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五激五思”,促进深度学习

2022-06-15 14:25麦爱娣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麦爱娣

摘 要:“延续文化血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美德的价值,教学难点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感性多于理性,中华文化自豪感、自信心不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精心设计课堂,营造对话环境,引出探究话题,引导深度思考,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

关键词:五激五思;深度学习;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深度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材知识,确定活动主题,引出探究话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旧知识、能力和思想融合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再用新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五激”指的是激发、激活、激荡、激起、激励;“五思”指的是思考、思维、思索、思辨、思想。笔者以“延续文化血脉”为例,分享如何借助“五激五思”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大胆整合教材,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教师处理教材应采取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可以以教材为蓝本,根据教学需要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整合教材,或补充或调整教学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优化教学结构。“延续文化血脉”这一框题共设有两个目: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其中文化自信这个重难点隐藏在第一个题目“中华文化根”。为了使教学流程更流畅,更好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大胆整合教材,以“文化之旅”为主线,把本节课设计成三个环节:品赏文化站、践行美德站、文化自信站,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同时笔者设计了五个活动:热点探究、图说文化、故事分享、诗词赏析、边看边唱,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

首先是激趣导入,教师投影三张图片(分别是《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宣传图),提问学生:国家播放这些节目是为了什么?

学生对这些节目比较熟悉,兴趣一下子激发了起来,他们边欣赏边思考,感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顺利引出课题。这三个文化节目也是文化创新的典型例子,为后面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发展内容做好铺垫。接着,教师介绍:本节课我们将乘坐一趟文化专列开展一次说走就走的“文化之旅”,这趟列车要经过三个站——品赏文化站、践行美德站、文化自信站,每个小站都设有文化小导游带领,大家要合力通关,才能到达文化城市,做文化使者。为了增强身临其境的效果,笔者投影了列车和导游图片,并配以火车的鸣笛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文化之旅。

二、引用热点素材,激活课堂,拓展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与时俱进,教材内容每年都要更新完善。在课堂里适时引入学生关注的热点素材,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激活课堂,引出探究话题,拓展学生思维。

文化专列首先到达的小站(即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是“品赏文化站”。在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热点探究。此时,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不久,所以选取的热点素材是花样游泳竞技项目。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东京奥运会花样游泳团体赛中国队表演的视频《巾帼英雄》,然后引出探究问题:请同学们找找这段视频融合了哪些中国元素?

学生说出花游表演中体现的中国元素,教师再展示PPT进行补充。如:表演主题来自于经典民间故事《穆桂英挂帅》;表演的背景音乐为古典名曲《十面埋伏》,以传统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表演动作中融合了中国民族舞、民间舞特有的手部、腿部造型;表演服装为精心设计的带有祥云图案的泳装……

在学生了解上述内容时,笔者继续拓展追问“在奥运赛场上,你还发现哪些中国文化元素?你所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与学生共同归纳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最后笔者投影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发展的对比图,追问学生:为什么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引出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两个“力”——创造力和包容力。

通过引用热点素材,激活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不断思考,拓展思维,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三、挖掘本土资源,激荡情感,多向思索

教师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道德情感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机械地背诵知识,而是靠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在资源的开发上,笔者发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重要资源之一便是本土资源。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设真实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多向思索,激荡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笔者在第一个小站“品赏文化站”还设计了一个活动:图说文化。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结伴或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参观长安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陈列馆和长安将军山烈士纪念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图说文化·魅力长安”的文化手抄报,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一起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图说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小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亲身体验,感受真切;在合作制作手抄报过程中重温经历,感悟深刻;最后在课堂上情真意切的分享,内心澎湃,感情升华。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探讨,多向思索,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性,深刻认识到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进一步理解“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中提升道德实践力。

四、设置道德冲突,激起疑惑,引领思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引发学生疑惑、激发学生思考,让思想在辩论中交锋碰撞的学习,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化解疑难,滤清错误认识的过程中,动情乃至动心,树立正确观点,内化道德情感。有思辨才会有深度,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将生活中遭遇的道德冲突与道德两难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直面生活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笔者在第二个小站“践行美德站”(即本节课第二环节)设计了一个活动:故事分享。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美德故事,先是组内互相分享,然后派代表上台进行全班分享,并一起概括传统美德的内容和特点。学生在《程门立雪》的故事中,体悟尊师的至高境界;在《黄香温席》的故事中感悟孝敬父母的深刻内涵;在《曾子杀猪》的故事中增强诚信意识……

在分享过程中,有学生质疑曾子杀猪的必要性,并提问“有没有其他折中办法,既兑现诺言又不至于为此而付出沉重代价”。笔者首先肯定该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然后抓住时机顺势引导,提出问题交給学生一起探讨,一个小“插曲”被巧妙转化为有效生成,将“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

合理问题将学习导向深入,也让学生在讨论与辩论中实现知识的深度挖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所以,教育要回归真诚,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道德冲突问题,激起学生疑惑,引发学生思考,甚至通过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去伪存真,以思辨精神推动深度学习。

五、活化课堂形式,激励行动,升华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实践、情景表演、心理游戏等方式,活化课堂形式,开放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亲身体验、获得感悟,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升华思想,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笔者在第三个小站“文化自信站”(即本节课第三环节)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边看边唱,让学生感受并认同传统优秀文化,并掌握坚定文化自信的方法。

笔者首先播放李子柒传承中华美食文化视频,并投影材料“网红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英文字母,却在境外最大的视频共享网站上的粉丝量多达749万”。通过欣赏视频和分析材料,让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掌握坚定文化自信的方法,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接着投影优秀电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的相关素材,邀请学生上台咏唱经典曲目(课前布置学生自选学唱,鼓励学生创编新曲目),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掌握坚定文化自信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六、结语

深度学习的“深”指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深度学习的“深”还指向真实,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获取知识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共情,引发学生的真实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真知、体验真情、促使真行,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师要追求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借力“五激五思”课堂,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知识深度、能力高度,更有情感温度。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