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2022-06-15 22:51沈钟文
求知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融入策略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进一步优化。教师要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补充内容,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定位与价值,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策略

作者简介:沈钟文(1990—),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定位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内容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中华民族素养、道德水平层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格外重视小学生良好品质、道德观念的培养与发展。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许多联系。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民族观念的教育;结合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培养学生坚持、奋进的品质等[1]。教师应明白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时,应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小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水平。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动力来源

古往今来,一个人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树立坚定、明确的理想,关注个人品质、道德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方可为社会、他人创造更多价值。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着极其多样的优秀精神、思想。例如,《弟子规》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孝、悌、謹、信等优质思想;《三字经》可以让小学生明白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内容。教师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为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例如,诚实是促进个人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品质和不竭动力,小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才能进一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高质量人才。教师通过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诚实元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优良品质。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发展的关键

小学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认知能力、辨析能力略有不足,三观也在形成之中。尤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类型非常多样,但因为其辨别能力不足所以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影响,严重的还会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2]。为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小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导。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不为五斗米折腰”“箪食瓢饮”等传统文化故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幸福观,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促进小学生发展的关键动力。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其影响下,我们披荆斩棘、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一个个勤劳、智慧的传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让其焕发出更大的教育价值。

(一)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可用于教育的素材非常丰富,包含人生哲理、励志奋进、民族精神、修身养性、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能极大地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了解更多传承了千百年的优秀传统道德元素,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探究兴趣,使其更为高效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

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核心是向学生传递优秀的文化思想。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将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思想与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学的需求相结合,发掘出更适合当代小学生发展、符合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的新思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机。

(三)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富人”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目的是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成长,让他们的成长落脚点放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上,帮助其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思想,使其能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素养[3]。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更好地品鉴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帮助他们培养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坚定文化自信。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方向

教学设计是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从学生特点出发,创设的能够有效实施的教学方案,也是开展道德与法治育人工作的行动指南。为了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体。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小学生的需求出发,认清他们的发展需要,让他们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自身的探究精神、践行精神、学习精神和传承精神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生思想实际的契合点,避免只重视教学内容不重视小学生学情,让小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并形成优良品质。

(二)优化教学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个有序、常态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不断提升问题探究、观点辨析、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以及点评引领等环节的精度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重点关注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让他们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哲理,让他们在思辨过程中增强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美丑的能力,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各抒己见,养成思考的习惯,以此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统一,提升育人质量[4]。

(三)关注教学评价

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能够让教学设计更完善,从而实现正向循环。为此,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师除了要考查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还应对小学生的品质养成、素养提升、情感变化等内容进行评价,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果和质量。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重视对优质教学情境的构建,为小学生营造优质、自主、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其更为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中。基于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可为小学生创设多元情境,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重视情境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契合度,避免出现情境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的情况,否则,小学生会对教学情境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设计情境前,教师可以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兴趣倾向等展开分析,从他们的发展特点出发,创设一个个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情境,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例如,在教授“我和我的家”这一章节的知识时,为增强小学生对“孝”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故事,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视频,为小学生构建生动、趣味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孝”文化,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孝”的内涵。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结合情境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其更为深入地思考,促使其更为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索中,激发他們的学习兴趣。

(二)引入信息技术,强化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当前,信息技术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发展,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从手机、电脑等渠道获得更多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高效地引导小学生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到新的高度。

例如,在教授“不做‘小马虎’”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时,为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寻找“王羲之吃墨”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从王羲之的身上学习专注、认真等优良品质。学生通过反思自身行为,逐渐改变马虎、大意等不良习惯,培养用心、专一的优良品质。借助信息技术将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表现出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天性好动、活泼,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若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此外,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未能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常采用单向讲解的方式教学,使得课堂整体氛围较为沉闷,极大地降低了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索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为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索活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我们不乱扔”这章节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鼓励学生以“好习惯”为主题展开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勤俭节约是好习惯,有的学生则说学会反省是好习惯。结合学生发言,师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5]。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将生活、学习中的好习惯写下来,并用红笔将自己能做到的好习惯圈起来,尚未做到的好习惯则用黑笔圈起来。而后,结合小学生记录的好习惯,教师鼓励学生寻找一些相关的故事,并让他们分享给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分享了“三省吾身”的故事,还有学生分享了“闻鸡起舞”的故事。在分享过程中,小学生对良好习惯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对其良好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提供课外读物,完善知识体系

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些优质课外读物,比如《千字文》《百家姓》等,以此让小学生收获更多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主动阅读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小故事,这样既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又能使其逐渐深化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助力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中华传统故事大全》《中华经典小故事》等书籍,并在教室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在学完道德与法治课程后,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可以完善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若想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从创设多元情境、引入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课外读物等层面入手,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许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84.

黄莹莹.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J].华夏教师,2020(13):56-57.

吴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缺失与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1):58-61.

单红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19-20.

邱凯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1):34-36.

猜你喜欢
融入策略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理念的融入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