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心理干预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的价值分析

2022-06-14 04:34虞邦谈树萍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8期
关键词:后遗症心理干预脑卒中

虞邦 谈树萍

【关键词】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心理干预;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743.3.R395.5.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8-0162-03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以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为常见症状,对生命的威胁较大,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均能够改善脑卒中病情,然而,脑卒中疾病对机体神经功能有很高的损伤,致使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会留下语言功能障碍、偏瘫、口舌歪斜等病症,即脑卒中后遗症,致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均受到较大影响[1-2]。临床关于脑卒中后遗症病情常采取康复治疗,以减轻患者后遗症病情,然而,大部分患者常伴有焦虑、不安等不健康心理情绪,导致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不佳,致使康复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疗效[3]。故而,通过常规康复治疗方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病情时,还需落实护理措施进行配合,以确保康复治疗相关措施落至实处,继而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基于此,本院展开当前研究分析,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6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探讨心理干预、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方案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时的效果及价值,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脑卒中后遗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8~91(80.49±2.87)岁,身高在156~182(170.33±2.48)cm,体重45~73(63.24±2.96)kg,病程分布12~29(20.05±2.14)个月;观察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58~92(81.08±2.19)岁,身高158~182(170.83±2.51)cm,体重4~73(63.18±2.87)kg,病程分布在12~31(20.32±3.2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明确为脑卒中后遗症者;(2)意识不存在障碍者;(3)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签订协议书;(4)沟通交流能力正常者;(5)临床资料完善者。

排除标准:(1)伴恶性肿瘤疾病、精神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者;(2)依从性不佳者;(3)肾、肝、心等器官存在严重病变者;(4)凝血功能异常者;(5)研究期间明确退出者;(6)智力发育异常、认知功能异常者。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即康复治疗人员帮助患者完成被动康复活动训练,即起坐活动、翻身活动,若患者身体允许,可以进行下床活动时,可帮助患者完成单腿站立、双腿站立、步行移动等康复训练,而后援助患者完成腕、肘、肩等关节活动锻炼。治疗期间,康复治疗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状态,询问其可以承受的锻炼力度及训练量,若患者表示过于疲劳,需立即暂停康复训练,给予患者适当的休息时间。康复治疗周期:7d为一疗程,总計3疗程。

观察组以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为基础,再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1)环境干预,大部分患者到院之后,会由于疾病而产生不健康心理,故而,康复治疗人员应于患者到院当天与之展开和谐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真诚的关怀,为患者准备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并保证室内卫生始终处于清洁状态,令患者于细微之处感受到康复治疗人员的友好与体贴,增加患者对康复治疗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依从性。(2)优化心理干预,患者通常由于自身疾病而产生抑郁、焦虑心理,时而会产生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有效性。所以,康复治疗人员应就负性情绪带来的危害、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进行讲解,在此期间,若患者产生疑惑,应给予细致解答,以减轻患者焦虑心理,促进患者治疗护理配合度。(3)社会情感干预,康复治疗人员应与患者的家人、朋友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家人及朋友,来自家庭、友人的陪伴可以帮助患者摆脱不良心理情绪,增加患者的生存欲望,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4)出院后干预,患者病情恢复良好,且可以离院时,应再次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并以患者理解能力为基础,实施符合患者实际情形的健康教育护理,组建合理交流体制。患者出院之后,以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形式为患者进行延续性出院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的心理状态处于健康状态。电话随访次数为2次/周,上门随访次数为1次/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治疗与护理前后,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分值范围在0~42分,重度卒中即21分及以上;中重度卒中即15分及以上,但不足20分;中度卒中即5分及以上,不足15分;轻度卒中即1分及以上,4分以下;正常或者趋近正常即1分以下,分值高,则神经损伤程度较重。通过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分值范围在0~100分,重度依赖为评分为40分及以下;中度依赖即41~60分;轻度依赖即61~99分;无需依赖即100分,分值高,则生活活动能力较优。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心理情绪,分值范围在20~80分,评分在50分及以上时,说明有焦虑心理情绪,分值高,则焦虑情绪较重;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患者抑郁心理,分值范围在20~80分,评分在53分及以上时,说明有抑郁心理情绪,分值高,则抑郁情绪较重。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指标分为显著、改善、无进展;评价标准为NIHS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三个方面。显著为NIHSS评分≤4分、SAS评分≤59分、SDS评分≤62分;改善为5分≤NIHSS评分≤20分、60分≤SAS评分≤69分、63分≤SDS评分≤72分;无进展为21分≤NIHSS评分≤42分,70分≤SAS评分≤80分、73分≤SDS评分≤80分。总疗效率=(显著+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n(%)]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效果

两组治疗与护理前的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与护理后,两组各评分均低于治疗与护理前,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的SAS、SDS评分、NIHSS评分均比观察组高,Barthel指数评分较观察组低(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临床总疗效为66.67%,观察组临床总疗效为96.67%,对照组总疗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具备起病较急,病死率、发病率及伤残率高等特点,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为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及经济压力[4]。脑卒中后遗症即脑卒中疾病病发一年后,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等仍然受到疾病影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5]。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及护理手段,以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障碍症状,继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规康复治疗是改善脑卒中后遗症病情的良好治疗方案,通过督促患者完成被动活动、站立、步行移动、关节活动等康复训练方式,改善患者的后遗症病情,益于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提升了患者生活活动能力[6]。但是,大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负性情绪严重时,还有可能引起抑郁症,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所以,在此康复治疗期间,还需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治疗护理积极性及主动性提升,进而提高临床效果,机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明显好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因而提高[7]。于常规康复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方案,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康复治疗人员的信任感;优化心理干预举措,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给予社会情感支持,促使患者维持健康心理状态;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举措,可以确保患者的心理情绪维持于健康状态[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分值、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疗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因而,心理干预与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中,能够促使患者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增加治疗护理配合度,促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有明显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升高[9]。分析原因可知,心理干预、常规康复治疗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征,心理干预方案针对患者心境,康复治疗方案针对患者身体恢复情况,两种方案联合使用之后,能够发协同作用,弥补彼此不足之处,从而完善并优化治疗护理方案,促使患者病情加速好转[10-11]。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常规康复治疗之后,不健康心理情绪得到疏解,帮助患者以乐观健康心态面对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有益于促进患者的临床疗效,所以,心理干预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有较高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值得将该联合方式于脑卒中相关疾病中广泛推荐及宣传。

猜你喜欢
后遗症心理干预脑卒中
这就是搞机达人的后遗症?
春天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创卫不应“要了面子伤了里子”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