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12 00:43李文佳
西部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摘要: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文影視资源被引入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改善课堂语言环境,革新教师教学手段;调动学习者情感和学习积极性;展现中国文化,丰富学习者汉语知识;提供真实的交际案例,增强学习者语言实践能力;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者非语言交际能力;刺激视听感官,提升学习者理解力和学习效率。选取中文影视作品应符合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实际水平需求;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符合影视素材多样化要求;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味。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选取合适的影片,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思考和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中自如应用汉语交际的目标。

关键词:中文影视资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121-04

一、中文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技术以及教学手段被引入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环节,中文影视资源也是其中之一。通过影视资源中的情境,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水平;影视资源中有大量的语言素材,可以供学习者模仿汉字发音,积累常用的句式。教学中使用中文影视资源还可激起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了解中国的文学艺术,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增强文化自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一)改善课堂语言环境,革新教师教学手段

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必深受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和课堂环境。对于教师来说,相对于社会环境,课堂语言环境是可以把控的。中文影视资源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新媒介手段,能做到无国界传播,即使学生听不懂,也能跨过语言障碍,通过画面感受并逐步理解影片含义。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法,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加入中文影视资源,无疑是加大了汉语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其生动直观、真实可感,学习者可以在近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情景式学习;另一方面,革新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教师不再只是机械地讲解汉字及语句。

(二)调动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过程中,学习者主要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起主要作用。具体来说,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并不一定会吸收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所有知识点,而是进行选择性吸收,会对一些知识选择遗漏或者忽视。基于二语习得的“情感过滤假说”①理论,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加入影视资源,可以使更多的知识点被学习者接纳[1]。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中文影视资源,可以充分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首先,教学的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式可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中文影视资源提供了现实生活中社交情境下的语言交际场景,能够满足学习者在真实场景中实践语言能力的需要。

(三)展现中国文化,丰富学习者汉语知识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SCHUMANN的“文化适应假说”②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与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影视作品中包括了中国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道德观念、生活习惯以及礼节风俗等各方面知识[2]。将中文影视作品运用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不仅能全方位地展现中国文化,而且还创新了中国文化的输入方式。影视来源于生活,其生动地再现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长此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会在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输入到学习者脑海中,帮助他们积累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知识,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例如,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鹿原》,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中国的乡土生活,学习者可以体会到中国西部地理环境、社会风貌以及普通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精神状态;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一代中国人为实现自己和国家发展的梦想而拼搏努力;电视剧《小敏家》《小别离》表现了当下中国城市中子女教育问题以及父母和子女间的日常相处,这都会帮助学习者拓展汉语学习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

(四)提供真实的交际案例,增强学习者语言实践能力

面对海量的中文影视资源,选择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素材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是选取的中文影视素材是否能为教学提供实用的目的语环境。教师将中文影视资源引入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直观的、真实的目的语环境,其展现的内容必须贴近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二是学习者通过观看中文影视片段能否加深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学习者通过模仿影视资源作品中的对话等,能够较准确地应对日常生活的相关交际需求。例如,同一句话可能因语气不同、停顿不同、情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含义,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影视片段来提升自己表达的准确度。

(五)拓展教学内容,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非语言交际总是较语言交际更早地传递出信息,如对一个人最初的判断往往是根据这个人的神态、举止、服饰等传递出的信息做出的。又如,日常交际中,一个人常常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动作,而这些非语言因素传达出来的信息有时更为真实可靠。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纸质教材只能带给学习者静态的语言信息,无法展示非语言的内容,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并不注重对学习者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中文影视资源引入汉语课堂,则可以巧妙地弥补这一教学缺失。同时,非语言交际受到语境和文化差异的制约,因此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需要了解目的语文化规则。

(六)刺激视听感官,提升理解力和学习效率

言语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四种:听、说、读、写,它们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的右半球主要控制“听”和“读”的言语中枢,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控制“说”的言语中枢。据研究表明:在学习新语言知识后,只用视觉学习的遗忘率是50%,听觉学习的遗忘率是85%,而将视觉学习和听觉学习相结合的遗忘率仅为25%[3]。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引入中文影视作品可充分调动感官来帮助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纸质版口语教材给学习者提供的是书面形式的语言输入,仅能调动视觉性言语中枢,无法刺激听觉和运动言语中枢,不利于综合自身的感官输入来加深理解、记忆和储存知识。影视资源作为声像兼备、视听兼具的艺术形式,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和逼真的形象不仅渲染了课堂气氛,更促进了学习者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

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影视资源的选取原则

学习者通过观看中文影视作品提高汉语交际水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更熟练地掌握汉语口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面对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中文影视作品,对外汉语口语教师如何去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影视作品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为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符合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实际水平需求

将中文影视作品应用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首先要考虑该课堂的教学内容,影片要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例如,本节课需要学习者了解中国的地方饮食文化,学习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选取播放《舌尖上的中国》《鲜味的秘密》和《早餐中国》等相关中文纪录片。在确定合适的影视资源范围后,对其针对性地截取,播放其中经典片段,幫助学习者在课堂上对中国地方的饮食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同时,选取中文影视资源时要考虑学生目前的汉语水平和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等因素,且要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国别文化和观影爱好,以确保学习效果。

(二)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

中国是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的国家。很多中文影视作品中会出现不同地域的方言,甚至因剧情需要,还有一些还低俗语言的表述和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尽量选取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的中文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素材。首先,在听、说、读等方面为学习者树立规范,这就要求在选择影视资源时应该注意语言的发音是否准确,语法是否符合现代语言标准,语义是否通俗易懂等。教师必须在授课前认真观看所选的影片,辨别出影视作品中错误的语料成分,做到备课充分,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汉语语感。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习者在语言口语实践时的汉字发音,必要时帮助学习者进行纠音,避免形成“洋腔洋调”,造成词不达意的后果。

(三)选取的影视素材要多样化

在选择中文影视作品时我们尽可能地要注意作品的多样化,可以有效缓解学习者的审美疲劳,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约束。中文影视作品包括各种各样的影视题材,其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可以营造一种轻松课堂的氛围。在这种轻松课堂氛围中可以对中国的优秀文化、风俗习惯、交流方式产生共鸣,从而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我国有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展现古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环境以及中国人民当下的生活状态。影视作品和对外汉语课堂相互结合,可以使汉语学习者直接感受到中国的风土人情,在以后的社会交际中可以准确无误地使用汉语交流。与此同时,在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学习到的汉语文化运用到汉语交际中去,学以致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和学习者的汉语思维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习者对中国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印象。因此,在选取影视资源时要注意影片的剧情生动性和多样性,但应该避免选择带有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等比较容易引起文化冲突的敏感影视题材。

(四)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

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审美特点,影视资源展现着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审美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人在面对审美对象以审美态度感知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快和精神满足的愉悦心情,审美心理在认知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感知、情感、理解、想象这四个方面[4]。

将中文影视资源引入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师要将形象美和声音美作为审美的主要方面。第一,形象美主要指选取的作品的情节、对象都要符合学习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规律,画面色彩搭配协调,画面精致,能够提升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例如,电视剧《延禧攻略》打破了传统的高饱和度影视色彩,使用新的影视画面和莫迪兰色彩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延禧宫略》也迅速成为2018年夏天最火的剧目之一。影视作品声音美主要包括音乐美和语言美。一是音乐美,悦耳动听的音乐能引起学习者的情感,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应该发挥音乐的魅力,让学习者在悦耳的音乐中学习语言知识,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二是语言美,汉语抑扬顿挫的语音可以在帮助学习者学习汉字的标准发音的同时,让学习者感受汉语语调之美。

三、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不同阶段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陈昌来先生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以及高级阶段[5]。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汉语水平均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式方法,遵循对外汉语口语不同等级的教学规律,达到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目标。

(一)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阶段的应用

在初级阶段学习者普遍汉语水平较低,对于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式等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这个阶段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教师选取的影视资源主要以培养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兴趣和汉语口语语感为目标,可以选取一些语速较慢、情节较为简单的影视作品,如中文动画片、儿童剧等,使学习者能够学会一些简单的词汇、短语等。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对学习者进行引导和讲解示范。例如,教师对影视作品中的某些片段采取必要的跟读练习,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也可以将影视中的某些片段进行重复播放以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二)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阶段的应用

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掌握了一定基础的汉语知识,这时应该注意学习者的汉语口语水平的提高。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选取汉语语言信息含量较大的、且具有一定中国优秀文化内涵的中文影视作品,来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思维,使其快速地融入到中国的日常生活交际中。这时教师需要选取时长较长的片段或者是完整的影视片段,同时也需要影片具有故事性,要求学习者观看完影片后能够独立思考,复述影片的主要内容,提高汉语口语表达的熟练度,充分扩展学习者的词汇量,形成学习者独立的汉语思维。

(三)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高级口语教学阶段的应用

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汉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学习者汉语交际的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人情,因此这一阶段的影视资源的选择应更侧重于文化类的影视作品。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红楼梦》《水浒传》等,这类作品往往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观念;也可以选取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后差异的影片,教师鼓励学习者在观看后积极思考并充分交流,引导其客观看待不同文化。

总之,新兴教学方式的引入,对教师和学习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汉语教师而言,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实现优化课堂、效率课堂。为使处于不同汉语口语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选取合适的影片,带领其进行模仿、跟读,帮助其提升在汉语语音发音、语句使用的能力,提高学习者开口率,最终实现在不同的场景中自如應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标。

注释:

①基于二语习得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②“文化适应假说”由SCHUMANN提出,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所研究的因素可以归为两类: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SCHUMANN将其称之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要习得一种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其对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因此,可以通过缩短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促进学习者二语习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许慕竹,姜欢,李璟.浅谈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2019(24).

[2]徐帅.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青岛:青岛大学,2017.

[3]金昕.中文影视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李珍.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中高级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5]范恩超.影视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吉林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李文佳(1995—),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单位为西安石油大学,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谈基于HSK5级考试的对外汉语写作教学
汉法时态表达方式的异同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纪录片为教材的大学口语教学探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