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高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路径研究

2022-06-14 09:58赵欣李科
理论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大学生

赵欣 李科

摘 要:大学生是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骨干力量,高校国防教育必须以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要求为目标,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高校要最大限度发挥军事理论课的作用,拓宽国防知识的学习渠道;将国防意识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国防意识教育;以革命传统教育为载体,家庭教育为辅助,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从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培养目标,加强军事训练队伍建设,完善军事训练硬件设备三方面保障国防技能训练有效开展;学校和学生加强对国防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共同努力提高国防创新能力;通过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来加强国防引导,引导学生把爱国热忱转化为推动国防建设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3 — 0154 — 04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全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1〕,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综合国防素质”这一概念。2019年1月11日,《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要通过军事课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2〕。这为提高国防教育质量、增强国防教育实效性提供了目标,为推进学校国防教育摆脱困境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骨干力量,高校必须以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要求为目标,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国防知识是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基础,军事理论课是丰富学生国防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军事理论课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其他自主学习国防知识的渠道。

第一, 军事理论课程内容模块化设置。新大纲规定军事理论课要涵盖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五大模块的内容,根据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将军事理论课划分为基础普及、意识养成、能力提升三个模块。基础普及模块包含中国国防、军事思想、解放军条令教育等内容,这一模块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应该了解的内容,不必达到熟悉掌握的程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把握传授知识面的广度,以知识点介绍为主;意识养成模块包含国家安全、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等内容,这一模块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消化与内化,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认识和分析,这是学生形成国防意识的重要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广度和深度;能力提升是意识养成的外在表现,主要是通过选修课进行专题教学,高校可开设孙子兵法、国家安全问题透视、国际关系分析、军事高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战争心理学、中外典型战例解读等,通过这些课程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内化和升华。

第二,按照新大纲修订国防教育教材。目前还有部分高校在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时没有使用教材,学生基本以听课为主,还有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与教师上课内容并不匹配,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条件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或者为学生选购与教学相匹配的教材。此外,现有的军事理论课教材内容陈旧,还是按照原有军事课教学大纲编写的,2019年新大纲重新规定了教学内容,这就需要组织专家根据新大纲对原有教材的内容进行丰富补充。鉴于很多新教材仍未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新大纲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传授大纲规定的相关知识和国防前沿动态。

第三,增设新的国防知识学习平台。目前,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军事理论课、国防选修课和各类国防报告、讲座等,还有很多高校录制视频教学,利用慕课、爱课程等网络平台开设第二课堂。除了这种授课模式,高校要充分利用手机这一新媒体调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教师在群里设置若干个话题进行讨论,群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评论,将其纳入课堂考核,这样就延伸了军事教学课堂;借用微博、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贴吧等新媒体渠道宣传国防知识,搭建理论学习平台,同时利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播放爱国影片,转发国防教育相关文章,提升学生参与度。利用新媒体增设新的学习平台,不仅拓宽了国防知识教育的渠道,也使得国防教育更加隐性化。

大学生国防意识增强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崇军尚武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的增强〔3〕,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所有教学单位和教师共同发力,将国防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国防意识教育。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在国防教育中,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因此,国防意识教育要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通过对比古代国防、近代国防、现代国防的发展,加强国防历史的教育,夯实学生爱国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爱国激情,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构建爱国主义的行为体系,把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积极参与国防建设的实际行动。

第二,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加强国防历史文化教育,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国防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灿若星辰般的名字载入史册。戚继光抗倭,冯子材抗法,张自忠、赵登禹、杨靖宇等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前线,还有无数英雄为国家崛起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这些感天动地的英雄无疑是进行国防教育的最好资源,充分挖掘国防历史中的资源感化学生,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第三,崇军尚武精神教育。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介绍人民军队的重要作用、人民解放军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热爱人民军队,尊重军人,主动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是暴力和侵略,而是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高校要利用好暑期军事训练和日常体育课教学,提高对学生关于队列动作和军事技能训练的要求,加大體能训练的强度和难度,训练大学生的抗挫折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第四,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后来,列宁又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些都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包括热爱和平、反对霸权,坚持国际团结和相互支持等观点。我国与世界的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方位的合作,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强劲后备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个人利益、本国利益,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谋发展,追求开放均衡普惠的世界共同繁荣。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国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以革命传统教育为载体,家庭教育为辅助,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亘古不变的真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学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科技强则国强,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造就伟大的国防,通过历史革命文化感化大学生,坚定大学生投身国防事业的信念。二是要借助现代技术,比如VR、AR等技术,让当代大学生更加感同身受地了解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日子,感受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坚定为理想而终身奋斗的信念。三是要加强中国史的教育,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并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前进的深刻原因与历史必然性,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内心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将实现个人理想和中国梦有效结合起来。

第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国防理想信念的根本问题在于大学生能否将个人理想与国防发展需要结合起来。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一要增强教育吸引力,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前沿国防军事知识,讲解最新的国防高科技,分析国际安全形势热点问题,这些都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可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二要注重教育实践性,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投身军营、参与国防建设,这就是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最好实践;三要提升教育效果,国防理想信念教育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上鲜活的国防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国防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

第三,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一要进行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率先垂范,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不发表不当言论,不从事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活动,同时,“95后”的家长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步有更深刻的体会,这些感受可以与孩子进行分享,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二要进行积极引导,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鼓励孩子向为祖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锋模范学习,引导孩子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并不断将理性认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校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技能〔4〕。高校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培养目标,加强军事训练队伍建设,完善军事训练硬件设备三方面保障国防技能训练有效开展。

第一,提高国防技能训练目标。国防技能训练目标可以为国防技能训练提供明确的方向,高校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执行单位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到什么程度。新大纲对国防技能训练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时数作了详细规定,高校和执行单位要严格按照新大纲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充实国防技能训练内容,实现训练目标,落实大纲要求,不能为了图方便安全只进行队列训练,大纲要求必训的科目必须要进行训练,大纲要求选训的科目(比如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教学、野外生存等训练对场地和保障条件要求都比较高)可以结合学校特点和当地资源开展。除了暑期军训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军体操比赛、越野比赛、打靶比赛等活动丰富国防技能训练形式。

第二,加强军事训练队伍建设。当前制约高校国防技能训练常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缺乏专业军事训练教师,因此,要重点解决好缺乏军事训练专业师资的问题。首先,高校要重视国防教育教师师资力量,配齐军事训练教师,并设置与学科发展相符的评定职称、考核评估、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系列制度,提升军事训练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发挥退役大学生军人、国旗班学生的作用,将他们纳入军事训练的队伍,赋予其一定职责,通过以老带新进行训练;最后,除了专业的训练队伍之外,军事训练可以和体育课结合起来,在体育课上融入部分国防技能训练内容,比如体育选修课中可以开设武术选修课,增加军体拳等国防技能训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射击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射击技能等,因此,体育教师也是军事训练的重要辅助力量。

第三,完善军事训练硬件设施。场地和训练器材是国防技能训练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军训的主要场地是校内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体育馆等,而新大纲中规定了军事训练要让学生了解轻武器战斗性能,掌握战场自救互救技能,培养应急处置能力,这些技能的训练对训练场地、专业器械和训练物资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和军委部门、部队加强合作,申请军委对军训的大力支持,与部队沟通,利用部队现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必要场地和器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场地和所在地区的资源,比如利用周边公园、山脉开展行军拉练,联系射击馆、武术馆进行射击、格斗训练,联系校医院或附属医院进行医疗救护训练,与校保卫处或地区消防队联合进行消防演练,通过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为学生军事训练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科技和创新人才,高校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要以國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为着手点,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顶层设计。当前,很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都是依赖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这种教学理念显然不能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高校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国防教育,强化学生国防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国防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大学教育和所有相关课程中,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其次,设立国防创新基金。1958年,美国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案设立了国防教育基金,资助学生完成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当前高校,尤其是具有理工优势的院校也需要这样的资金支持,使部分致力于国防发展的学生专心进行基础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为国防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当前,国防教育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教育,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有一定科研技术专长的科技人才、理工科教授、青年博士要激励、引导学生参与国防科研项目,在实践教育中加强国防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生方面。一方面,思想上端正态度,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要有担当时代大任的使命感,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不能仅仅依靠军事院校和部队军人的努力,大学生是重要的后备资源,要主动学习“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学习国防科技人员勇于攀登、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行动上有所作为,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和锻炼机会,不断学习、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国防和军队的高科技发展。

国防行为是国防教育的落脚点,是综合国防素质的外在表现。高校可以通过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来加强国防引导。

第一,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国防宣传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国防素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将国防教育融人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增设一些军事历史人物画像与国防教育墙(或国防军事教育宣传专栏);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学生传递国防文化,让国防文化在校园文化领地占据优势;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特殊节点,开展一些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国防教育氛围,注重从外围营造学生军事心理感受环境,引导学生重视国防安全问题。

第二,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相比理论知识,实践教育活动往往更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参与感。合理利用国防教育基地进行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等,让学生实地感受国防力量的强大;借助互联网客户端、短视频等形式,传递国家外交新政策,了解国防建设新动向,寓学于乐,在休闲娱乐中进行国防教育;野营拉练是感受前辈艰苦奋斗的最佳方式,红军长征时期,为抢占泸定桥,红一方面军冒着大雨,在险峻的山地中,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13勇士完成抢占泸定桥,而当今我们的野营拉练配合着革命事迹的讲解,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节日,组织纪念活动,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国防建设。

第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国防引导。国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理念、国防创新能力等外化为学生自觉献身国防的行为,将教学与大学生入伍有效结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举措。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大学生应征入伍时应尽的国防义务,增强学生入伍的自觉性;讲述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意识;展示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另一方面,做好征兵宣传和入伍前辅导,组织开展征兵宣传动员大会,让学生详细了解大学生入伍的相关优惠政策;利用媒体宣传报道扎根军营、献身国防的大学生事迹,增强学生对国防事业的全面认识;邀请部队专家对大学生进行入伍前心理辅导,开展军人职业生涯辅导规划,拓展学生就业空间。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

tent_5161341.htm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Z〕.教体艺〔2019〕1号.

〔3〕赵欣,张育.论“综合国防素质”的内涵〔J〕. 国防科技,2019(04):88-91.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我国国防教育现状探讨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