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

2022-06-09 06:54张悦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9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信息技术

张悦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生活和教学中的渗透越来越多。而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在小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对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和知识储备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中来能够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和动手实验中培养科学思维,同时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拓宽学习渠道,拓展思维空间。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enet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life and teaching is increasing. As an all-embracing subject, elementary science has an important place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and it can greatly help elementar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formation and knowledge reserv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an greatly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science, love science, make students think with their brains and hands-on experiments to develop scientific thinking, while enabling students to play a subjective initiative, change passive to active, broaden learning channels and expand thinking space.

Key words:Elementary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一、小學科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提出背景

近几十年,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越来越先进,因此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融合也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和值得探究的课题。

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邓小平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因此科技的发展才能引领世界的发展。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科学,学会观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培养出科学素养。因此,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传播》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声音在产生之后是如何在空气中、水中和固体中进行传播的,了解人耳的结构,知道人可以听见声音的原理,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1.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水中和固体中传播。(2)了解本节课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3)知道三个关于声音传播实验的实验结论,并能动手操作。(4)了解人耳的结构,知道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5)试着制作“土电话”,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在空气中、水中和固体中传播的现象与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声音传播规律的实验方案,知道控制哪些条件。

3.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提出疑问→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探究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认识人耳结构→制作“土电话”→课堂总结

4.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课铃响,学生从校园各个角落跑向教室”的视频,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提出疑问

学生观看完之后,提出“上课铃响了,为什么在校园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引发思考,可单独请学生回答,也可同桌间互相讨论。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①尤其实验器材的限制,该实验通过播放视频来观察现象,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②让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小组讨论实验结论。③请一到两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评价并讲解实验原理和改变条件。

(4)探究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①教师拿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台演示实验,学生记录现象。③请两到三名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评价。④再请一两名同学试着说出实验原理和改变条件。

(5)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①教师在PPT上展示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纪律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开展实验。②请两到三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请其他小组评价。③教师进行总结,讲解声音传播的规律,引导学生从三个研究声音的实验中寻找实验设计的共同点,体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④强调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是“四面八方的”。

(6)认识人耳的结构

①回顾声音产生的原因,猜测人耳如何听到声音。②出示“耳朵的结构”示意图,介绍耳朵各个部分以及作用。③请学生说出人耳听到声音的原因,根据示意图推测声音进入人耳的路径。

(7)制作“土电话”

①播放“土电话”制作的视频或者图文教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土电话听到彼此的声音”。②通过引导,请一至两名学生说出“土电话”通话的原理。③如有时间,可以在课堂上让同桌两人合作制作“土电话”,现场体验通话效果;如课堂上时间不够,可在课后让学生制作,将制作过程拍成小视频,可在下节课上课之时向学生展示,也可利用视频号或者公众号展示。

(8)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是可以在空气中、水中和固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的,知道了耳朵的结构以及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并且应用所学的知识制作“土电话”,解释通话的原理。

5.分析与总结

本案例的主要特点:一是本节科学课中充分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将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融入到课堂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设计实验,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小组合作实验,将抽象的规律用明显的现象呈现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是通过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四是在课堂中利用四人小组合作,同桌两人合作等形式增加了课堂互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本節课的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多媒体手段都使得课堂更加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能够主动思考。同时,多媒体的使用也帮助老师弥补了实验器材的不足,如“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要用到抽气泵和真空罩,如没有这两种实验器材,就不能制造出真空环境,也就无法得到“空气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但借助实验视频,学生也可观察到实验现象。再比如教师演示实验时多媒体展台可将实验细节放大,帮助学生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可以把学生记录的实验现象放在展台下向全班展示。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发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更吸引学生注意,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效果更显著。

三、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

将微课引入课堂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在快乐观看视频的同时直观的学习到知识,而且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可以在课后使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或者将课外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一单元中有很多知识可以作为课后拓展,“太阳系的介绍”、“月相的变化”、“太阳钟的种类”、“麦哲伦环球旅行”等都可作为课后补充知识以微课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科学的学习动力。

2.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

自从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学生在校学习就受到了影响,但也因此催生了网络直播线上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居家学习。教师利用网络直播或者是微课等形式进行课程讲授或者作业批改。QQ、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的使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3.网络数字资源

网络上关于各科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科学也不例外。例如《科普中国》制作的《阿U学科学》就十分适合学生们观看,它每一集都很简短,用动画片的形式,将晦涩深奥的科学道理,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用轻松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演绎出来。除此之外,央视网上也有很多资源可以使用。例如在学习“动物大家族”这一单元时,可以在央视网上寻找《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栏目中与课题相关的视频,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再比如学习“观察天气”这一单元时,还可以将《天气预报》栏目中的视频播放给学生,通过生活来学习科学,同时还可以掌握必要的常识。

4.线上评价

在线上教学期间,不能像平时一样很及时的收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监督学生的学习,作业的批改与讲解相应的也会受到影响,教师不能及时的知道学生是否真的听懂了某个知识点。利用“问卷星”或许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讲授中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没有听懂的部分。例如我在讲授“植物结果了”这节课的时候,为了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基于“问卷星”设计了一份调查作业,以下是部分题目的学生作答情况分析图:

由图2-7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第5、8、9题掌握情况还不错,第11题掌握的还可以,但第4、12题掌握情况就不理想了,只有一半的同学理解了题目对应的知识点。我们再结合具体题目就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对于“果实的组成”和“判断植物的各部分分别属于什么器官”掌握的并不好,正确率较低,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听懂这些知识点。所以,教师可以再录一节针对这几个知识点的微课,让学生反复的听,加以巩固。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十分有利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科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天文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与生活紧密相关。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抽象思维和感知能力较差,单纯的文字,枯燥的概念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只凭借语言讲解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融入信息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多彩的元素,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学生,让他们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知科学,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相信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进步,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会越来越深,对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学生了解到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笋福鑫.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J].天津科技, 2019, 46(4): 92-93.

[2]孟炎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看月亮”为例[J].小学时代, 2020(14): 82-84.

[3]桂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以小学科学为例[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