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基地运营管理经验探讨

2022-06-14 04:38阮少壮
环境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市环境志愿服务教育资源

阮少壮

【摘要】本文从环境教育的发展历史出发,以“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东莞市大气环保体验馆的运营管理为例,探讨环境教育基地运营管理的三点经验,分别是规划以城市环境议题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启动具有可持续及专业化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和设计以城市环境资源为背景的自然教育课程,期望为环境教育基地的运营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环境、志愿服务、教育资源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19世纪开始,各国政府和各级民间组织便开始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通过环境教育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政府的共识。1996 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境教育基地[1],为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提供硬件条件;200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提出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这些举措的实施,实现了环境教育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效果,在提升公民环境素养方面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教育的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对环境质量的更高诉求愈发引人关注,特别是随着自然教育的兴起,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城市环境发展的关系被空前重视,这为环境教育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教育形势和要求,环境教育基地的运营重心应该如何定位?本文就这个问题开展一些实践方面的探讨。

二、环境教育基地运营管理经验探讨

环境教育基地是指拥有环境特色资源的场所,它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丰富的环境知识展示以及专业人员的解说与教育活动,使公众在环境中学习,并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2]。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环境教育基地的运营管理是推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培养公众的环境素养,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意识是当下环境教育基地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府建设环境教育基地的初衷。

(一)规划以城市环境议题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我们对经济、政治、教育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关系的思考。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城市中生活,因为城市的教育、居住、科技等配套条件满足了公众的各项生活需求。与其说城市是导致我们面临的全球环境危机的关键因素,不如说城市是成功战胜这些危机的关键[3],因此,环境教育基地应该把城市环境议题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此增强公众的地方感,赋予公众参与环境问题讨论的话语权。

青少年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环境问题的直接冲击。如何引导这个群体思考解决环境问题,是环境教育基地的重点工作之一。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每年暑假会举办“青少年公益环保夏令营”,招募一批青少年在各类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环境议题的讨论,围绕“城市水污染”“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主题开展为期几天的活动。例如,2020年以海绵城市为主题的夏令营引导孩子思考城市洪涝灾害的解决方式,从城市的行道树、城市公园的雨水花园、城市建筑的绿色屋顶到城市绿道的透水磚铺设,围绕城市发展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实践设计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湿地公园或“海绵体”。这一环境议题既调动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又引发了他们对实际生活环境的深入思考。由于城市是青少年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城市环境问题会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逐渐凸显出来,这类环境议题的探讨是从直接经验出发的,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能培养青少年对城市环境的责任感。所以,笔者认为,环境教育基地应以城市环境议题为核心开展相关教育。

(二)启动具有可持续、专业化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

国内外很多环境教育基地运营模式中都少不了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比如,日本东京板桥区环境城市中心启动社区志愿者开展废旧物品循环利用的志愿服务项目,我国上海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环境教育基地启动志愿者开展室内空气监测志愿服务项目,这些志愿服务项目都给环境教育基地的运营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但从目前国内很多环境教育基地志愿服务项目的整体情况看,还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刻板和意义粗浅的问题,不但没有充分利用好环境教育基地服务对象多元化的特点,还违背了基地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宗旨。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做好环境教育基地志愿服务项目是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该项目要考虑抓好以下两个方向:

一是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启动基地志愿项目是为了充分利用社会人才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而环境是持续发展,一环扣一环的,因此,基地在启动志愿服务项目之前务必要做好项目规划。严谨而清晰的规划是项目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参见:《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流程图》)。

利用有计划、有步骤的流程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可以促进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东莞市大气环保体验馆于2020年正式启动志愿馆长服务项目,项目启动之初,基地就做好了相关规划,明确项目开展的目的是利用社会人才共同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募,审慎选择,最终组建了一批有政府官员、企业高层人才、教师、大学生、NGO代表和普通市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项目启动后,通过环境问题的调查和讨论,确定了保护土壤的行动主题。经过环境教育专家课程设计培训、试课研课的开展,再加上历时一年多的实践活动,最终设计出了一套保护土壤的课程。在保证课程的实操性方面,又联合东莞市内具有种植条件的基地开展土壤改良实践活动。截至2022年4月,该志愿服务项目已利用设计的课程组织了10余次活动,并将成果汇编成册。

这个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项目既调动了各界人才的参与,又增强了基地的活力,逐渐形成了基地的品牌化项目之一。

二是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仅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干一番事业,事实上,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性质的人才有效利用。环境问题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人口、城市发展等诸多问题,它涉及的内容广泛,专业性强,需要多方人才的介入才能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启动基地志愿服务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引入多种人才,并给予他们环境解决方案的专业指导与培训。

东莞市大气环保体验馆开展保护土壤行动志愿服务主题的确立正是基于本馆志愿者队伍多元的人才结构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考虑。队伍中有土壤保护专业人士,又有土地规划方面的从业者,此外,还有种植基地的负责人,正是因为这些专业人才的参与才得以支撑该项目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基地用“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项目,多次邀请专家对该队伍开展土壤专业知识培训和课程方案设计指导。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了个人专业成长,拓宽了视野,启发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但激发了志愿者参与的热情,还保障了项目成果的示范性效果。

(三)设计以城市环境资源为背景的自然教育课程

2005 年,美國作家理查德 · 洛夫 (Richard Louv)首次在《林间最后的孩子》一书中提出“自然缺失症 ”(nature-deficit disorder),并提出自然体验和自然教育是治疗“自然缺失症”的有效方式。2006年,自然教育专家王西敏将此书翻译后在国内推广发行,自然教育在国内开始盛行,短短十几年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并受到公众的肯定。

自然教育又称“自然体验”“自然鉴赏”或“自然学习”[4]。事实上,环境教育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的自然学习和户外学习[5],因此,自然教育也可以理解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符合社会发展,契合国情需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教育形式。

城市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保护城市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找到人类在城市中亲近自然的机会是环境教育基地设计课程方案的主要方向。东莞市大气环保体验馆虽然是一个场馆类的环境教育基地,但在运营管理中注重拓宽运营思维,从时代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出发,围绕大气这个核心点,开发了一整套自然教育课程,囊括了城市自然环境下观鸟、观虫、观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自然教育课程。基地每周末开展一次对公众开放的自然教育活动,有自然游戏、自然科普、自然保护、自然欣赏和自然手工等活动环节,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欢。该场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宣教成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

三、结语

目前,各类环境教育基地的运营管理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支撑。但在城市发展背景下,我们可以思考如何用好城市中的人与物开展环境教育内容,摈弃环境教育的固定思维,寻找城市环境背景下多元化的教育资源、环境议题和人才培养,一定会收到可期的效果。(作者系东莞市大气环保体验馆运营策划顾问、荒踪野迹自然教育工作室课程顾问、东莞市观鸟协会副会长、中小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陈南 常向阳.东莞市区域环境教育基地规划编制探讨 [J]. 环境教育, 2019(4):34-37.

[2]胡海燕.环境教育基地建设运行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环境教育基地案例分析 [J].环境教育,2011(8):49-50.

[3]王西敏 邱文晖译 城市环境教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10.

[4]邵凡 唐晓岚.国内外自然教育研究进展 [J]. 广东园林,2021(03):8-14.

[5]王西敏 邱文晖译.城市环境教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45.

猜你喜欢
城市环境志愿服务教育资源
浅析国内城市环境中的涂鸦艺术
浅析涂鸦艺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发展之我见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