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院校合作的新型病房志愿实践探索

2022-06-11 09:48罗星媛陈施杭张融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罗星媛 陈施杭 张融

摘  要:“护心小学堂”浙大儿医病房学校是杭医护心人志愿者团队联合浙大儿院护佑童心志愿者之家开展的大学生志愿者项目。长期住院的儿童因受病情影响无法返回学校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及文化艺术培养,造成病儿出现教育断层及一系列心理问题。现有的志愿项目极少关注到这一问题,故本项目以“互联网+”为背景为长期住院儿童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以课外娱乐活动为主的新型浙大儿医病房志愿活动。在志愿开展前后,通过precede-proceed模式编写相关问卷及量表评估患儿的异常行为、社会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等。对比发现,大部分患儿较开展前均有所改善。故本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教育断层问题带来的一系列儿童心理问题,预防自然缺失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病房学校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3-0165-04

一、志愿实践背景

儿童因免疫力远低于成年人且心智发育尚未健全,极易感染各种病毒类疾病和发生各种意外伤害。据统计显示,近年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比例约为19.35%,且因儿童所患部分疾病,所需治疗病程长、治疗见效慢,患儿需长期住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并易导致各类心理及教育问题的产生[1]。

长期住院儿童家庭因孩子还不具备完全生活自理能力,家长需长期往返于工作单位与医院之间,且多数家长受自身能力限制,难以及时调节孩子因长期住院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和可能产生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使得患儿父母也承担巨大精神与生活压力。

据调查显示,目前儿科医院现行的床护比约为1∶0.4,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比例约为1 ∶ 2。因医护人员人数有限,导致医院治疗的重心更加偏向于住院患儿的疾病治疗与实际康复护理工作,而较容易忽略长期住院儿童心理及教育问题。

(一)病房学校背景

当前,随着“三孩”政策的正式入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童数量,与此同时,由于患病而导致的长期住院儿童人数也在逐年升高,随之而来的是这些住院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因此,本项目提出了“病房-学校”相结合的志愿理念,针对由长期住院所造成的自然缺失症[2]等心理问题进行探索和改善。由于志愿者身份均为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能够同时向患儿及其家庭普及基础医学知识。

本项目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定点开展,该医院目前是浙江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医院和儿科学国家重点专科单位,学科水平、临床业务能力及综合实力均处于全国儿童医院前列。每年收治来自各地的儿童,且多数为病程较长的患儿,为本团队提供了稳定的服务对象。该院为志愿者提供专门的休息室、活动室以及志愿者值班室,极大地便利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给予本团队长期的场地支持。

(二)国内病房学校先例

国内病区学校也有很多先例和优秀经验,西北首个病房学校(西安)[3],在血液病区采用少儿兴趣班的模式,让病区学校充满温情和关爱,极大地调节了儿童的心理压力;广东的病区学校[4],将儿童的兴趣与爱好相结合,且采用生日会、节日庆典等方式强化患儿的人际沟通能力,增强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长期住院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患病是一种恐惧的经历,尤其对于儿童,由于不能完全理解疾病过程,他们在住院过程中较成年人更易感到苦恼和困惑。受病情影响,患儿与社会长期脱离,缺乏同龄人的陪伴与交流,易引发儿童心理危机,具体表现包括:食欲下降、呕吐、做噩梦、易受惊等生理反应,社交退缩、逃避、易自责等行为反应,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无法将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认知反应[5]。国内外研究一致表明,住院经历会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Gasey等学者研究发现经过手术治疗的住院儿童较健康儿童有更为明显的医疗恐惧、生理焦虑、孤独抑郁等情绪障碍表现,退缩反应与自然缺失症、社交紧张、哀伤沉默、社会适应能力退化[6]等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均严重威胁到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及志愿实践方案

(一)调查方法

针对志愿服务中,志愿对象和患儿的对象制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向患儿家长进行调查,在設计调查问卷中,因为大多数问卷无法客观全面反映患儿的现状,以及无法说明志愿活动对患儿有帮助。故采用precede-proceed模式编写相关问卷,以患儿的反常行为为主要分析因素,采用追踪调查的方式,一次活动结束后对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并评估活动效果。

(二)志愿实践方案

1. “我手绘我心”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的核心观念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东方文化的结合,患儿多为小学或学龄前儿童,处于这两个阶段的儿童,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发展,沙盘游戏对了解及治疗患儿的心理问题是有优势的。在王萍等研究中表明,沙盘游戏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其对患儿的焦虑情绪有一定的缓解及治疗作用[7]。在曹赛楠等研究中发现,个人与团体沙盘治疗相结合能够对患儿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8]。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基于荣格心理行为学,对患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在个人沙盘中运用叙事类引导方法,对患儿进行一定的语言指导,建立正确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是非观。同时运用沙盘模拟,在特定的场景中,结合患儿心理特点,扮演不同人物,模拟真实社会,在沙盘上增强患儿的社会能力和社会属性。对患儿每一次的表现进行记录,询问专家意见以进行阶段性调整,借助沙盘游戏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敏感度。

2. “与自然手牵手”预防自然缺失症活动

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是由Richard Louv提出,其指出自然缺失症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现象[9],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研究表明,当儿童长期缺乏与自然的接触,将会出现各种身心健康问题,如罹患肥胖症的概率会上升15%,患抑郁症概率上升33%,患焦虑症概率上升44%[10]等,儿童冒险精神匮乏,环境敏感性和环保意识削弱[11]等。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现阶段几乎没有对防治自然缺失症的户外活动环境教育方式的研究,

杭医护心人志愿者团队以浙大儿医为试点,利用自然缺失症、儿童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对所有受试患儿进行心理健康分析,得到患儿心理健康评估结果,从而开展预防自然缺失症活动。活动以户外课堂体验、闯关后花园的形式联合患儿家庭,重新构建患儿与自然的关系。

3. 书信交流

长期住院患儿在住院期间会频发陌生、高压、痛苦的临床诊疗历程,这对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身心创伤。加之医院对新冠疫情防控采取的隔离措施,使住院儿童无法频繁外出,使之接触外界机会极大减少。

通过书信交流帮助患儿了解病房外的生活,提供给患儿抒发情绪的平台,让志愿者了解到住院患儿现存的心理问题,以便通过线下的志愿活动给予患儿一定的心理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孤独、焦虑和痛苦的情绪。

4. “科普读物,我会做”科普手册制作活动

儿童具有认知探索的需求,儿童科普读物作为科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科学教育与培养儿童认知探索的重要资源。此活动通过志愿者与患儿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展示科学知识,让患儿用绘画及文字等方式将自己所观所感记录下来,编撰成册,活动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情节、亲身实践体会相结合,增加科学的可理解性与可阅读性,帮助长期住院儿童探索科学道路,满足患儿探索的天性。

5. “我的衣物我做主”时装秀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回信中曾提道:“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有重要作用。”

“我的衣物我做主”时装秀活动通过组织病房小朋友们在自己的病号服进行再设计,如图案设计、色彩改变等并在时装秀节日上向大家展示,希望能带给孩子们生活上的乐趣,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三、志愿实践意义

(一)对于长期住院的患儿

本团队通过开展一系列“護心小学堂”志愿活动和医疗性游戏提升患儿亲近自然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病房患儿的心理健康现状做出了积极的应对。

系列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缓解长期住院儿童消极心理,为枯燥的病房生活添加乐趣,进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推进患儿的疾病治疗与健康恢复。

(二)对于长期住院儿童家庭

儿童的患病给家长带来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状态。这些都将影响患儿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本团队通过开展家长分享会、分发医学手册,以提升家长专业护理知识,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应激程度,缓解家长因工作繁忙而无法陪伴孩子的情况。

(三)对于志愿者团队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在活动、服务、主体、过程等四个维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工作在现实中遇到许多问题,本项目相对完善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各方力量,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社会化,以促进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项目中以护生志愿者为志愿服务的主体,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形式为护生提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过渡,充分发挥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四、对志愿实践的发展思考

(一)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参与率

广泛利用新媒体、学校公众号等手段,宣传志愿服务工作亮点,树立志愿的正面形象,提高认同度。进行线上报名志愿活动、严格录取志愿者的方式,让社会大众都能亲身实践志愿服务,提高大众参与率。

(二)推进志愿者培训体系的建设,提高专业性

由于本志愿项目的受众人群广、流动性大,加之志愿者人数多,使志愿质量难以提升。目前本团队正规划建立以各志愿负责人为基础成员的志愿小队,聘请心理老师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培训,针对活动开展形式不断规范活动流程和评价标准,提高专业性。建立规范的志愿者评价体系,使志愿服务优良的志愿者参与到志愿小队培训中,不断壮大志愿小队志愿者基数,为扩大受众人群的长远规划做准备。

(三)合理运用“互联网+”,打造新型“云上志愿”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拓展,把“互联网+”运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势在必行。本项目运用“互联网+”模式打造了新型“云上志愿”对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起重要作用,但“互联网+”模式在志愿服务中是一把双刃剑,助益有:创新了服务载体,实现了线上线下志愿覆盖,服务对象增多,降低志愿组织成本,提高效率等;弊端也较明显,如志愿服务接收到的信息参差不齐,信息筛选所需人力较多,评价标准难以确定等。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时代下,“云上志愿”模式在志愿服务中是利大于弊的。

(四)谋求多机构联动机制,助力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在志愿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渠道等,大力宣传本团队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发展适合患儿的志愿活动项目,将内容信息、采编资源等融合到统一的平台上。本团队也在学校试行了部分前期志愿活动,在“杭医护心人”公众号中有关志愿活动的宣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结合志愿活动和本团队自身有效整合外部资源,创新宣传方式以谋求多机构联动机制,倡导健康服务,科学普及,使服务内容更贴近实际,探索出一套适合团队自身的联动机制仍任重而道远。

五、志愿实践成果总结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根据量表分析,活动前量表显示儿童的行为异常明显,情绪不稳定性高,患儿家长呈焦虑心态,患儿社会能力有缺陷。初次活动结束后,由于对活动人员熟悉度低,造成活动的不配合,患儿行为没有明显改善;二次活动情况有所改善;系列活动结束后,根据回收的量表数据分析得知,儿童异常行为得到改善,社会能力增强,患儿情绪稳定有所改善,患儿家属及医务人员焦虑有所改善。

(二)结果分析

运用系列志愿的形式,对患儿的认知能力及社会能力都有所改善,患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随活动次数呈曲线增长,患儿情绪稳定性有所改善,带养者的心理压力较活动前稍有改善。

1. 儿童层面

量表分析显示,儿童焦虑程度下降;通过相关日常活动,儿童社交能力上升,自闭情况有所好转,沙盘活动受到儿童的喜爱,沙盘活动后,儿童的社会适应情况有所好转,在后续衣物设计活动中,志愿者及家长普遍反映儿童心理状态比原来更加积极阳光。

2. 家长层面

家长责任意识增强,焦虑情绪有所缓解,逐渐了解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角色,促进家庭依恋模型建立,帮助儿童形成社会氛围,增强情感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受沙盘游戏影响,家长能更直观知道儿童心理活动以及心理状态,可改善其长期专注于疾病,忽视儿童心理建设的情况。

3. 社会层面

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行列,树立医院正面阳光的形象,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和和谐发展。

(三)讨论

当前,住院患儿人数持续走高,在此大背景下,儿童缺乏亲人陪伴导致心理、生理等方面缺乏关注。从利出发,一方面,病房学校的志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儿童心理状况,拓展了长期住院儿童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积极宣传科普系列書籍和组织动手能力的活动,提升了儿童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从弊出发,本项目在新冠肺炎疫情社会背景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基于互联网的志愿活动是否能达到线下志愿活动的效度这个问题是值得考究的。此外,项目中大部分活动都需要志愿者具有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相关技能培训经历,就目前而言,无法运用在大规模的志愿活动中,泛用性不佳。最后,在探索新型病房志愿的道路上,仍需更多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继续在不同的病房志愿中不断探索和改良,直至找到一种适宜国内社会背景的病房志愿模式,使新型志愿真正意义上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杨剑,陈开梅,董磊. 不同干预方法和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效应[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01):7-11.

[2] 王晓晓. 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成因与因应[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3] 朱丹. 病房学校也在治病救人[N]. 健康报,2017-11-02(02).

[4] 郑小寒. 病房学校对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3):8+40.

[5] 刘经兰,王芳.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对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01):91-94.

[6] Melnky,B.M.,Alpert-Gills,L. J.. The COPE Program:A Strategy to Improve Outcomes of Critically Ill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J]. Pediatric Nursing,1998(24):521-527.

[7] 王萍,黄钢,杨少文,等. 聋童社交焦虑障碍沙盘游戏治疗的倒返设计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1375-1378.

[8] 曹赛楠,袁霞辉. 个体与团体沙盘游戏疗法互推作用下的个案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8(20):34-35.

[9] 贺亚峰. 运用“情境教育”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策略[J]. 甘肃教育,2019(08):47.

[10] 黄向. 自然缺失症、自然教育与儿童成长[J]. 动漫界:幼教365,2021(08):21-23.

[11] 付文中. 儿童自然缺失症略论——基于英国学界的文献考查[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37-44+124.

(荐稿人:李光兰,杭州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