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化语文阅读

2022-06-13 23:26周丽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8期
关键词:联想想象语文教学

周丽

摘要:具象思维是汉民族的典型思维模式,语文教学应注重思维训练,尤其应注重锻炼培养具象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体悟教学,使文本具象化,使学生在感知、联想、体悟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具体形象,激发文本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具象思维;体悟阅读;联想;想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语文正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语言,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进一步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汉语习惯于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用意象组合的方法使语言表述富于图像化,用联想、比附的方法来论述抽象的概念道理,这就是汉语的具象性特点。具象思维是指通过事物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来认识其属性、特征、本质、规律及其关系,是一种最高级最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汉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一种典型的具象思维。

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知作者描绘的文学形象,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文学印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象思维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思维类型。

怎样在阅读中充分、最大化地发展这一思维呢?

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体悟阅读。体悟阅读是与汉语具象思维特点相契合的阅读方式。“体”即“体验、体会”;“悟”即“领会、觉悟。”体悟是整体性的,在体验、体会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又要融入各种心理因素;体悟又是创造性的,主体性的活动,读者通过感受作品中营造的意象、意境,探寻深蕴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1.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语文,非读不成,读,是整体感知文本形象的最初环节。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也可自行选择朗读形式。诗歌,篇幅短小,可以个别读、齐读、诵读,多种形式并用;散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每个学生都有范读机会;小说,分角色朗读,这是孩子们的最爱,甚至可以编辑成课本剧,进行演读。

教学中应将读贯穿始终,通过巧妙设计、精细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鉴赏,进而训练思维。

诵读是一种很好地调动视听觉的方式,一方面感受着语言文字的美,沉醉于自己或他人或集体优美动听的音色;另一方面更能加深对文本意象、情感的感知。

1)古诗诵读,圏画字词

诵读古诗时,充分让学生去读、读感知、去揣想:

晏殊的《浣溪沙》,读者可以从词句中敏感地感知:“新词”“旧亭台”、“花落去”“燕归来”鲜明的对比,流露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的伤感。“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已至日暮时分,“几时回?”的反问,强烈地慨叹,什么时候再回到去年众多好友齐聚、饮酒作词的热闹场景啊?从中也流露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小园香径独徘徊”此时此刻,只身一人徘徊于小园香径,一个 “独”,充分尽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惆怅。以上种种都是学生可以通过“读”加以感知理解的,教学时无需多加赘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题目就能感受本诗的体裁内容,“歌”“送”,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歌,是一首送别诗,送别时下着雪,送别的人是武判官,送他回京城。“胡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即边地。诵读时,我们感知边塞北风肆虐“卷地”“草折”,边地奇寒“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就透露了对边地雪早天寒的惊奇;边地的将士备战的艰辛:“不暖”、“薄”,“不得控”、“冷难着”将士们忍受着天寒地冻。“置酒宴客”“送至辕门”“送至轮台东门”“目送远行”。

2)散文诵读,调配情感

散文《白鹭》,我们听范读,学生谈听读感受。可从文章内容、情感,朗读的音色、情感把控等等角度,自由、真实地各抒己见:“文章语言形象,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整篇文章也像一首诗,那么简短精悍。”学生的这个感知发现,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文章的体裁——散文诗。本文对白鹭由外而内的描摹,外在抓住了“适宜的色彩配合、身段大小”,内在通过展现的一幅幅画面来表现。有的设疑“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这幅场景勾勒,表现了白鹭怎样的内在特点呢?“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这句话很难理解!在读中感,在读中质疑,表明已深入浸透文本。

3)小说诵读,鲜明形象

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分析人物之前,将“在船上”这一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进行分角色朗读,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上学生自愿主动选择想要演读的角色,在略带夸张的演读中,读出了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和把握,加深了对文中刻画的众多人物形象的认识:菲利普夫妇拜金势利;于勒拮据窘迫;若瑟夫纯真善良。

听说读写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诵读是最基本的方式,只有在读上投入极大的热情,方可激发文本体悟的兴致。

2.关联语境,联想想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即事抒情的歌行体文章。概括所写之事,设身处地地揣摩所抒之情,是全文的重点。设身处地就是要融入语境、融入作者。杜甫(712-770),作品写的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这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在这样凄苦艰辛的背景下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教学的目的就是能透过文字、結合背景,通过想象联想,将作者当时的情感复现。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zhuǎn沉塘坳ào。”

此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通读、翻译,感受到作者笔下秋风大而猛,茅草屋顶的茅草都被吹得四散飘散:飞渡过江,飘散在江边,挂在高高的树梢,或落在池塘里。这是诗人描绘的眼前所见。看到此情此景,诗人会有怎样的心理呢?想象此时作者看着此情此景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充分地对其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加以刻画。(诗人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不料八月秋风肆虐,让人猝不及防,诗人坐在屋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可恶的秋风将茅草席卷、掀翻、吹走,赶忙扔下笔,大呼:“这是怎么回事啊!苍天啊,这可怎么得了啊,哎,连你都欺负我啊!”头脑一片空白,忙跑出屋外,追寻着风吹落飘飞的茅草的踪迹,四下里乱跑一气。飘飞的茅草怎么挽留得住呢?)诗人老泪纵横,在风中亦步亦趋地挪回家。简短的诗文,我们使之具象化地展开,就变得趣味盎然了。另外,诗人内心的伤感、怨愤、焦急,能更深切、广泛地体会。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继续融入其中,联想想象,诗人的不幸并未因此而告终,一群顽童居然公开当着诗人的面来抢我的茅草。“唇焦口燥”可以想象诗人已经喊了很久,因秋风而卷走茅草,肯定连连抱怨,连连诉苦,哭天抢地的。此时,面对这群顽童已喊不出声音。“老无力”“呼不得”等词,感受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无可奈何。我们一定会说哪里来的一群野孩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他们的行径是多么的令人可恨啊。然而,诗人在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对他们强烈的愤恨,从“公然抱茅入竹去”中就能看出。用了一个“抱”而非“偷”。照理说“偷”还更贴切呢。用词中也能看出诗人对他们所作所为的理解。连“茅草”都稀罕,可见,当时人们生活是多么贫困不堪了,不仅诗人一家遭到了秋风肆虐,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百姓贫困是普遍现象。所以,这群顽童在诗人看来,也是可怜的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人们生活的困苦不堪最根本原因在于?“戰乱”。诗人倚仗叹息,哀叹自身、哀叹百姓,哀叹战乱。

诗歌短小精悍,言尽意丰,融入所描绘的语境,充分地发挥联想想象,方能具象化地感知体悟。

3.品词析句,深入领悟

要深入领悟感知形象,就需透过作品内在的语言进行品读,作品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往往能洞察作者情感世界,从心灵深处同作者展开交流对话,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同时要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并与作品人物进行换位体悟,感受才更真切。

《鼎湖山听泉》文中呈现的是通过鼎湖山泉水的捕捉、刻画,来传达对山泉的赞颂,对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感悟。紧紧围绕“鼎湖山山泉、进山所见等相关的语句,进行品赏。”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吟哦讽诵而得”的效果。

作者对所听之泉细致生动有层次的刻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读中品,读中思,品思后再读,尤其要突出“深夜听泉”这一重点段落的赏读。

“深夜听泉”听出了怎样的泉声呢?文中有很多词语是形容所听之泉的,都应该先把它们圈划出来,然后进行梳理,明晰层次,凸显特点。

这个段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描绘所听之泉声,后一部分是抒发听泉之感。

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围绕特点进行细致描绘的呢?

写“格外清晰”:以“万籁俱寂”的环境烘托,以“皎洁的月光”衬托。尤其“泉声浸着月光”其中的“浸”特别有嚼头。月光洒向大地是淡黄色、温暖的光辉,是明亮洁净的。泉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一个“浸”就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泉声与月光相融,似乎泉声也变得清晰可感,更加突出了泉声的特点。

写泉声的多层次,圈特点的词语: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这些都是抽象的词语,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产生具象的认识。作者对各种层次的声音进行了形象化的比喻,直观清晰,且先绘其声,再辨其音,也非常符合听泉。最后,形象的比喻作结泉声。

通过学生不断地品读揣悟,与作者的心一次次地逼近,感同身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通过语言传递着他独特的生命感受,通过语言,唤醒读者心中的美感需求。

4.巧设板书,直观形象

布局合理的板书能形象直观地突显重点,极具概括性、启发性。

板书的设计形式多样:提纲式、词语式、对比式、特征式、线索式、结构式、表格式、图解式等等。

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采用列纲、填词的方式,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明了情节、主题,感受作品强烈的对比。

(旅行前)希望(盼、赞)

菲利普   于勒

一家            金钱

(旅行中)失望、恐惧(遇、躲)

例如《小说家谈小说》关于茅盾对茹志鹃《百合花》的品评,我采用提纲的形式板书,直观梳理内容。

第一部分(1、2)概括叙述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明确评论的重点。

第二部分(3—5)分析作品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服务的特点。

第三部分(6)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当然,板书不仅仅局限于老师设计,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生成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板书。如教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放手让学生进入文本,拟写本文的提纲。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异常活跃,读书更细致,圈画勾点,神情专注。最后交流时,罗列的提纲也是各具特色。有传统的段落划分型,提纲式的;擅长画画的,甚至还花了一朵花,每个花瓣写上了“花儿呈现各种颜色的理由”;还有很细致的,将其中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也清晰地呈现出来。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脉络框架,好的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形象直观地展现文本。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需要渗入文本,对文本的诵读、揣想、品析、提炼中不断训练具象思维。

参考文献:

[1](十四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文学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34.

[2]郅庭瑾. 为思维而教[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3.

[3]吕高超. 汉语具象性思维特征与语文阅读教学[J]. 高教探索, 2016(S刊):52-53.

猜你喜欢
联想想象语文教学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