光耀千秋,是激发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且已经实现了“三个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新时代“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集中兵力打胜仗”,是新时代“尽锐出战”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决心,是党员强烈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从党的精神谱系中吸取营养,为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懈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必然原由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彰显着百年大党对于当今中国三大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认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发展方向,洋溢着中国共产党人至上的精神境界,引领大学生实现心与貌的契合,自觉成人成才。

1.坚持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更加重视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在认知上强调“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價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保证理论武装、时政宣传、文化创作、精神文明建设、网内网外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展开、推进的正确性,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建设,助推中华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号召力的建设。

2.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时代青年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我们的新时代正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无穷无尽。“新长征”路有风有雨是常态,要将党的红色精神谱系通过时代新人培育,在多元思潮中彰显主导正能量,提升爱国情、厚植强国志、外化报国行。[4]大学生只有始终保持激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饱有尝新求变的朝力锐气,勇站变革前沿,在自身的奋斗中使得中国梦成真。

3.涵养大学生“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思想基础

政治方向和重大政治是非问题不容有分毫差错,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时政敏锐和社会洞察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养,必须解决纠正偏离和违背正确政治方向的行为,筑牢思想基础守好精神阵地,涵养大学生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的豪迈志气、铮铮骨气、必胜底气,不在徘徊中跬步而在坚持中冲刺,主动把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升华人生的境界。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手段和措施,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党的精神谱系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是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等同于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和国家发展相结合,才能肩负起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1.筑理想信念之基、补固本壮骨之钙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开放带来文化多元化,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同时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也涌现其中,一些腐朽的思想正在侵蚀高校学生的精神和信仰。抹黑历史、歪曲雷锋日记、黄继光堵枪眼是天方夜谭的种种荒谬行为和语言无疑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缩影,侵扰高校学生的思想,颠倒主流价值观。因此,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课堂有利于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更有助于培育其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厚植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5]。

2.继承辉煌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6]。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这些精神谱系之所以能被流传至今,在于它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新能量、彰显新魅力。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下,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7]。

3.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校“思政课堂”的改革创新关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价值培养与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为了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和达成“三全”育人的总目标,开创高校“思政课堂”新局面,首先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上,把学生当作思政课堂的内阁首辅,课堂教学是推进课堂思政改革创新的主要渠道。其次优化“课程思政”大纲,内容丰富且方式方法多样化,要以实用为出发点,增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想性。最后以新时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新媒体与课堂思政进行有机结合,线上线下同向协同,从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转换传统课堂思政教学。

二、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之实践进路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鲜明的育人属性,挖掘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拓深传播渠道、打造校园文化、丰富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实践体制机制,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掌握、所体悟,将精神特质的内在认同强化为启发性的身体践行。

(一)深化“协同育人”頂层设计,着力精神谱系引领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

“协同”包括主体协同、评测协同、提升协同,“育人”指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育的三合一。坚持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顶层设计原则,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用于高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的方式方法,共同培育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型人才。

1.党委领导与校院一体联动体制是基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8]”。党委领导和院校一体联动,能够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显性和隐形资源在各区域、层次和类别上实现共享共用,形成协调联动的体制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而言是基础和本质要求。

2.质量评价与支持落实机制是保障

一方面,科学高效的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重点在于对教学活动中育人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有效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能够在质量评价中查错纠误保障“课程思政”教学和育人的基本水平;另一方面,支持落实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落实,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资金,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此类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实现力度和深度的呼应[9]。

3.有效反馈与修正提升机制是补充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中更多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其中反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师生间的良好反馈、受教育者教育效果的反馈等是反思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方式、达成预期目标的必要补充。不同教学阶段的有效反馈,有助于提升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针对性,缩短大学生自身学习水平和育人预期目标的差距,在互动过程中及时修正、更调,实现“课程思政”的真正提升。

(二)坚持知行合一,加强“三课堂”作用推动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

“三个课堂”即在教室里的教学为“第一课堂”,校园内的课余活动为“第二课堂”,校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以及网络资源为“第三课堂”。要做到“三个课堂”相结合,形成教学体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以及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因此,我们要紧抓“三个课堂”,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课堂”,以精神谱系为主线,做到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做到“三个课堂”环节的内外联动。同时,精神谱系的融入,提高了“课堂”教育的趣味性、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涵。

1.把好第一课堂,讲透精神谱系的丰功伟绩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涵盖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资源,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与要义,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鲜明标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是我们学习和把握精神谱系实质的“钥匙”[10]。围绕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成长需要,立足教学课堂,就是要追根溯源,在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握好教师在课堂中的专题化教学,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转化。

2.夯实第二课堂,深化红色资源的应用实效

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同时期凝聚了不同时期的伟大奋斗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仍在不断扩展、继续丰富。因此,作为“第一课堂”实践平台载体,“第二课堂”要坚持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之上开展实践活动,用具体理论知识指导活动,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活动教育主题,充分利用现有红色资源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自我发展、自我净化能力,提高高校青年的思想修养与政治觉悟,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

3.拓展第三课堂,推进网络育人走深走实

第一课堂主要在教室里,第二课堂主要是在校园里,第三课堂则让学生走向社会[11]。高校学生面对的不仅是单纯的学习环境,同时也面临由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不只是中学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社会在教育过程中占比逐渐增多,对高校学生发展提出了更加切实的要求。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泥沙俱下,针对新问题新情况,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诚信教育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课可以利用网络及时高效、广泛生动和虚拟互动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平台,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理智思考与道德美感,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12]。同时,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强国”等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党史知识等,充分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才能真正增强红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效性和亲和力[13]。

(三)理论联系实际,聚焦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理论联系实际其实就是要达成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二者相统一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体现。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容各要素的加工重组,使各关联要素及不同部分相互协调渗透。

1.扎根中国革命传统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内容相结合

先进性内容是指反映时代特征社会发展趋势,体现高思想品德境界的教育内容[14],反应了前瞻性及超越性,广泛性内容是指反映社会发展正常状况,满足一般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要求的内容[15],反应了基础性及合格性。扎根中国革命传统和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根植中国革命传统得天独厚的优越文化沃土和守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和魂,以牢固树立弘扬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来保证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进行广泛性内容教育体现在注重层次上,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个体差异,引导更多的人迈向更高的目标。

2.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内容相匹配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在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工作、经济工作,乃至一切社会工作的“生命线”。发扬优良传统,使得大学生认识“生命线”的重要地位并发挥其作用,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结合不同社会形势,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做出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解读,使其与社会各个领域紧密结合。此外,人文性内容的教育应旨在引导大学生做人,充实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集体观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实现科学性内容与人文性内容的教育互为补充和支持,达成匹配。

3.赓续鲜明的红色特质教育实践,实现民族性与现实性内容相关联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内涵意蕴构成鲜明红色特质教育的清晰图谱,建党精神更是贯穿百年党史和兴国历程的精神之源,是“课程思政”必须讲清讲透的重大时代课题。一方面,其民族性强,体现了渗透在文化载体及日常生活方式之中代代相传的民族特性。另一方面,在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不断更新的世界思想文化和时代发展的影响,民族性的内容总是与时代性的内容相关联。我们既要在成长中汲取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要立足时代面向世界,推动“课程思政”内容结构不断优化与整合。

(四)落实以人为本,发挥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助力精神谱系融入的合力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向,就是要在各门课程中融入信仰教育,挖掘内在价值,促使其形成育人合力,做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

1.堅持深挖中共党人精神谱系,于价值引领的合力中创造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整体,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枝叶茂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就一脉相承,源源不断。同时,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具有磅礴的价值内涵与时代意蕴。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既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又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伟大精神是中共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立足于中共党人精神谱系,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要在研究的基础上传授,更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反哺中共党人精神谱系。认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在融合过程中厘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拓展新渠道,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中共党人的精神价值。

2.坚定汲取中共党人精神谱系,于思想渗透的合力中转化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我们要坚定不移从中共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指导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理论教学,做到常态化、教育化、体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觉悟与思想品德修养,从传承中获得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品格,在接受思想渗透过程中,将精神动力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3.精准把握中共党人精神谱系,于协同推进的合力中飞跃

精准把握中共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精神谱系的具体内涵丰富多样,包括人物、事件、会议、地域等。如地域类较为典型的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会议类的古田会议精神,事件类的长征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先进人物类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它们都不是孤立、单独的存在,而是在与其他时期之间互相关联和彼此融合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从而体现出精神谱系的丰富多彩性。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就是要准确掌握系列精神内涵,由于内容的复杂性,思政元素难以把握,主次容易混淆,这就需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配合,根据二者不同特点进行转化。在思想碰撞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结语

习总书记曾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当前,我们处于百年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应当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加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中华民族优越而珍贵的财富,以高度的自觉和主动性助推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之中,在追求养成、润泽、入心的“慢思政”中达至立德树人的新境界,筑牢中国信仰,培育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13).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19(4):1.

[4]覃景冠.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研究[D].西北政法大学.2021.

[5]黄婉霞.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 (6):1-4.

[6]吴德刚.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N].《人民日报》.2021(09).

[7]马苒苒,杜雨来.红色经典的价值意蕴与育人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 (2):136-140.

[8][9]张荣军,任鹏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当代广西,2020(22):19.

[10]黑龙江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奋斗,2021(22).

[11]杨伟国.打造三个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经济评论,2017(2).

[12]商万军,张连春,石国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三个”课堂探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3]肖邓华.高校“红色网站”思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J].才智,2012(14):309.

[14][1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5):26-48.

猜你喜欢
谱系课程思政思政
神族谱系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中国美术评论话语多元谱系和当代重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赞
聆听习总书记七一讲话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