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路径研究

2022-06-09 04:57张蒙万玉兰陈小情
海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育人

张蒙 万玉兰 陈小情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且重要的素质,也是在贯彻课程思政要求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专业课教师,不应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明确提出“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师要深刻认识专业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思政”育人的职业使命感和公共责任意识,在专业教学工作中既要教授专业知识,又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这就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使显性的专业教育与隐性的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1]。

一、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近年来,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专业课教师仍未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与专业课任务的关联较小,对于专业课内容的教学,更多是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引领,还没适应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重身份,因此也就无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无法进行完美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程思政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高

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教学的育人实效。一般来说,高校专业教师在求学期间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岗前培训中培养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2]。然而,專业课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熏陶,与思政课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思政理论知识的能力比较欠缺。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压力较大,高校专业课教师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本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学习,直接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熟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到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得不到提高,使得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薄弱,更新缓慢的问题。

(三)忽视自身职业理想和责任感的培养

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责任感是教师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内在动力。但部分专业课教师并没有明确自身的育人角色定位,没有认识到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缺乏课程育人的自觉性。同时,教师责任感支配下的情感因素对于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展开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运用的育人方法上,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语言交流,出现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的现象,忽视了对自身职业理想和责任感的培养[3]。

二、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逻辑

(一)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1.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必然选择

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二者不可或缺。各地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实施“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意识深挖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有足够的自觉关注自身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而要真正做到讲出专业课的“思政感”,最首要的就是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的重要素质,影响着教师的工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必然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4]。

2.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不断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持续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那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该做到强教师素质,塑队伍形象,撬动各高校进行全方位培养人,其中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作用至关重要。例如,将毕业生成员的离校主题党日活动作为支部的特色活动,教育引导毕业生成员牢记母校、到工作中继续发挥成员作用。进一步激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高质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工程。其中,各大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据可依,重视师资培训,使课程思政队伍道术兼备,从而有条不紊地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重要一环。展望未来,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合力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稳步发展,从而使得高校大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堪当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5]。

3.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本质要求

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离不开高校专业课教师。高校专业课教师挖掘自身学科,甚至还包含其他学科的德育因素,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好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发挥了不同学科的独特的育人功能。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正能量,把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培养工作之中,高校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长期不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精髓的渗透,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化,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规范和生活的一部分。

(二)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时代意义

1.有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如何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教师全员育人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越发重要。高校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主导者,课程思政的实施重点是放在学生身上。提升教师育人意识,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实施教学,有利于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把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增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推动所有课程的教学,在内容组织安排上既凸显思想性、价值性、建设性、理论性,又呈现学理性、知识性、批判性、实践性,注重灌输与启发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效果。

2.有利于发挥课程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对学生呈现其专业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课程的伦理规范。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下,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产生符合教学目标的积极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拥护。教师帮助学生把情感转化为信念后的坚定意志,成为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大学生通过思政课获得什么样的理性认识,毛泽东认为“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思想的飞跃是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对理论的应用,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和努力奋斗的课堂教学上收获行为的实际体验。

3.有利于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当下处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时期,仅靠发挥自身学科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有效结合多学科优势格外重要。

①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各个学科联动,各个部门联合,协同进行管理。各司其职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合作共同管理。

②坚持思想政治课程的引领作用。将思政课融入其他学科,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共同发展。思政课要在课程思政中发挥好主导作用,以及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努力提升思政课的课程魅力。

③高校之间加强交流,互通有无。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高校可通过联合培养的形式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沟通教学方式、更新完善知识体系,此外设置培训有利于让教师明晰课程思政的涵义、回顾育人意义,同时也可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师的思维方式,赋予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四个自信”。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达成专业课育人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有机结合。

三、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路徑

(一)组织专题教育培训

1.开展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

列宁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在组织专题教育培训的活动中,应积极挖掘教师身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师德师风模范, 树立先进典型, 邀请先进典型做报告,通过模范教师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专业课教师以优秀教师为标杆,对照典型找差距、明方向、添措施,更好地促进专业课教师整体思想政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校中的各二级学院应当积极表彰在思想政治素质高、课程思政业务精湛的优秀专业课教师,为其他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楷模[6]。

2.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的学术交流

从现状来看,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性、艰巨性、复杂性,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教师在政治素质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薄弱。因此,要将对高校专业课教师进行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①组织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专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或讲授,把道理讲懂、讲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入耳、入脑、入心,不断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7]。

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沙龙。通过高校党校、培训班、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等传统形式,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学习交流校内、校外的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经验。

3.开展体现时代特色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要加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宣讲、形势与政策教育、党课等形式讲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

②要让高校专业课教师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开展专题考察、红色考察等参观、调研活动,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1.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

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提出源自20世纪80年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一种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方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进行回忆、总结、思考和评价,并通过积极的、有意识的反思来梳理总结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之下,多学科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可以形成教育的合作,为提升高校整体教育效果,特别是思想政治素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从自己专业课堂中的表现延伸到其他专业课堂中表现,对课堂中的“教”与“学”进行回忆、总结、思考和评价,并通过积极的有意识的反思和总结不同课堂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素养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中获得更多、更广泛、更“接地气”的实践性反思,进而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8]。

2.以“线上+线下”为载体,创新高校教师交流形式

高校专业课教师需要把好课程教学这一主渠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交流学习的优势发挥好课程思政的功能,让思政教育不再只是思政类课程的任务,体现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而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高校教师的交流学习形式,牢固树立线上平台思维,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搭建平台,推动交流学习走深走实,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突出“新”字,加强平台建设。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为载体,线上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线下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交流、宣讲、培训等形式,为专业课教师开展交流学习提供了有力阵地。

3.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强化校内校外的信息沟通

社会发展要求思政教育从单纯的理论维度转变为理论和实践双维度的结合,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理论实践,学校企业等多项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纽带,可以加强校内校外交流、密切协作,努力实现企业、学校共同合作的良好氛围。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轮驱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主体”。推进校企合作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手段,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尤其是强化企业相关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至关重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点,获取更多校外信息,并进行校内外的信息沟通,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的结合,教师可以根据理论与实践,完成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双轮驱动下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结合本校特点,制定合理考评制度

课程思政下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考评机制涉及不同管理层级的方方面面,结合本校考评特点,制定合理地考评制度要分两步走。

①构建上下联动。

紧密结合的考评制度要求,上下联动要做到学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紧密联系,考评要做到校院两级管理,既要构建二级学院考评体系,同时也要将二级学院考评体系要求融入学校考评体系,并在该体系中提出更高层次内涵,运用目标管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高校院校考核评价体系。

②构建科学规范。

导向明确的考评制度,要做到两化一向:要做到科学化,符合规律,制定合理制度;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内容要规范,考评方式要规范;要做到导向明确,坚持目标导向。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明确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目标[9]。

2.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师德规范标准

“课程思政”背景下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要求高校要拥有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层次合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机制会极大影响考核评价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作用。可见,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在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合理的考评制度下,要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在完善考评体系突出的道德规范标准上下功夫。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师德规范标准,是对教师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更深层次的要求。

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思想政治的素养,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课程思政”视域下师德规范标准注重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技能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能否认识到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的德育价值,从根本上决定了这门课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3.注重过程反馈,提升成果运用实效

拥有合理的考评制度和完善的考评体系后,要使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依靠过程的反馈,提升其成果的运用实效。要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要在课程中进行反馈,要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素养,自觉践行课程思政教育育人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在育人过程中反思挖掘,把其中的思想政治素养充分的挖掘出来,有效地融入个人、融入课程,做到得到有效成果,发挥成果实效。

参考文献:

[1]王莹,孙其昂.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学理阐释与厚植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1,86(2):88-97.

[2]李勇,邱静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56-57.

[3]王进,桑利娥.论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情感力量的激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61-62,65.

[4]金永兴,董金明,张峰.高校教师政治素质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9):89-94.

[5]梁满艳,曾平,阳信生.新时代高校专业课程育人“五位一体”实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54-57.

[6]郭秀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全面提升的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8):35-36.

[7]张贺,伟东.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苏州市亨通集团教学实践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30(1).

[8]吴月奇.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9]李悦.“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6):56-58.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