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稗类钞·农商类》谈清代商业的近代化转型

2022-06-14 03:20孙佳琪
理论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近代化商标

孙佳琪

摘 要:《清稗类钞》是一部清代掌故遗文的汇编,书中记载了清代的各个方面历史事实,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其中《清稗类钞·农商类》比较全面的记载了清代商业的发展状况,反映出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清代,商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商业养育期、商业繁盛期、商业衰退期。近代以来,由于我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因此,商业行业出现新的变化,买办、商标制度的出现,公司诞生和大机器制造,金融业的转型发展,标志着清代商业的近代化转型。

关键词:《清稗类钞》;近代化;买办;机器生产;商标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2 — 0135 — 04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169本文以《清稗类钞·农商类》中的史料,分析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清代商业的近代化转型历程。《清稗类钞》的作者是徐珂,书中记录了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记载了正史所不记录的重要史实,史料十分具有典型性。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清末民初,因此,在《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记录了大量相关史实,为我们研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而学术界对于《清稗类钞》的研究尚未涉及相关领域,本文将结合清代历史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清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主要表现为我国封建经济走向顶峰并开始衰落、解体,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并不断扩张,形成了新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取代了农业社会的个体劳动,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转化为受雇佣的工人,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清稗类钞》将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商业分为三个阶段:“一、商业养育期,为康熙时代”,人民休养生息,商业得到了恢复。“二、商业繁盛期,为乾隆时代”,此时国内环境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商业衰退期,为嘉庆、道光时代”,内乱频繁,人民起义不断,盛世之下的积弊丛生,到此时已经充分暴露。〔2〕2278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渐加深,使得清代商业的具体行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商业在业态上逐渐形成新的格局。《清稗类钞》中记载:“商业,商人盈利之业务也。凡买卖业,赁贷业,制造业或加工业,供给电气、煤气或自来水业,出版业,印刷业,银行业,兑换金钱业或贷金业,作业或劳务之承揽业,设场屋以集客之业,堆栈业,保险业,运送业,承揽运送业,牙行业,居间业,皆是也。”〔2〕2277清代的制造业不同前代,由官方兴起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有大量为官方采买的商人,如代表人物“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此外,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清末出现了电灯以及火車、轮船等新事物。1889年,电灯传入北京。1881年,丹麦商人将电话带入上海。〔3〕69-153经济学上讲,需求决定供给,正是工业对于电力、煤气和自来水的大量需求,促使供给电气、煤气或自来水业等中国以前没有的新商业兴起。

(一)买办

买办是指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买办的身份几经变化,成为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工商业的企业负责人。买办和买办商人通过认真思考外国商业的运作和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全新的经济思想,展现了全新的社会面貌。〔4〕408

《清稗类钞》的作者徐珂观察到了上海租界中发生的新现象。“上海租界洋行所延华人总理其事者曰买办”,最初清政府“闭关锁国”,仅开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当外国的商船来到广州的时候,十三行一定要派一个得力之人到商船上查验货物以及商定货物价格,这个人就是所谓的“买办”。并且,作者在文中特别指出了广州十三行的买办与上海洋行的买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广州十三行买办的雇主是我国的商号,而上海的买办的雇主是外国商人。〔2〕2319由此可见,买办的性质由为我国商号办事的人员变成了为外国人办理商业事务的人员。

在十三行制度下,买办需要经过清朝官方的认可才能担任,从而达到监察外国商人的目的。由于买办与洋商接触比较频繁,所以清政府出于监视的目的,派出了行商和通事等一类人对买办进行约束,防止买办与外国商人相互勾结,危害朝廷的利益。随着公行制度被取消,买办由官方认证的职业变成了非官方的自由个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买办最终演变为依靠外国商人,帮助他们办理中外贸易的中间人角色。〔5〕125-126

买办问题是中国近代商业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观点来评价其影响。在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下,中国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买办正是中国长期隔绝于世界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中国了解西方以及中国与西方交流的中间人的角色。诚然,有一部分买办与西方人走得十分近,但是,还有一部分买办,依靠为洋行办理事务,赚取了大量资本。他们利用手中的资金投资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唐廷枢、郑观应、李松云等,他们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电报局、仁济和保险公司等一大批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与西方进行商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经济权益。买办在积累大量原始资本的同时,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技术,面对当时中国缺少资金和技术的困境,实现了“曲线救国”,促进了中国商业的近代化转型。当然,人性是复杂的,买办作为个体意义的存在,也是复杂的,在评价“买办”这一特殊历史产物时,需要客观而全面的分析,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二)公司诞生及机器制造发展

公司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排他性的一家一户生产组织模式被合作化生产模式取代,使得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分工协作的协调性成为可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从整体上讲,公司的诞生,“生产与消费在一个经济实体内部的直接结合和统一,是自然经济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6〕3公司组织了大量的劳动力,从事某一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导致社会分工细化,从而打破了小农经济下家庭内部自产自销式的生产消费模式。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部门越分越多,耕织一体的模式被大机器分工协作的模式所取代。

《清稗类钞》将公司与机器合并为一条记载,命名为“公司及机器”,可见作者认为公司是利用机器组织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的组织,二者紧密联系。文中写道:“公司者,外人之均利主义,日本人称为会社者是也。……我国所组合,多系附股而属有限者,至其宗旨,则在抵制外人,而以收回利权为目的。”〔2〕2284从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的公司建立,是为了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争取民族利权。

作者徐珂将公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制造商品公司,另一类是非制造商品公司。制造商品公司的品类包括服用品、食用品、需用品、建筑品、教育品五种;非制造商品公司的品类包括铁路、轮船、矿务、垦务、树艺、电话、电灯、自来水、水火保险、人寿保险等种类。可见在公司组织形式刚刚传入中国,我国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分类,其中包括了大量西方传入的新兴行业,这正是商业近代化转型的最好写照,也是中国开启资本主义商业时代的有力证明。

采用机器生产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清稗类钞》的作者对公司采用机器进行生产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认为机器由外国传入中国后,在我国的一些公司开始流行起来,应用在各个领域的生产之中,是一大进步。并且将我国商业的发达寄希望于机器的大规模应用,“然则我国商业之发达,其必在机器学大兴时乎?”〔2〕2284这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最初共识,由清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正是从学习西方器物开始的。当时洋务派人士都把中国落后的根源归结于器物的落后,因此清政府首先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随后,洋务派将目光转向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采用机器生产的公司代替手工生产的工厂,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量采用西方先进机器生产的公司兴起,生产者身份由自耕农转为工商业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最终,引发了一系列中国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的重大改革和革命,推翻了不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腐朽专制体制,中国人民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三)商标制度

商标,即商品的标识,是用来区别商品来源或提供服务者的标志,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牌子”,是识别商品的一种标记。〔7〕3《清稗类钞》对商标有简单的描述:商标是“以绘画图样作商品之标识”,并且依据法律法规在政府部门进行注册,用来防止他人假冒。商标一旦经过注册,不得假冒,否则,“得依法律惩罚。”〔2〕2285这里涉及了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即商标的专利保护。

最初商标仅仅是商品的一种附属物,是商品之间相互区分的一种记号、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而且保存比较完好的商标,为宋代山东济南的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商标。元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商标制度发展也相对迟缓。

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制度产生于法国,是外國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中国的商标法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商部成立之后,下设的商标登录局拟订出《商标注册试办章程》。〔7〕30-36商标不仅具有区分商品的功能,而且国家颁布法律加以保护,体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反过来,商标制度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成为清代商业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市招与品牌意识兴起

市招,指的是商店招牌和招徕顾客的幌子等物,简单说就是商铺的招牌。在古代,识字的人不多,为了让每个人都能看懂商店的招牌,有用悬挂商品实物来代替文字招牌的做法,这样既方便了卖家,又吸引了顾客,可谓是一举两得。《清稗类钞》文中记载了市招的相关内容:“商店悬牌于门以为标识广招徕者曰市招,俗呼招牌”,所书写的文字多样,有满文、蒙文、回文、藏文等各个民族的文字。市招,有的是用文字书写,有的是绘形的。某些店铺为了方便不识字的顾客,直接将店内所卖的物品悬挂在大门外,或者用比较形象的物品代表商品,比如卖酒的商铺在门口挂上一只酒葫芦,卖炭的店铺在门口悬挂一支炭,卖面的商店悬挂与面条形似的纸条,卖鱼的店铺就用木头做的鱼来代替活鱼,悬挂在门外。以上这些悬挂在门外的东西都是市招,也被人们称为幌子。〔2〕2283这些市招充分体现了古代商人的商业头脑,也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招,作为一种招牌文化流传至今,直到今天每个店铺仍然用牌匾吸引顾客。同时,它也作为将商家相互区分的标志,这种区分不仅是将不同商品种类之间区别开来,也是将同一种商品的不同供货商之间区别开来。《清稗类钞》的“苏有陆稿荐熟肉店”一文中,记载了苏州熟肉店老板陆氏接济乞丐的故事。陆老板心地善良,每次乞丐来店里面都分文不收。乞丐留下一稿荐,然后离去。有一天,店内缺少烧火的木材,于是老板用稿荐代替。稿荐燃烧后,香气飘到数十里之外,陆氏的熟肉店因此而驰名乡里。从此,凡是经营熟肉店的人,都假托陆氏的名字,期望能生意兴隆。〔2〕2313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即劝导人们经商之道贵在扶弱济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品牌效应的巨大魅力,和今天人们追求品牌的情形如出一辙,体现了清代商业社会中品牌意识的兴起。正是由于清代品牌意识的兴起,使得商人重视商品质量,注重品牌声誉,为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获得了良好的商业信誉。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清朝“老字号”商品在市场上流行。

(五)票号与金融业近代化

票号,亦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金融信用机构。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有流行。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关于票号产生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根据《清稗类钞》记载:“票号,以汇款及放债为业者,其始多山西人为之,分号遍各省,当未设银行时,全恃此以为汇兑。”〔2〕2308

票号的规矩十分严格,根据记载顾炎武为票号规矩的订立者,后代经营者都能认真地遵守行规,因此,山西票号在商业界声名显赫达二百余年之久。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继起,将原来由商号兼营的汇兑业务划出或重新集资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票号拥有雄厚的资金,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护了民族利益。

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中,对票号在中国金融业的地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除了近代外国银行在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外,1911年以前的中国的银行体系几乎完全不能超出山西票号的汇兑银行和地方性的‘钱庄’的范围”。〔4〕58以票号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金融组织,为我国银行业等现代金融行业的创立和发展,积累了内生性的条件。第一,票号的从业人员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大量的经理人选。第二,票号为银行的成立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第三,票号为银行的成立提供了技术、经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支持。〔8〕29-33由此可见,票号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消费方式的变化

近代中国消费方式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入密切相关。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与产品种类的丰富,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中国的消费方式,引发了一次消费革命。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流入中国,开始对中国的市场和消费产生了影响。此后,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了洋商在中国直接投资设厂,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的市场带来了方便,洋楼、洋火、洋布等外国商品成为时尚的代表。到19世纪末,中国通商口岸的数量达到70余个,于是,洋货在中国的倾销更加畅通无阻,深入到广大的中小城镇,甚至在某些乡村也不难见到洋货。〔9〕2

《清稗类钞》中记载,在上海的英租界区,即山西路附近,从南一直到北,各类店铺一共只有四十家左右。其中,售卖女性装饰品的店铺,除了香粉店之外,最多的就是经营女鞋的店铺。最初,一般是丝厂女工等没有时间做针线活的特殊女性人群去购买。随着上海商业的发展,进一步导致普通民众消费方式的变革,“中人以上之家无不出资竞购,以入市为寻常之事,以缝绣为不急之端”,人们对于到市场购买商品越来越习以为常,于是女鞋店越来越多,生意日益兴隆。〔2〕2318这正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新型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人们消费方式变革的鲜明例证。

近代消费方式变革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新的趋势:一是追求时髦,特别是上海等商业发达城市,人们追求时髦之风盛行;二是将消费与社交联系在一起,消费从单纯的休闲享受变为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交活动;三是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人们追求奢侈消费,喜欢洋帽西装等外来商品;四是消费品不再是等级观念的代表,服饰、器皿等过去代表身份地位的商品,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特权,乘轿子出门也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属,人们有钱就可以购买一切商品和服务。〔9〕6-9需求反作用与供给,这些消费方式的变革,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商家想方设法改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品质,促进了中国近代商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从《清稗类钞·农商类》的史料出发,结合清朝末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清代商业的发展阶段以及行业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下,清代的商业近代化转型进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清稗类钞》中介绍的许多商业现象,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注重品牌效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再比如说,加快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转型升级,更好的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为中小企业的提供融资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仍然是关系到当前我国金融乃至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世界经济日益连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广大历史学者应该从我国历史上的商业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回顾历史,为我国与世界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 考 文 献〕

〔1〕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徐珂.清俾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隋元芬.西洋器物传入中国史话〔M〕.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孔泾源.手工业与中国经济变迁〔C〕//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7〕商世民.商标设计与商标法律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兰日旭.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变迁及其绩效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朱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包 阔〕

猜你喜欢
近代化商标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女性用品商标翻译研究
论“公序良俗原则”在商标授权中的适用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文化差异下的中英商标翻译
商标授权中“先申请原则”与公共利益的价值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