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及文化传播工作的尝试与探索

2022-06-13 00:23葛梦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博物馆

葛梦洁

摘 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传播场所,其公益属性、社会教育价值在公共服务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新时期新时代博物馆应该怎样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发展,怎样最大限度地使馆藏文物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鲜活起来,如何尽量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以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为例,讨论博物馆社会教育以及传播工作的现状、社会教育工作的传播壁垒,寻找优化社会教育和传播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传播工作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18

0 前言

博物馆是致力于社会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其中包含着现在以及将来有形、无形遗产的保护、延续、传播等社会公益性服务体系。博物馆具备的三大功能之一的传播功能,就是承担社会公益性教育的责任,同时服务于社会,向民众普及知识,传承历史文明,激励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1 传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理念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桥梁,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有重要的意义,它不只是城市文化的客厅,也是整座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窗户。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的理念应充分借助博物馆现有的人文自然科学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体现时代性以及创造性。社会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启发群众、普及知识、传承历史。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地处人文地理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浓厚的小鱼山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上,康有为对青岛赋予了极大关注,在德占胶澳、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康有为曾先后多次发出救亡图存的历史性呼号。

康有为晚年寓居青岛发出“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叹,最终长眠于青岛的青山绿树之间,被称为与青岛结缘最深的历史文化名人。1995年,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被评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评为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优秀场馆,这里被称作是认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扇窗口,也是学习青岛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课堂。

目前,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已成为青岛市中小学校、高等院校、社会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按照现有数据统计,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每年开展社会教育主题活动30余场,社教内容范围广泛,包含学生志愿服务、大学生调研课题场所、社会实践基地、党团活动教育等。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自2012年起免费对外开放,游客参观量也从免费开放前的2万人次提升至12万人次。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参观人数大幅下降,减少的游客多为外省旅行社人群。目前参观群体集中在本地家庭、高等院校学生、未成年人社会课堂以及企事业单位团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长期以来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爱国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出发点,教育活动以激发观众爱国情怀、感知人文文化、提高历史敬畏为目的。

2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社会教育以及传播工作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

2.1 馆校合作的社教模式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作为了解青岛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课堂,社会教育工作涉及范围较广,融合了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调研课题、绘画写生场所。但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目前的社会教育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基本上停滞于以学校牵头为主、馆校合作的低水平层次,教育形式单一,活动内容更加依赖教育机构协调,形式以纪念馆讲解、学生参观为主。从学校的角度来讲,组织老师缺乏对纪念馆现状以及纪念馆宣讲内容的深入了解。从纪念馆的角度来讲,纪念馆文化的精髓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目前博物馆(纪念馆)和学校的合作中,学校一直扮演着你讲我听的关系,没有将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不能充分融入博物馆(纪念馆)单方面策划的活动中。而且博物馆(纪念馆)没有与学校建立长期共建紧密合作的关系,由此無法制订贴合学校活动主题的教育方案。因此,博物馆(纪念馆)和学校合作开展教育的形式还需要不断融合创新。

2.2 没有充分借助现有资源开发教育活动,传播形式还需不断创新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在青岛期间大量赞美青岛的诗篇大多在此完成,这里是康有为生活过的地方,观众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然而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在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的时候,却忽略了纪念馆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位置的优势,未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迎合当下年轻群体的社教活动。另外,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政治运动,对现在广大青年观众产生的思想影响力不足,多数观众对“戊戌变法”及当时中国所处水深火热的时代背景不够了解,甚至有观众认为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由此反映出当下部分观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匮乏。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自2000年对外开放,馆内基本陈列一直延续至今,除2015年康有为生平史迹展厅在原有基础上对图片、文字资料进行翻新展出外,其他基本陈列再无更新,并且展览形式相对滞后,展品未能及时更新,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激发年轻观众的参观兴趣,观众在参加社教活动的时候,只是一味跟随馆内讲解员单方面倾听,缺乏互动性、参与性,不能从展览中汲取有效的学习成果,限制纪念馆文化的输出,社会教育功能弱化。

2.3 新媒体时代文化环境下社教工作急需转型突破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早在多年前就开设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且在多家文化网站发布馆内参观信息,便利于社会公众了解馆内信息。有些观众在进入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参观之前,就已经对纪念馆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这部分观众自身参与度高,可能不需要馆内社教人员的宣讲服务。另有部分观众在进入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之后,通过微信导览收听讲解,很快又感觉讲解内容枯燥乏味,提前结束参观。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表现出观众可以对参观信息进行一定的自主选择和处理,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受到数字信息影响的一种情况。

自2020年起,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馆内接待观众数量受到限制,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也在逐渐探索线上新媒体技术在社教工作中的应用,这对纪念馆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各网络平台信息已经实现大数据共享,大数据按照观众年龄、文化、习惯等划分受众类型,不同观众对文化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而要求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的社教工作面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 优化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社会教育以及传播工作的措施

3.1 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突破社教活动单一壁垒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作为青岛市文化、历史、地理标志性传播媒介,除延续传统社教活动之外,还需要依托自身资源,充分挖掘名人故居纪念馆特有的文化优势,将其社教活动的着手点与鲜明反映当地特点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打造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研学活动。如:青岛市多所中小学到纪念馆开展以“寻访名人故居”“寻找青岛的红瓦绿树”“寻访青岛老建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西安理工大学美术系连续五年到纪念馆开展暑期绘画写生;青岛多所高等院校开展测绘老建筑校外实践课;青岛多所职业专科学校开展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

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元素,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文化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在认知历史、提高素质、弘扬道德、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教育功能,进一步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特色服务①。

博物馆(纪念馆)要跳出惯有思维,摆脱常规展览工作中过分追求高品位、高档次策展活动的约束,积极开展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众化社教活动。例如: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等开展以缅怀先烈、重温“五四”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党团活动、研学活动;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二十四节气组织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手工制作活动;带领未成年人制作国旗、彩灯、剪纸等丰富有趣的社教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爱国之情,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取得双向教育效果。

充分重视展览以及群众交流互动的重要性,整合馆藏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参观热情。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博物馆(纪念馆)一直在探索怎样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丰富和滋养当代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积极研发文化创意产品,探索与社会机构深度合作,依托纪念馆的藏品特色,比如康有为书法、承载康有为海外生活岁月的文物等,先后设计开发了4个系列28件文创产品,分别有《天游物华—康有为手书》、康有为铜像印章、天游园古法徽墨、《天游物华—与康有为对话》明信片。这些文创产品借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假日等契机,免费分发给观众,激发现场观众的参观热情。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结合临时展览,开发多项配套社教活动。

2017年我国启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从广州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引进“伟人故里—孙中山与翠亨村”展览,配合展览同步推出多場社教活动,包括一场校园讲座、一套微信语音导赏、一场“寻找孙中山在青岛的足迹”活动等,其中一场“博爱”书写活动,组织观众参与“我心中的伟人孙中山”留言,收到了数百条观众留言。

由淄博蒲松龄纪念馆、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举办的“珠润东方—蒲松龄聊斋文化青岛展”,每天定时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一时间观聊斋展、听《聊斋俚曲》成为风靡岛城文化圈的一大风尚,极大弘扬了聊斋文化和齐鲁传统文化。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还推出了“馆藏康有为书法作品展”,展览从康有为书法作品中汲取两枚印章,制作文创印章放置于观众互动留言区,吸引大批观众纷纷参与留言。展览同步推出多场“临摹大师”书法体验活动,其中来自青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海外留学生参与了该活动,他们在提笔临摹书法作品的同时,感知作品背后蕴含的中国故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3.2 大平台、全视野开展跨区域项目合作

目前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校外教育”“馆校联合”,建设学习型社会,2021年在义务教育“双减”的大背景下,积极倡导未成年人走出教室,进入社会教育课堂。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时代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产物,需要给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展览感受,使展览保持常看常新的感受。随着博物馆(纪念馆)在社教工作中扮演角色的不断变化,博物馆(纪念馆)为适应新时期文化需求建设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应积极开拓工作思路,力求打破现有格局,站在更高、更大的发展平台上,构建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发展。

2017年,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与北京“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合作,开展了“8+名人故居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广州、泰州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的20位专家老师齐聚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共同探讨名人故居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研讨内容涉及名人故居纪念馆的运营机制、藏品管理、人才培养、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文创开发等方面,还有名人价值传承、名作名物研究等问题。

2018—2021年,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参加了北京“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组织的区域合作项目,每年制作一个主题展览,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之后在全国各地巡展,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实现了与其他名人故居纪念馆之间的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自2012年起,连续多年参加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5.18主题活动,借助这个全国性的文博平台,加强了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与协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学习全国兄弟博物馆(纪念馆)的管理经验,也提升了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在业界的知名度,通过和国内30多家名人故居的交流,纪念馆在业务开展上得到了充分拓展,如馆际互换展览、互助业务合作、提供资料共享等。例如:与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合作,引进“梁启超的子女教育”展览,吸引了岛城数千名学生前来参观。与北京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览”。与上海巴金故居联合举办“激流人生·巴金的故事”文献图片展览,展览持续43天,参观游客11332人。与广东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举办“‘一门三院士,共筑中国梦’图片展”,同时开展青岛、新会、天津三地康梁纪念馆座谈会,三馆代表就今后在展览、社教、文创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3.3 将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社教传播工作深度融合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一种技术。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社教中的普及,数字化信息的快速传播拉近了博物馆(纪念馆)与老百姓的距离,使博物馆(纪念馆)逐渐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常态。

早在2017年,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便完成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版网站的开发,通过公众号及时推送馆内各类活动展览的动态信息。公众号完善了展厅720度全景展示板块,增加语音讲解系统,方便观众在移动终端获取沉浸式观赏体验。借助于微信平台的便利,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在举办“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览”时同步推出数字3D实景展厅,实现了观众沉浸式自由行走的实景化体验。同年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被纳入“文物山东”山东省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项目,这是我国首个数据量巨大、功能完善、面向公众开放的省级可移动文物平台,包括藏品、博物馆、展览、文物百科、虚拟展厅、我的策展等9个板块,涵盖“一普”建立的558万件可移动文物大数据和全省近万件3D数字化的珍贵文物资源,同时整合全省400余家博物馆展览信息,为每个博物馆提供为社会服务和展示本馆发展成就的窗口,打造了“互聯网+博物馆”模式。借助“文物山东”平台,“伟人故里—孙中山与翠亨村”展览的推文浏览量达31200人次之多②。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的部署安排,为扩大线上教育资源、丰富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利用线上展览和数字文物资源开展线上全景展厅展示活动,推出线上云展“平等·多元·包容—文化名人的艺术世界”14期,让观众以另一种形式“走进”名人故居、走近历史。

4 结语

在博物馆(纪念馆)蓬勃发展的当下,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功能虽然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缺乏互动性以及新媒体技术滞后都将成为困扰博物馆(纪念馆)社教工作拓展传播的重要因素。博物馆(纪念馆)需要充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必须在合理使用博物馆(纪念馆)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强化教育活动的互动性,重视对外合作,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展览形式,不断完善博物馆(纪念馆)的社教功能。

注释

①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9-16.

②提文凤.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传播中的应用[M]//青岛博物馆研究编委会.青岛博物馆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2019:137-146.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