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超前大管棚支护施工工艺

2022-06-09 00:09冯启隆
四川水泥 2022年5期
关键词:管棚浆液钢管

冯启隆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00)

0 引言

在松散地质条件下建设隧道时,因为现场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乃至安全事故,因此,加强防护尤为关键。在隧道开挖前,需采取有效的支护方法提高围岩的稳定性,以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目前施工现场常用的超前支护方法主要有管棚法、超前小导管法和超前锚杆。本文将结合工程实例,对超前大管棚支护施工工艺进行介绍。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工程进出口起讫里程为K5+100~K6+000,全长900m,路线设计纵坡为-3%、-0.094%。进口K5+100 段55m 为V 级围岩,隧址区存在堆积碎石土层,埋深浅,自稳能力不足,围岩易在开挖扰动作用下发生坍塌。考虑到隧道施工现场松散地质条件的特殊性,于拱部120°范围内采取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施工工艺。隧道限界净高5.0m、净宽10.5m。

2 大管棚设计方案的变更

根据原管棚设计方案,在K2+438~K2+488 段设置管棚,分两环有序完成。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对原管棚设计方案做出如下变更:

(1)变更一:管棚里程段调整为K2+433~K2+488,提出如下两项施工方案:

方案一:按两环布置,管棚长度为里程段(55m)+一个接头(5m)+超前量(5m),共65m。

方案二:按三环布置,相较于两环布置的方案,里程段和超前量保持一致,接头数量增加至2 个,即管棚总长增加5m,共70m。

对比分析发现,在两环布置方式下,每环管棚长度在30m 以上,施工难度增加,施工质量的可控性差,因此采用三环布置的方式,将每环长度设定为24m、24m、22m。

根据施工现场的钻孔记录可知,第二环管棚伸入岩层的深度已经达到2m,无需设置第三环管棚。

(2)变更二:原设计方案中,管子两头车公螺纹,精准对接钢管,外套厚壁管箍,上紧丝扣。从施工可行性的角度来看,螺纹加工的工作量较大,成本较高,因此做出调整,第一环大管棚采用外套管法,第二环大管棚采用丝扣法。

3 大管棚超前支护方法

3.1 管棚构造

管棚包含钢管和钢格栅拱架两部分。以较小的外插角沿开挖轮廓线打设钢管至开挖面,建立预支护结构,维持开挖面前方围岩的稳定性。管棚构造如图1 所示。

图1 管棚构造

3.2 管棚的应用特性

管棚结构中,钢格栅拱架作为横向环形支撑,钢管作为纵向支撑,建立横、纵向的结构体系。得益于管棚较大刚度的特性,可阻止围岩的变形。管棚支护在隧道工程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在极破碎岩体、砂土质地层、强膨胀性地层等多种工程场景中均具有可行性。管棚施工可根据现场条件采取长管棚、短管棚的方法,其中长管棚的超前量较大,钢管安装次数较少,在大断面开挖中具有可行性。

3.3 管棚支护结构

(1)沿隧道拱部开挖轮廓线外10cm 布置大管棚钻孔孔口,环向间距为40cm,每环布设35 根。

(2)钢管采用无缝钢管,外径108mm,壁厚8mm,分段安装钢管。第一段,奇、偶数管的管长相差2m,剩余各段的各钢管长度保持一致,相邻两段钢管间用丝扣连接。为顺利注浆,在钢管上钻10mm 的注浆孔,遵循梅花型布置原则,孔间距为50cm,钢管尾端2m 作为止浆段(不钻孔)。取4 根20mm 螺纹钢筋和适量长4cm、壁厚8mm、外径42mm 的固定短环,共同组成钢筋笼,将其设置在钢管内,用于提高钢管的强度和刚度。纵向两组管棚的水平搭接长度不少于3.0m。

(3)钢筋笼制作成型后,将其置入钢管内,而后灌注浆液,随着浆液的固结,提高钢管的刚度。

(4)注浆采用水泥浆,水灰比为0.5∶1,浆液扩散范围较大或是现场地下水较发育时,调整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采取压力注浆的方法,压力控制在0.5~1MPa。

4 超前大管棚支护施工工艺的具体应用

4.1 测量放样

4.1.1 第1 环大管棚(K2+432~K2+456)

隧道进口处布设三角导线网,测设管棚的起始中心里程K2+433,确定中心线的垂线方向,沿着该方向测设控制桩。然后沿该方向设钢格栅作定位使用。测设2 处控制桩,于钢格栅上落点,点两侧焊接短钢筋头,发挥出导向作用。为维持钢格栅的稳定性,在其下方布设五道I18 工字钢,用于支撑钢格栅。

4.1.2 钻孔

在导管中心线方向打设两处方向桩,起到辅助作用,精准控制钻孔的方向。孔内用水平陀螺仪检测倾斜度,予以控制,测点位置规划在距孔口2m、1/2 孔深、终孔处。经检测,若钻孔不满足精度要求,随即封孔重钻,再次安排检测,直至实测结果满足要求为止。

4.1.3 第2 环大管棚(K2+452~K2+476)

(1)第2 环大管棚增设工作室,长度为8m。围岩开挖后,先初喷混凝土,将钢格栅支撑架设到位、锚杆打设到位,挂网并喷射混凝土,有效防护围岩。工作室的尺寸略大于设计轮廓线,纵断面结构组成如图2 所示。

图2 工作室纵断面

(2)第2 环大管棚于洞内施作成型,但现场作业空间有限,难以将控制方向护桩钉设在地面上。针对该局限性,在钻机机身中间上部的初期支护拱部设点,测定此类点的标高数据,经反算后得到钻机中心的高度。在前述基础上,综合考虑孔口及钻机中心两点的高程,精准控制钻孔的倾斜度。

4.2 钻孔

(1)详细检查开挖断面的中线及高程,判断开挖轮廓线是否满足工程要求。在工作面稳定安设受力拱架,准确标记管棚的位置。

(2)钢管安装的中线及高程误差不超过±5cm,垂直度误差不超过±2°。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在钢架上纵向钻进管棚孔。钻孔作业示意如图3 所示。

图3 两台钻机钻孔顺序示意

(3)Ⅰ部和Ⅱ部协同开孔、Ⅲ部和Ⅳ部协同开孔。全程加强管控,使两台钻机同步运行。上导坑的开挖采取人工作业的方法,开挖精度较高,但施工效率偏低,因此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快提高管棚施工效率,为人工开挖争取充足的时间。

(4)根据孔位测量放线结果钻孔,司钻人员加强对钻孔方向和倾斜度的检测与控制。孔底位置偏差控制在孔深的1%以内,孔口位置偏差不超过±5cm。

(5)开孔初期,遵循低压、慢转的原则,检查开孔施工情况,确认无异常后逐步提高钻进速度和钻压。钻进深度范围内存在大孤石时,按照高压、低速的方式有序钻进。钻孔采用130mm 合金钻头,局部地质条件特殊时需进行调整,例如遇到孤石时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过程中,用清水护壁,期间及时取出取芯管和岩芯。随着钻进的持续进行,即将成孔时向孔内注入清水,清理钻孔期间聚集在孔内的泥浆、悬浮物等,使成型的钻孔内部保持洁净。

(6)遇卡钻、孔口不出水等异常状况时,随即暂停钻孔,安排注浆。钻孔完成后,检查是否有塌孔或其他异常状况。通过成孔检查后,开始安设钢管。

4.3 配管

接长管棚钢管时,接头在纵断面错开2m,保证管棚受力的可靠性。大导管的长度为4~6m 不等,下管时根据工程要求连接管子,使其达到设计长度要求。管子连接方法有如下两种:

(1)丝扣法:在管子的两端分别车出深度不超过1/2壁厚、长度不小于15cm 的公螺纹和母螺纹,将前一根管的母螺纹套在后一根管的公螺纹上,再旋紧,保证两根管稳定结合为一体。

(2)外套管法:在两根管的接头外边套长度为40cm的外套管,再采用电弧焊的方法进行处理,保证缝隙经过焊接后饱满、稳定。

4.4 送管

现场空间充足时,用大型机械高效送管,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并提高施工效率。第1 环大管棚施工空间宽阔,具备机械作业的条件,用CAT320 挖掘机挖斗送管;第2 环大管棚施工时,碍于现场空间狭窄,不再采用机械送管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钻机送管。钻进成孔后,用主动钻杆带动Φ108mm×8mm 的大导管,在旋转的同时适度向前推进,直至管子精准到位为止。

4.5 管口封闭

于管子端部焊接带眼钢板,将长度为50cm 的Φ32mm×4mm 注浆管焊接至已经设置到位的钢板上。配套的注浆管为三通构造,一通用于接入大导管,一通为冲洗用,一通接塑料架管。其中,作为冲洗用的一通可及时用于清理管道中的杂物,防止由于水泥浆固结或是其它原因而堵管。

4.6 压力注浆

4.6.1 注浆参数

(1)取Φ108mm×8mm 的钢管,在管壁上按梅花型布置的方式钻10mm 出浆孔,孔距为50cm,钢管尾端2m 作为止浆段,不做钻孔处理。

(2)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布置钢管,间距0.4m,外倾角1°。为使纵向前后两排钢管稳定连接,要求两者的水平搭接长度至少达到3m。

(3)注浆以单液注浆为主,浆液扩散范围大或是现场的地下水较发育时,调整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浆液按0.5∶1 的水灰比制备,水玻璃模数2.6~2.9,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为1∶0.3。压力注浆时,将注浆压力控制在0.5~1.0MPa,具体根据现场注浆情况做灵活的调整。

4.6.2 大导管注浆量

按如下公式计算,确定大导管注浆量:

4.6.3 浆液的制备

(1)浆液用拌和机制备而成,单次投料量根据拌和机的容量而定,但必须满足配合比的要求。

(2)投料时,先掺入水和外加剂,待水量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1min 拌和,再向其中投入水泥,搅拌至少3min。经过拌和后,浆液需有均匀性,注浆过程中仍需搅拌。

(3)注浆采用水玻璃浆液时,浓度以25~40°Be 为宜;在加水的同时进行搅拌,用于稀释水玻璃。

(4)在水泥浆或稀释水玻璃浆液的制备过程中,禁止任何水泥包装纸或是其它杂物混入浆液内。及时将拌制后的浆液转入贮浆槽内,并做过滤处理,而后方可利用注浆泵注浆。浆液的使用遵循随拌随用的原则,缩短浆液拌制完成至注浆前的间歇时间,以防浆液凝固。

4.6.4 注浆方法与顺序

(1)注浆方法。综合考虑现场围岩条件、地质特性、机械设备性能,采取全孔式注浆的方法,先钻进至孔底,钻孔成型质量达到要求后,一次注浆到位。

(2)注浆顺序。从拱顶开始对称向下注浆,先注无水孔,再注有水孔。跑浆、窜浆时,间隔一孔或多孔灌注。注浆后,启用止浆阀,用于维持孔内压力的稳定性,直至浆液凝固为止。注浆压力主要根据注浆作业范围内的地层条件而定,通常需扩散至管周0.5~1.0m 的半径范围内。注浆量则根据实际注入情况而定,待每根大导管的实际注入量达到规定要求时,可结束注浆。遇孔口压力上升至设计值但孔内注浆量仍有限的情况时,随即暂停注浆,分析原因并处理,防止因较强注浆压力的持续作用而导致开挖面被压裂。

4.6.5 注浆要求

依据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浆液的胶凝时间和浓度,未经许可禁止变更;注浆作业人员加强对泵口及孔口注浆压力的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若有则妥善处理;双液注浆施工中,及时测定混合浆液的胶凝时间,实测结果偏离设计要求后,随即调整。

4.6.6 注浆结束条件

注浆结束条件考虑到如下两部分:

(1)单孔结束条件:注浆压力达到设计值(终压),注入量超过设计值的80%。

(2)全地段结束条件:各注浆孔均符合上述提及的单孔结束条件,并且无任何的漏注浆现象。

4.6.7 注浆效果的检验

(1)分析法:注浆期间记录注浆压力、注浆量等关键数据,针对数据展开分析,判断注浆效果;注浆时加强检查,分析是否存在漏浆、跑浆等异常状况;在确定浆液注入量后,估算浆液扩散半径,评价此项指标是否具有合理性。

(2)检查孔法:在施工现场钻检查孔,取岩芯进行检验,有效判断注浆加固效果。

4.6.8 注浆施工的注意事项

(1)部分钻孔的成孔难度小、出水量少,可一次性注浆到位;易于成孔但有较大出水量时,分段后退式注浆;成孔难度较大时,可采用分段前进式注浆的方法。

(2)浆液搅拌时间为3min,保证原材料均匀混合;制浆后,用滤网做过滤处理,再将浆液转至储浆桶,用于压浆。浆液制备时,原材料的用量必须准确,水泥、水的称量误差均不可超过5%。搅拌时,禁止任何纸片或是其他的杂物混入浆液中,搅拌后用筛网过滤,否则禁止注浆。

(3)注浆期间,施工人员加强对孔口、邻孔等薄弱部位的检查,判断是否有串浆的问题,若有,则采用间歇式注浆的方法封堵串浆口,或是用快硬水泥砂浆封堵,保证串浆部位不再继续涌出浆液。注浆压力增加异常时,表明注浆管路可能发生堵塞,此时停机检查,锁定堵管的部位,有效疏通。

4.7 沉降观测

为明确超前大管棚支护施工工艺的应用效果,安排沉降观测工作,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判断。在地面设K2+441、K2+453 2 个监测断面,各断面观测桩数量均为5 个,注浆期间加强观察,判断是否有局部上鼓、隆起的异常状况。大管棚范围段开挖时,观测结果显示此阶段有10cm 的沉降,较为特殊的是山体整体沉降量达到20cm,根据各类沉降数据,预留25~30cm 的沉降量,此方式可有效满足隧道工程在安全施工和正常施工两个层面的要求。

5 结束语

总之,松散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施工难度偏大,需采取有效的支护方法提高围岩的稳定性,以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超前大管棚支护工艺对维持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效果较好,但一定要把控其在松散地质环境中的应用要点,并根据沉降观测结果评价其应用效果。本文案例的实践证明,该超前大管棚支护施工后,可满足隧道正常施工要求和安全要求,该项施工工艺具有可行性。

猜你喜欢
管棚浆液钢管
考虑动态施工超长管棚预支护力学特性及参数影响分析*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脱硫系统用浆液循环泵汽蚀分析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大断面浅埋隧道管棚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浅探输变电钢管结构的连接方法
管棚超前支护下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盾构法单液同步注浆浆液的对比分析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ACS6000中压传动系统在钢管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