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探析

2022-06-12 00:43闫宁娜
西部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需求辅导员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三全育人”的理念对两支队伍的相互融合提出了理论需求,两者也有协同育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心需求。然而,现实中双方在协同育人的理念、管理体制、沟通平台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解决存在问题、促使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对策是:增强双方协同育人意识,健全双方协同管理体制,构建双方资源交流平台,建立双方融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需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105-04

一、引言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是承担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坚队伍[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与学生密切联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2]。两者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强民族自信都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两支队伍在工作中存在交集,如两者都是通过思想引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两者的区别在于思政教师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层面,而辅导员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强调实践性。“三全育人”的提出强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对新时代下两支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两支队伍在工作中也有相互融合的需求。然而当前在实际工作中两支队伍存在各自为营、互相分离的现象,如何推动两支队伍的相互协作、共同育人不仅是理论落实的迫切需求,是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正向反馈以及辅导员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心需要,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思政教師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一)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理论需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又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2020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1]。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和规定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提供了引导,不论是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都是思政队伍的主要力量,两者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创新育人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更表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每位教职工都要树立育人的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到学生教育成长的全过程,涵盖到日常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理念对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提出了理论需求,也对两者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需求

从现实工作来看,思政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居多,硕士学位较少,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中主要承担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课下与学生接触交流较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少与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课堂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导致思政课成为了学生口中“无聊”“没用”的课程,思政教师在课堂上也很少收到学生的正向反馈,课下在学生中也缺乏威信,降低了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而辅导员队伍中硕士学位居多,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主要是从事一线学生工作,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党团建设、日常管理、行政事务等占据了大多时间,很少有时间着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尽管辅导员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但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缺乏理论深度,同时受事务性工作的限制在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自身理论素养难以提升,不利于职业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级别[4],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希望得到学生的正向反馈,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辅导员也希望可以从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和研究层面,从而实现自我的提高。可见,思政教师有和学生深入接触交流的渴望,而辅导员有从事科研的内心需求,也就是在需求视域下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需求导向下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问题研究

(一)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需求意识参差不齐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工作来看,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都有协同育人的需求,然而两者协同育人的需求意识却大不相同。经过访谈调查发现,大多数的辅导员都希望可以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到思政项目研究和科学建设中,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育人效果。而只有少部分的思政教师愿意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来,大多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也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定的需要,工作流于表面。也有部分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对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够,在工作中各自为营,任课教师认为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关系不大,只需要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即可,而辅导员则认为只需处理好日常安排的学生工作,很少主动去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缺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意识。

(二)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尽管“三全育人”的理念突出强调了协同育人的概念,大多数高校中并未设置专门机构牵头进行各部门间的融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属于不同的两个管理体系,思政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管理,属于专业教学人员,而辅导员则是由各二级学院和学生工作部进行管理,属于专职辅导员。在不同的管理体系下,两支队伍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的机会,没有统一部门进行协调管理,也未系统地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缺少监管,导致两支队伍之间出现了“两张皮”和“孤岛现象”。在缺乏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尽管两支队伍间有协同融合的需求,实际工作中也很难将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发挥最大的效益,达到“1+1>2”的育人效果。此外,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各自归属的部门间财务独立,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相互交流、平台构建等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不明确,经费统筹的缺乏也不利于两支队伍的融合[5]。

(三)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沟通平台不够充分

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归属的部门不同,日常工作重点的倾向也不相同,尽管各自都有协同育人的需求,没有相互沟通的平台,导致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交流,难以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此外,两支队伍之间的资源没有实现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训、学习等资源仅供带课老师使用,没有兼任思政课教学的辅导员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和使用,而一些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和资源也是仅针对专职辅导员,思政教师也没有机会参与学习。缺乏相互交流的沟通平台,资源也没有实现共享,使两支队伍不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日常工作中都难以融合。由于两支队伍日常交流不够,使很多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解决学生真正的疑惑,而很多辅导员由于专业背景层次不齐,又缺乏专业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机会,很难将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双方“孤岛现象”严重。在学术交流中,两支队伍的培训学习和学术论坛也相对比较独立,虽然有些辅导员的培训会邀请思政领域的专家,也有些思政领域的论坛对辅导员开放,但是辅导员在招聘过程中的专业种类繁多加上时间限制,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很多非思政专业的辅导员也很难依托于学科建设进行理论研究。而很多辅导员的学习论坛等多数与工作实务有关,对思政教师的吸引性不大。虽然两支队伍都有相互融合的需求,但是两者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平台不够充分,导致双方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

(四)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尚未形成

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不同的工作部门,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工作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的机会等都不相同,对两者工作成果的评定认可也有较大的区别。思政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等成果对其工作进行评定,没有将其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的积极性和成果等纳入到考核之中,而辅导员的评定则多与学生有关,包括学生的成绩、个人或集体的荣誉等,忽略了其参与思政教学和科研的成绩。两者的评定要求相互独立,也没有专门部门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效果进行评价,缺乏明确的激励惩罚机制,即使双方有协同育人的需求,也缺乏协同育人的动力和积极性。另外,在有关制度的设置上,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根据相关制度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思政教师却只有教师的身份,制度的不一致也对双方融合造成的一定的障碍。

四、需求导向下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对策探索

(一)增强协同育人意识,提升育人的主动性

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想使两者相互融合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必须增强双方协同育人的需求意识,通过一些培训、会议等宣传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要将其落到实处,不能只是空喊口号。首先要加强思政教师课下育人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人员不仅仅是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些制度让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将此纳入考核,增强其主动育人的积极性。此外也要支持并鼓励辅导员承担一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学校要给辅导员提供承担课程的机会和途径,鼓励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水平。只有提升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增加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我能育人”到“我愿育人”的理念转换,从而提升育人效果[6]。

(二)健全协同管理体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要想将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需求更好地转化为实际行动,要从体制机制着手,加强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首先,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相互融合的方案,要把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工作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建设中,将两者相互融合的培养方案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顶层设计为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学校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制度,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组,统筹规划、协调两支队伍的相互融合工作,加强两支队伍之间的沟通,从源头上解决两支队伍归属不同部门的“两张皮”现象。此外,健全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增加两支队伍相互融合的培训机会,组织两者共同参与思政培训、教育考察、调研等,加强思政教师在学生实践、校园活动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加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最后,还要完善两者协同育人的考核激励机制、经费保障制度等,要将协同育人的效果作为两支队伍评优、考核、晋升的依据,为两支队伍的融合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两者融合协同育人的硬件建设和日常运营管理。

(三)构建资源交流平台,加强育人沟通互动

只有搭建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加强两者的沟通,才能推动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需求实现良性的发展。一是建立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推行网络思政,在教学方面建立集教学、资料、实践等为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平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共同进行维护和资源共享,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建立网络思政平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可以一起对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共同进行一些时政的学习和讨论。二是建立相互融合的教学平台,每学期设置辅导员参与思政课的名额,并经常召开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一起参加思政教学研讨会,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三是构建协同育人的校园活动平台,思政教师应该发挥其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优势,与辅导员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时可以邀请思政教师参与其中,将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校园文化中,同时在进行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也可以邀请辅导员参与其中,共同创新教学模式。四要建立良好的科研平台,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強沟通,成立研究小组,发挥思政教师在理论层面和辅导员在实践方面的优势,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将一些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再用理论来指导工作。

(四)建立融合评价体系,推动良好育人生态

除了有顶层设计和完善的体制机制,还要建立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激励需求导向下的实践。首先,要建立领导主体责任的评价,加强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工作的领导、组织、监督、反馈等主体责任的评价,明确协同育人的工作分工和责任划分,确保整体推动、逐步细化协同育人的实施。其次,要加强推动协同育人的过程评价,要将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相互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落实程度纳入日常考核范围,对于推动工作不利的要进行一定的整改。此外,还要加强对协同育人工作效果的评价,要结合协同育人的方案规划,对两支队伍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将协同育人的效果纳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考核范围之内,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激励相互融合。最后,加强对协同育人的体制、资金支持、保障措施、氛围等的评价,为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结语

“三全育人”的理念落实、思政教师在教学中的正向反馈和辅导员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心渴望,都体现两支队伍相互融合的需求必要性,协同育人不仅有助于双方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能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从意识形态到实际行动,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措施,从制度建设到条件保障,多个层面加强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将双方的需求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不断推进建设高校“大思政”的格局,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2020-02-07)[2022-02-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

2/t20200207_41887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2022-02-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55.

[5]邓卓明,姜土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6]董秀娜,李洪波,杨道建.“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三维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

作者简介:闫宁娜(1993—),女,漢族,山西晋城人,单位为太原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高校辅导员管理。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需求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