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声音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2-06-11 14:22李晓晓
中国新通信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在中职数字媒体专业的微电影制作课程上,笔者针对视听教学内容不全、学生对声音制作兴趣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声音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来构建解决方案。笔者对“互联网+体验式教学法”的“声音课堂”进行研究,利用互联网平台融合情境、互动、拓展三种体验式教学法模拟广播剧制作,开展项目启动、团队组建、项目实施、项目发布等四个步骤来呈现项目实施策略。项目实践使视听教学内容更全面,激发了学生对声音制作的兴趣,驱动他们更好地完成了“声音课堂”的学习目标,并且提升了沟通、合作能力以及专业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声音课堂”;体验式教学法;数字媒体专业;广播剧制作

一、问题提出

美国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曾说过:“声音占电影体验的50%”,足可见声音在电影创作中的分量。在中职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微电影制作课作为视听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展示。然而,很多作品存在着画面丰富但声音制作粗糙的现象,这不仅使教师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而且阻碍了该课程的效果实施进程。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对某职业学校64位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其中61%的学生认为微电影画面拍摄比声音制作更重要;88%的学生在声音制作中投入的时间很少,80%的学生不组织剧本围读,认为在台词表现、音乐和音效制作上过于简单。笔者将学生问卷的调查数据和微电影制作的课程安排结合起来分析,总结问题如下:

(一)视听教学内容不全,声音实训量不够

画面和声音分别呈现了“视”、“听”两个维度,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但在传统视听教学的微电影制作课堂上,教师只一味“灌输”画面拍摄的理论知识以及组织拍摄实训,在声音知识教学上投入很少,甚至因为课程周期限制而选择不创设声音实训,以上视听教学内容不全的问题导致了声音实训量不够,又容易给学生营造出画面拍摄比声音制作更重要的印象。

(二)声音制作兴趣不足,声音重视度不够

中职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他们往往认为画面拍摄和表演更加有趣。与拍摄知识的掌握程度相比,学生对声音制作的学习目标模糊、方法欠缺,因此会更重视拍摄而非声音的制作。再者,镜头返工会导致学生大量压缩声音制作时间,最后临时搜集声音素材拼凑了事。结果出现声音制作粗糙的情况:台词没感情、音乐音效与情境不匹配、音频杂音重甚至声音缺失等,直接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补充传统视听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声音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声音制作的学习兴趣和实现学习任务的有效性。笔者希望通过“互联网+”背景下“声音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在“声音课堂”中实现互联网与体验式教学法创新融合,来完善视听教学内容和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声音知识从而提升专业素养。

二、核心概念

体验式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采取创设情境、构建互动、探究拓展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亲历体验而推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方法[1]。在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研究中,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创设出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来突破教学环境的局限,使学生进行知识性、技能性的体验,从而启发他们的探索性体验[2]。“互联网+”背景下的“声音课堂”是指以声音元素即台词、音乐、音效等为教学内容,以互联网为教学媒介而进行声音知识教学活动的课堂。本文着力研究的是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创设个性化体验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对声音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并学会一定的声音制作和使用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视听课程学习效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声音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构建

笔者以学生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的发展形成出发点,通过 “互联网+体验式教学法” 来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声音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体系,大致分为情境、互动、拓展三个维度体验,如图1。

(一)情境式体验

学生对声音制作的兴趣不足以及不重视,源于对声音元素的不理解和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因此,我们以声音元素中的台词、音乐、音效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能力,通过“互联网+”创设具有生活性、形象性以及内涵性的情境来增加课堂吸引力,得到学生审美上的认同感,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情境体验,最终完成“声音课堂”知识点的学习。

1.借助台词情境,对台词情感进行体验

学生通常短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角色台词情感。因此,教师会选取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台词,比如《大话西游》、《阿甘正传》、《狮子王》的台词,通过课堂直播邀请学生表演展示,这类台词的选取能让学生快速地想象电影情节,主动投入到台词学习中去,以此激发学生感受角色情感的能力。

2.借助音乐旋律,对音乐氛围进行体验

基于中职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赏析能力,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风格显著的音乐旋律,比如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姜文以“喊唱”形式塑造了性格张扬的人物形象,歌曲穿插说白透露着生活的狂放气息,充分展示了陕北民间音乐的魅力。在音乐氛围体验中,学生以内心感受去诠释音乐的含义,通过课堂极域电子软件进行讨论、互动及总结,体验和学习通过旋律氛围想象和构建情节画面。

3.借助音效质感,对音效处理进行体验

音效可以增强真情实感、提升画面的可信度。比如教师选取《万能钥匙》的片段,让学生体验钥匙入孔、开门、走路等声音质感渲染的恐怖、紧张氛围,意识到音效让画面变得真实可信,以及在影像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继而他们发挥想象力,会借助门、桌椅、小物件等创造不同质感的音效,录制并剪辑分享至班级群及音效资源库网站,以达到音效处理体验和网络创作共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效制作和使用的方法。

(二)互动式体验

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课堂趣味,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满灌式”教学,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動的良好景象,实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教师在课堂上巧设疑问,学生讨论互动。

比如直播台词训练时,教师选取了至尊宝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教师播放台词、布置自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台词环境。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提出相关互动式问题,如“至尊宝的这段台词在电影中出现了几次?人物情绪有什么不同?”问题的驱动搭建了讨论平台,学生各抒己见更容易完成体验。

(三)拓展式体验

在传统的微电影制作教学中,声音制作的教学内容很少,学生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难以充分展现个人创作能力和思维的发散。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将学习任务延伸至课外,以达到补充视听教学内容的目的。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录制生活中的音效并作相应降噪处理,通过网络分享互动,以此创造开放性的平台来推动学生打破被动学习的局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体验式教学法”在实施中虽然有不同的方式,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四、“互联网+”背景下“声音课堂”的项目实施策略

以笔者任教的高三数媒设计班为例,该班学生行为习惯较好,学习成绩稳定,具备一定的声音制作基础。为了吸引学生全员参与,教师选择课外拓展模拟喜马拉雅平台的广播剧制作。该项目是“互联网+体验式教学法”策略的深入应用,它既直接应用了拓展式体验教学,又有剧本围读的情境式体验、团队合作的互动式体验穿插其中,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在课程周期限制下视听教学内容不全以及声音实训缺失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活动中,教师以钉钉群为平台,采取网络直播剧本围读、线下剪辑素材以及网络推广成果的方式进行,模拟广播剧制作的流程,包括项目启动、团队组建、项目实施、项目发布四个步骤。

(一)“剧组立项”——项目启动

广播剧制作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组织为辅,通过“互联网+体验式教学法”的策略让学生获得学习内容、分享学习成果。教师倡导积极向上的项目体验,在剧组钉钉群中公示项目内容:主题为原创广播剧《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五个阶段中教师组织两次剧本围读的直播,期间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实施,达到完成“声音课堂”的拓展任务、巩固知识点的项目意图。

(二)“主创签约”——团队组建

高三数媒设计班总共30位学生。教师充当策划兼导演通过钉钉群发出招募通知,学生根据项目需求,结合自身能力评估,向教师提交岗位“签约”申请。教师结合学生以往课堂表现和任务成果的评估认定,最后组建主创团队:制作组10人,包括编剧、录音师、剪辑师、美工和宣传;配音组16人,包括主角、配角、报幕和旁白;其他小组为机动助理4人。

(三)“开工大吉”——项目实施

项目开工中,教师组织网络直播剧本围读、线下指导台词录制与后期剪辑,制作组、配音组以及其他小组在不影响围读剧本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同步进行互动交流:各小组建立网络讨论组,组长负责组织会议、记录会议内容、反馈讨论结果以及协调组员关系;小组之间定期交流反思、修改任务成果。教师掌控项目活动进度,核定阶段成果,保证广播剧的最终成型,如表1项目活动时间表。

(四)“路演宣发”———项目发布

项目发布主要有两个渠道:路演和宣传。路演发布主要是通过网络公开课直播路演展示成果,学生针对广播剧中的台词、音乐、音效的制作以及对项目活动中的自我表现进行评估分值,最终统计项目学习评价结果,从制作组、配音组以及其他小组中评选出优秀小组与个人。宣传发布是将原创广播剧发布到对应的分享网站,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推广及交流,以获取更多的学习建议。

五、成果和成效

(一)教学内容更全面

针对只侧重拍摄理论和拍摄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互联网+”背景下“声音课堂”的教学实施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声音教学内容和实训操作项目,使视听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策略应用让视听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教学活动更加高效,驱动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声音知识的学习任务。项目实施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到了“互联网+”下实践的可操作性,不仅弥补了声音实训量的缺失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专业素养。

(二)学习兴趣更浓厚

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声音课堂”中通过情境、互动、拓展三种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得到了更丰富的课堂体验,课堂上学生积极表现,互动气氛轻松、欢快,使他们对声音知识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模拟广播剧这种热门实施项目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积极分享素材资源,网络互动更频繁、学习兴趣更浓厚。

(三)技能掌握更显著

学生积极参与“声音课堂”项目实践,“互联网+”背景下创作讨论、交流反思,既展现了个人专业能力又增强了团队沟通、合作的能力。针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化问卷调查,结合任务成果核实比对得出数据,如图2。

结果显示,课堂不仅实现了全员围读剧本,而且在台词表现力、后期音频质量较好、音乐匹配、音效匹配的完成度上分别有了36.7%、20.1%、21.9%及20.8%的显著增长,由此可见,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亲历了声音的不可替代性,在互联网交互学习兴趣的驱动下,较好地掌握了“声音课堂”的学习内容,更加明确了声音制作的要求和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在声音制作上粗制滥造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提升了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李晓晓    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参  考  文  献

[1]黄占宁. 体验式教学的六种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22.

[2]钟正,陈卫东.基于VR技术的体验式学習环境设计策略与案例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8(2):51-58.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法互联网+互联网
体验式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护理实验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运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