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技术的协同:垃圾分类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
——以Z 省H 市垃圾分类为例

2022-06-13 11:31徐林丁园园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b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58
行政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

徐林 丁园园(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b.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58)

一、问题提出

2000 年我国就已开始试行垃圾分类,但收效不显著。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6 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已陷入“垃圾围城”困境。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7 年3 月18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标志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强制实施的新阶段;2018 年12 月29 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方案》(国办发〔2018〕128 号),将垃圾分类提升到新的高度。随着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全国各地探索出众多的、迥异的分类模式,如广州市的“小黄狗”智能垃圾箱回收模式、杭州市的“虎哥模式”、上海市的“四分模式”等。这些模式不但在实践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热议,而且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些模式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其发轫和发展,不同模式的运行机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深究可以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垃圾分类实践,并在理论上形成新的贡献,然而,相关文献基本上是单案例的现象描述,且多数研究仅仅将某个垃圾分类案例作为公共管理宏大叙事的一个切入点,鲜有文献针对垃圾分类机制本身进行深入解读。可见,相较于丰富多彩、不断进步的实践,学术研究有些“心不在焉”,对方兴未艾的“新时尚”的解释性理论认知亟待形成。

从严格意义上说,垃圾分类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等四个环节,本文无意于针对每个环节进行细节上的剖析,而是将垃圾分类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这样既可以使问题更加简洁,也更加符合公众的认知。Z 省H 市既是全国首批试点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也是垃圾分类实践创新的策源地之一,具有先发性和典型性。本文以H 市四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模式为例,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二、文献回顾

垃圾又称固体废弃物,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 年代,最初的关注点主要在技术领域,如固体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和工艺流程等[1-2]。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垃圾围城”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困境,对其研究也从后端的处置环节逐步拓展到前端的分类收集和分类投放环节,研究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技术,其运行模式乃至于居民个体行为等则日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一)关于垃圾分类模式的研究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垃圾分类起点不一且模式各不相同,但垃圾分类的参与主体都包括公共部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私人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公众[3-5],根据这些主体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参与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种模式:第一,公共部门主导的单一主体分类模式。大多数垃圾分类工作刚刚起步或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采用这种模式,其特点就是政府负责收运垃圾,送至市郊的填埋场填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固体废弃物总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这种政府包办一切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其不仅成本高昂,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陷入了分类—污染—再分类的循环怪圈,使污染问题更加严重[6]。第二,公共部门与正式私人部门合作的分类模式,即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该模式主要发起于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而言在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普遍,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与大型回收企业开展贸易合作[7],私人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垃圾分类收运甚至是处置工作。第三,公共部门与非正式私人部门合作的分类模式,非正式私人部门主要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环节。例如,在巴西的一些城市中,政府通过直接与拾荒者①拾荒者,即靠捡拾垃圾直接或间接参与废物收集和回收来维持生计的人,参见AHMED S A &ALI M.Partnership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inking Theories to Realities[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4,28(3):467-479。合作社签订合同整合非正规回收部门,回收的固体废弃物净吨数从140 吨/月增加到208 吨/月,显著提高了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绩效[8],然而,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公众对非正式私人部门长期以来的偏见,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市政部门常常只看重正式回收市场,忽略了非正式私人部门的作用[9-10],将其排除在主流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系统之外[11]。据联合国人居署2010 年的全球报告显示,非正式回收大约能够回收15%—35%的废弃物[12],足见其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社会组织与私人回收部门合作的分类模式。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社会组织(CBO)等与私人回收部门合作,可以在政府不能提供充分服务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3]。例如,孟加拉国最大的非政府组织之一Proshika 与当地的化肥营销公司签订协议,让CBO 参与到垃圾堆肥的营销过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4]。第五,公共部门、社会组织与非正式私人部门共同合作的分类模式。政府会通过某些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或者NGO吸纳社会力量,尤其是非正式回收群体②非正式回收群体,即废品回收商等非正式私人部门受利益驱动而自发形成的“捡破烂”“收废品”等废弃物回收行为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群体。参与垃圾分类,由此吸纳、整合了原子化的拾荒者和众多分散的小型分拣单元,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垃圾分类效益,还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15]。未来,伴随着循环型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社会对可回收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会大大刺激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发展[16],正式和非正式的回收部门都有可能成为活跃的市场主体。

(二)关于垃圾分类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大致从市场和技术两个角度探讨垃圾分类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为了破解政府主导垃圾分类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和巨额财政支出的困境,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探索市场化路径。垃圾分类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17-18],各环节都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存在市场化潜力[19],如较高的回收市场发展水平往往对应着较高的分类水平和回收利用率[20],可见,市场发展对垃圾分类模式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私人部门作为回收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能够不断为垃圾分类注入新的活力,甚至可以和政府共同担负起垃圾分类监管者和资金供给者的角色[11]。其次,私人部门和公众会出于经济利益驱动参与资源回收市场的竞争[21],这既能够促进资源再利用,又能够为垃圾分类提供更多的技术和经验[15]。可见,构建有效的市场体系已经成为垃圾分类的新出路,可破解政府管理效率低下、财政负担过重的困境[22]。并且,资源回收市场的发展意味着其能够对回收材料的供应和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从而使决策者作出更加科学的环境生命周期评估(LCA)①环境生命周期评估(LCA)可以定义为对材料和能量流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估,参见EKVALL T.A Market-Based Approach to Allocation at Open-Loop Recycling[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1-2):91-109。。也有学者认为,市场的繁荣或可引发居民参与的抑制效应,因为随着市场驱动成为垃圾分类的主导性力量,会削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观意愿,降低其社会公共责任感[23]。

长期以来,对技术的探讨一直集中于垃圾处置环节,尤其是垃圾焚烧技术的优化和完善,如对焚烧效率和焚烧后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24-25],也有研究探讨了技术对垃圾投放和运输的影响。新近的研究尤其关注互联网技术、AI 技术等对垃圾源头投放方式的影响,如引入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垃圾自动识别的准确率[26],进一步结合风选、磁选、光选等技术可以为居民提供垃圾自动分选的“懒人模式”,从而显著提高了垃圾分类的便捷性[27],还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尽管有学者认为当前技术还无法实现人工智能与垃圾分类模式的完美融合,因为人工智能的巨额投入使本就利润微薄的回收企业无法持续运营,另外,垃圾分类只有从投放到处置全流程地进行技术应用,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而现有技术无法通过投放来驱动中端清运环节和末端处置环节与其建立良好的衔接[28],但实践已经走在前面,新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垃圾分类各环节,对其理论的探讨反而由于各种原因大大落后了。

(三)简要评述

垃圾分类显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重点,现有文献对各种现行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探讨了市场发展和技术发展对垃圾分类的影响,然而,既往研究仍然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例如,对于这两个关键因素如何形塑垃圾分类模式,如何影响其运行机制,相关研究鲜有论述。针对技术的探讨更是相对局限于后端处置技术的发展而较少探讨其对前端投放方式的影响,而这对于垃圾分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垃圾分类起步较晚,且各地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发展极不平衡。也正是因为起步晚,新近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垃圾分类模式呈现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路径,如“互联网+”回收的应用使基于物联网平台叠加传感器、图像处理或分光镜技术来设计打造的新型分类方式对垃圾投放和收集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再解释和深入剖析。

三、分析框架:垃圾分类模式的类型构建

综上,市场发展和技术发展是影响垃圾分类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以其为维度可以对垃圾分类模式进行类型构建,概念化为“传统型”“市场主导型”“技术主导型”“市场与技术共同发展型”等四种类型,如图1 所示。

“传统型”垃圾分类模式是再生资源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产物,参与主体包括政府、资源回收企业和拾荒者等。政府以购买服务或签订合同的方式让企业承担废弃物回收、运输和再利用的职能,企业又从拾荒者或小型分拣中心那里回收经过初步分类的固体废弃物,自身或者送往其他有资质的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产成品销售的链条常常处于断裂的状态,再加上传统方式固有的高成本压力,这一模式逐步被淘汰。

“市场主导型”垃圾分类模式发轫于资源回收市场蓬勃发展期,此时整个产业链发育完善,市场比较成熟。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正式的私人部门成为活跃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分散在城市中的拾荒者和小型分拣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回收服务,利用自身的规模化运营优势和再生资源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形成了良好对接,提升了垃圾分类的效率。

“技术主导型”垃圾分类模式是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来达到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垃圾分类效率的一种模式。通常由高新技术企业发起,推动政府、社会组织等参与到各种智能回收设备的投放与日常运维中,实现垃圾分类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垃圾分类过程更便捷、更低成本、更易管理。

“市场与技术共同发展型”垃圾分类模式是在“完善的资源回收市场+成熟的技术手段”中孕育而生的,构建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垃圾分类闭环链条。该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提升了垃圾投放与收运的精准度与效率,通过市场机制畅通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使垃圾分类可持续。

四、案例实证:H市垃圾分类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

H 市作为我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在垃圾分类领域已经探索了二十余年,可以说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的一个缩影。在H 市,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的市场和技术环境催生了不同的垃圾分类模式,既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值得深思。本课题组从2015 年10 月开始对H 市的垃圾分类实践进行了长时段的跟踪调研,通过合作研究、参与工作等方式获取了比较充分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案例简介

“传统型”的SQ 模式兴起于2003 年,运营单位是SQ 废品回收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Q 公司”)。SQ 公司主营高价值废弃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有普通员工200 余人、专业技术员工10 余人、直属和加盟回收网点20 个、处理中转站6 个、分拣集散中心2 个,是H 市老牌的废弃物回收企业[7]。SQ模式的运营依赖于长期游走于城市小巷中的非正式回收群体,如拾荒者、保洁员以及小型分拣中心等,回收方式传统、回收成本高且回收量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导致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加之城市扩张和城市改造使得大多数小型分拣中心退出市场或者被迫外迁。不断拉高的各类成本使得SQ 模式的运行越来越艰难,如今已销声匿迹。

“市场主导型”的XLD 模式产生于2020 年年初,由554 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4 个分级分拣中心、1 个实时监管平台以及1,000 余名收编的废品回收人员构成。作为H 市XS 区打造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XLD 模式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回收市场发达的优势,培育了一批资源回收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分散在城市中的拾荒者和个体回收商统一收编,由他们将从居民家中回收的垃圾统一运送到各小区服务点,再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类别细分,然后送往各大分拣中心进行智能化分拣,以确保垃圾分类的准确度和精细化。经过分拣、拆解、整理、打包后的废弃物销售给众多的再生资源公司,最终的再生资源产品则远销全国各地。截至2021 年8 月,XLD 模式实现了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量日均500 吨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7%以上,位于H 市各城区的前列。

“技术主导型”的LY 模式是建立在数字化智能平台上的垃圾分类模式。LY 环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Y 公司”)是我国首批开展“互联网+”回收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自2013 年成立以来,LY 公司始终聚焦于废弃物回收领域,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出了“无人化、数字化”的垃圾分类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按照LY 模式,居民通过线上扫码、刷卡等方式自助投放垃圾,LY 模式的智能回收箱自动感应物品并记录数据,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自动称重,将数据记录并传输至后端的数字化平台,同时给予居民相应的积分。智能平台还可以根据居民投放的物品制定居民个性化的用户画像,掌握居民的行为偏好,培养居民分类回收的习惯。LY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优势,为垃圾贴上“数字标签”进行全过程的数据收集和追踪。据统计,LY 模式现已辐射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11 座城市、2,013 个项目,服务于1,519 万户居民。在该模式覆盖范围内,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5%以上①数据来源:http://www.zjlianyun.com/。。

“市场与技术共同发展型”的HG 模式发起于2015 年,2017 年开始被大力推广,由HG 公司运营,母公司为DDHY 环保有限公司②DDHY 环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 年,旗下的子公司JC 资源再生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 年7 月,是H 市新兴的废弃物回收再生公司。2015 年11 月JC 公司开发了线上回收服务平台——“HG 回收”。(以下简称“DDHY公司”)。按照HG 模式,居民在家中将生活垃圾“干、湿”粗分后,即可通过手机APP 或微信小程序预约工作人员上门收取“干”垃圾并获得相应的环保奖励金。这些垃圾被统一运输到HG 公司的总仓,由专业人员进一步精细分类,然后HG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销售到母公司(DDHY 公司)或者其他再生资源企业实现资源再生利用。HG 公司对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全过程数据进行记录和监管,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的精准到户,打造了一条“从居民端到再生资源企业端”的高速公路。截至2021 年12 月,HG 模式已覆盖Z 省多个市(县、区)的73 万余户居民。

(二)四种垃圾分类模式的比较分析

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呈现明显的萎缩趋势,回收行业始终处于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的状态,SQ 公司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在整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链条中,SQ 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聚焦于垃圾收运和分拣环节,能否稳定运营依赖于再生资源市场的良好发育,然而,大宗商品价格不稳定、城市不断扩张等因素不断挤压产业链中小型分拣中心的生存空间,使得废弃物回收渠道不断收窄,回收成本不断增加,大大压缩了垃圾分类企业的利润空间。“近几年,我们回收废品已经很难获得利润了,只能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运转,回收市场不景气,回收行业越来越难做了”①访谈记录:20151214——个体回收商。。市场发育不足导致销路不畅的后果进一步传导到前端的收运、分拣环节,造成公司经营业务无法持续。“像我们这一类的回收企业必须在后端有渠道可以销售产成品,才可以带动前端来回收废品”②访谈记录:20200527——专业回收公司工作人员。。在市场不够完善、技术无法突破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型的SQ 模式逐步被淘汰。

XLD 模式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些学者早就指出,即使是前端的垃圾收运环节,也应走向专业化、规模化,资源回收行业大型企业的参与才是完善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体系的可行路径[29]。XLD模式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下由一批经营垃圾回收的中小型企业合力构建,这些中小型经营单元再整合原子化的拾荒者③这里的“拾荒者”是广义的,包括走街串巷的废品回收人员、兼职从事废品回收业务的保洁员等。,统一着装并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正规化。“我们把这些以往在小区里‘打游击’的大姐们、大爷们都收编进来,组合成一支正规的做废品回收服务的队伍,由公司统一去管理……这对美化小区环境,规范回收市场价格都起了很大的作用”④访谈记录:20200528——专业回收公司工作人员。。在很多城市中,个体拾荒者和分散在城市角落的微型、小型回收商承担着大部分废弃物的回收功能,但是由于规模小、信息不充分等导致回收效率低,废弃物流通阻滞,给城市环境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成为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被清除的对象。由中型分拣中心对其整合,可以使垃圾回收工作走向标准化和规模化,且众多的中型回收企业参与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避免市场势力对个体回收商利益的侵害。从实际效果看,企业化运作的大中型分拣中心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可以更好地搜集市场信息,研判供求关系,更加精准地对接再生资源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提升垃圾分类的整体运营效率。

LY 模式是将新兴技术引入垃圾投放与回收过程的垃圾分类模式。该模式依托信息化的互联网平台,运用物联网、AI 等技术实现了垃圾分类的数字化,LY 公司研发的以无人化智能回收箱为代表的垃圾分类回收全品类设备被广泛投入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小区内的智能回收箱视作一个个固定的、静止的“拾荒者”,“我们采用智能回收箱来收集垃圾,在前端用机器代替人,节省了许多人力成本”⑤访谈记录:20200529——LY 公司工作人员。,这些智能回收箱的实时回收数据通过信息平台传送到公司的控制中心,实现垃圾分类过程的智能监管,完整的数据库可以使垃圾投放和清运过程透明、可控。“政府购买服务后会对我们垃圾分类的效果进行考核,智能设备能够充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⑥同⑤。,然而,LY 模式只做了垃圾分类的一半工作,由于未能嵌入再生资源市场中,导致分类好的垃圾无法销售给相关企业,“我们的再生物品是交还给政府的,因此总体分类的效果可能会打一些折扣”⑦同⑤。。未来,LY 模式还需要培养市场化能力,使分类好的垃圾有出路、有利润,只有这样,该模式才能可持续。

HG 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和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构建起科学、系统和完善的整体性垃圾分类体系,即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环利用一条链、智慧监管一张网。“互联网+”回收平台保证了前端收集的高效和精准。“我们物流平台的优势在于1 小时上门回收,不仅仅是居民,街道的环卫工人、小区里的保洁阿姨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收集了废品都可以直接呼叫我们的工作人员,他们会在1 小时内去回收废品,不需要专门的空间堆放”⑧访谈记录:20151214——HG 公司工作人员。。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了HG 模式对场所的依赖,降低了经营成本。在这个环节上,HG 模式与XLD 模式有相似之处,只是HG 模式的信息化程度更高。智慧化监管平台增强了垃圾分类的精确性,如对每户居民的实时投放量、HG 模式后端细分的47 种可回收物的实时回收量,以及这47种可回收物的实时去向和资源化利用量这些数据的精准掌握,可以使HG 公司更好地对接市场,从而显著降低了运营风险。同时,DDHY 公司深耕再生资源领域近二十年,与数量众多的再生资源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庞大的市场网络也帮助HG 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冲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因此,HG 模式能够做到回收量大、回收种类齐全和资源化利用率高。2020 年,仅在H 市YH区,其服务就已覆盖40.2 万户居民,回收垃圾9.4 万吨,其中包括高价值的纸张、塑料等,但占比更多的则是低价值回收物,如大件垃圾占比32.11%、废玻璃占比17.76%、废纺织品占比17.16%、废电器占比0.56%,以及有害垃圾120.24 吨,这些都是传统回收企业不愿意也无法回收的垃圾①数据来源:HG 公司2020 年年报。。

综上所述,在市场发展和技术发展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垃圾分类模式会表现出迥异的特征,见表1。

表1 H 市四种垃圾分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三)案例的进一步讨论

作为传统的垃圾分类模式,SQ 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持续波动和城市的不断外延,高企的成本和不稳定的市场导致传统的回收方式举步维艰。SQ 公司未能够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或者说SQ 公司未能够等到市场发育成熟和信息技术转化为垃圾分类技术能力的时候。SQ 模式逐渐式微乃至退出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货郎式”垃圾回收模式的生命周期。

XLD 模式充分孕育于再生资源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市场机制驱动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XLD 模式的兴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复制了HG 模式的成功经验,但是该模式在技术上没有突破,基本上是复制HG 模式“智慧监管一张网”的技术。成熟的市场环境帮助XLD 模式解决了再生资源变现的难题,使其能够持续运行,然而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体运营效能,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LY 模式作为高新技术环境下发育成长的垃圾分类模式,其优势突出。在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互联网+回收”的时代背景下,LY 模式将“无人化、数字化”的智慧分类方案变为现实,但该模式的垃圾分类综合效益并不显著,LY 公司为政府提供前端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服务,但由于没有能够有效嵌入再生资源市场中,分类好的垃圾不得不交还政府处理,最终大概率被送去焚烧和填埋,导致前端的努力大打折扣,也使得该模式过度依赖政府投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目前,LY 模式正在探索如何融合再生资源市场,如该公司已与ZJDL 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废弃物产成品需求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努力建立垃圾分类的闭环体系。

HG 模式的发源地H 市YH 区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先发地区,该模式一开始就紧扣技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垃圾回收业务较好地结合,提供了“两网融合”②“两网融合”,即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利用网络融合。的HG 公司方案。HG公司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将垃圾投放、清运、处置、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纳入智慧化监管系统中,大大提升了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水平。DDHY 公司强大的市场网络和再生资源市场的繁荣为HG 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环境,为其持续运营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市场发展和技术发展共同孕育了HG 模式。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市场发展和技术发展的两维框架对当前众多的垃圾分类模式进行了类型归纳,即“传统型”“市场主导型”“技术主导型”“市场与技术共同发展型”。以H 市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垃圾分类模式为例,解释了各种模式产生的技术和市场背景及其运行机制。通过对四个案例的历时性解读,本文认为,只有不断促进再生资源市场的发展,并不断引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新成果,垃圾分类才能走出困境,取得更好的绩效。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基于市场和技术的两维分析框架对当前的垃圾分类模式进行了类型化解读,从而整合了既往的“碎片化”研究,为我国当前的“新时尚”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发现市场和技术的充分结合是未来垃圾分类的发展方向,为正在面临垃圾分类困境的实践部门提供了政策思路。

未来的垃圾治理会更加体现技术化和市场化,一方面,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垃圾分类领域,例如,在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环节使用“无人车”、AI技术等,更精准地识别分类效果,数据中心即时向居民推送分类准确率的数据并对个体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 号)和《“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 号)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对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政策驱动下,必然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垃圾分类这一朝阳产业中,并促进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环境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垃圾分类又是其中的重要议题,架构着私人行为通向公共政策的桥梁。本文只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解读了我国垃圾分类模式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垃圾分类必然会呈现新的特点,需要长期跟踪观察。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我给资源分分类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垃圾睡眠”比失眠还可怕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