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2022-06-10 05:39刘彦敏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教中学理念

刘彦敏

(杭州市钱塘区学正中学,浙江 杭州 310018)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意见》的发布为我国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而在整个学校体育的构成中,中学体育则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培育体育兴趣、形成体育认知的重要阶段,对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因此,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中切实落实体教融合的理念,是夯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

1 体教融合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形成新的目标要求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张岂之在其著作《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得到健全的后天培育,成为超越于“本能人”的“社会人”或“文明人”。而体育作为教育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不仅是表层上对人运动技能的培养,其深层次的价值更是涉及培养人的“品格、德行、情感、意志、心灵”等根本性问题。这一点正如季浏教授所言:从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个途径,体育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更是直言: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由此看来,当下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价值和新的解释。如何在具体的体育课程设置中凸显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突出体育的育人价值,则是一线体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查阅文献可知,体教融合是由较早提出的体教结合演化而来的,从词源学上讲,从“结合”到“融合”,事物是从表面的连接向更深层的融入递进。“体教融合”则更加强调“体育”中全面培养人的教育价值,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体育课程作为具体的教育手段和媒介,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因此,遵循《意见》中提出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依据中学体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启蒙性、普适性、基础性”等特征,在“体教融合”的理念下,本文将中学体育课程设置为3个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见表1。

表1 体教融合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2 体教融合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我国教育自古就强调“知行合一”,要求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要和内在的价值观相统一,其主要的表现是通过身体行为去践行习得的文化。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表现在体育课堂上则是通过学习课程的具体内容,并参与体育锻炼,从而获得身心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完成体育育人的过程。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言:“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以便他长得既聪慧又有理性,能干活,能办事,能跑,能叫,能不停地活动,能凭他的精力做人,能凭他的理性做人。”由此可见,提出有效合理的中学体育课程实践路径,是落实“体教融合”理念重要的基础工作。

2.1 强化教师对体教融合的理解,重视课程“人文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艺术的传递者、理性之光的点燃者,肩负着巨大的职责。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学资源的承载者、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传递者,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引导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其对体教融合理念的理解,是落实《意见》要求的根本保障。基于此,本文提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体育课程中蕴含的“人文教育”的功能。所谓“人文教育”是针对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的教化。以此来看,在体育课程中重视“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指增加体育中蕴含的文学、史学、哲学以及艺术学等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跳出物质世界的局限性,强化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增加学生“身与心”的关联性。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融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提升自己,使自己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理念的最终实践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职责。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一线任课教师应该转变固有的体育教学思维,加深对“体教融合”的再认识与再理解,建立从“以体强体”到“以体增智”再到“以体育人”的教学观,实现体育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2.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获得真实体验感

体育的过程首先是要有亲身的参与和体验,“体”之意为身体和行动,“验”之意为证实和检验。加尔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能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杜威赋予经验“交互影响”和“反身投射”等意义,并指出身体参与是知识建构式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认为参与运动是体验体育的教育过程,在这过程中亲身的体验将“自我”与“他人”“学习”与“收获”进行了有效链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体育育人的教育价值,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认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中,本文提出以下2条措施。其一,体育教学管理者要做好顶层教学设计,在体教融合的理念下,形成统一的体育课程观,并在此观念下开展“教学、竞赛、社团”等具体工作,让学生尽可能参与体育活动。其二,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对体育观念的传递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理论认知上,更要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体验体育,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深层次认知。具体来讲,这种深层认知第一层是“直观性”,应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原理、体育与健康、体育与个人成长等相关的体育素养形成浅层的理解。第二层是“参与性”,应让学生参与更多有身体实践的体育运动,真切地体会与感悟体育的教育意义。第三层是“感知性”,这个阶段是在前面2个阶段基础上的提升,“感”更多地是形成思维上的认知以及身体上的体验,“知”则是达到对体育精神深层的理解,即完成“身心一统”的认知。

2.3 遵循“以人为本”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有效性

体育是身体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学则是通过“引导—参与—体验—教育—获得”的线性过程,逐渐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师“如何教好”,也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关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首先,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主动听取学生的意愿,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开展有效的教学。中学阶段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缺少自我意愿的表达能力,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询问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求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过渡到“主动求知”。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客观认识到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观念等因素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最后,教学管理者要制定灵活的教学制度,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不同,具体到每个学校的中学体育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教学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环境,制定灵活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3 结 语

当下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预示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将有一次大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学体育作为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成了落实体教融合理念的关键环节,这也是夯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体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中学体育课程目标应该进行调整,分层次设置目标,凸显体育育人的功能价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强化教师对体教融合的理解,增强课程人文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获得真实体验感;遵循“以人为本”教学原则,提高教学针对性等具体方法,旨在通过这些教学观念和学校课程的调整,进一步修正当前中学体育课程中一些问题,进而实现体教融合理念的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体教中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